寬尾鳳蝶

中國特有的物種

寬尾鳳蝶(學名:Agehana elwesi)是鳳蝶科、寬尾鳳蝶屬昆蟲。翅展115-130毫米。體、翅黑色,翅面散生黃色鱗片;前翅前緣色深,后翅外緣波狀,波谷紅色,。雄性外生殖器上鉤突窄小,骨化。雌性外生殖器產卵瓣較長;交配孔寬大,具很多橫褶痕。

一般在林緣及開闊地活動。喜歡滑翔飛行,飛行時后翅不扇動。喜歡訪花與吸水。幼蟲以樟科檫樹,木蘭科鵝掌楸厚朴等植物為食。分佈於中國四川、陝西、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

形態特徵


寬尾鳳蝶最大特徵就是尾狀突起特別寬大,內有兩條紅色翅脈(第三及第四脈)貫穿尾突,此一特徵可與其它鳳蝶做區別。成蟲展翅約 9.2∼10公分,雌蝶體型較雄蝶大,但雌雄蝶翅形狀及色彩斑紋相同。前翅底色黑而略帶褐色,后翅在中室附近有白色大紋,在外沿則有一排紅色弦月型紋。台灣特產和中國大陸產的寬尾鳳蝶非常接近。
相同處有:都具有寬大尾狀突起,且有兩條尾脈。
不同處有:后翅中室和附近呈白色,外緣各室、臀角、尾突上的紅斑呈圓門形。雌蝶翅面較寬圓。

棲息環境


多分佈在人煙稀少的深山密林,在浙江省龍泉地區只在海拔500米以上地帶有分佈,由於其食性比較單一,除取食木蘭科的一些種類外還有樟科的檫樹,所以其分佈與寄主的分佈相關,卵的孵化與環境氣溫的變化密切相關,越冬代成蟲5月產卵,月平均氣溫15.6℃;第2代成蟲7-8月產卵,月平均氣溫21.3℃,9月產的卵孵化率很低,幼蟲多數不能發育成熟,幼蟲在氣溫低的陰雨天不取食。

分佈範圍


寬尾鳳蝶為中國特有種,分佈於四川、陝西、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
2017年5月,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原華西昆蟲博物館)經過調查,發現曾經於青城山地區記錄過的世界級珍稀蝶種寬尾鳳蝶,由於地震造成的生態環境改變,又重返了這一地區。

生長繁殖


卵期

卵
卵圓球形,直徑1.8-2毫米,表面光滑,初產時葉綠色,以後逐漸變成黃綠色、褐黃色,孵化前變成黑色。

幼蟲期

寬尾鳳蝶
寬尾鳳蝶
一齡幼蟲:頭黑色,體黃褐色,隨時間的變化體色加深,第3至第5腹節及第9至第11腹節背板呈灰白色,每節背板兩側具4根刺狀突,排列4個縱行,前胸、中胸和第10腹節背板的1對刺狀突較長。臭丫腺橙紅色。
二齡幼蟲:體色灰黑、淡黃和灰白色相間,前胸背板和腹部兩側呈黑褐色,第7至第9腹節背板、側板乳白色,第10、第11腹節短小,下彎,黑色,鳥糞狀,刺狀突退化,無明顯突起。僅在前胸、中胸和腹部第10節背板有刺痕。
三齡幼蟲:胸部背板和腹部背板兩側的黑斑處出現絲帶狀的白色斑紋,刺狀突消失,僅前胸背板有刺痕。
五齡幼蟲:體綠色,頭縮小,前胸背板黑色,與中后胸分界明顯,后胸背面中線兩側有一對明顯眼狀斑,斑塊中央黑色深外緣淺,斑內具蘭紫色短紋,中后胸體節癒合緊密,背板擴張呈三角形,胸腹部交界處明顯向上隆起,孤形,腹部第1、第2節腹節背面有兩個相連接的倒雙峯狀黑色斑,第4至第7腹節背板側面具有相連的棕褐色不規則的斑塊,並鑲嵌黑邊,第10腹節背面棕褐色,氣門線以下棕褐色,腹部腹面和腹足棕黃色,趾鉤3序中帶,氣門長橢圓形,淺褐色,臭丫腺乳黃色。

蛹期

蛹
預蛹:靜伏不動,各腹節逐漸縮短,蟲體顯著縮短,體色呈褐色,體形短棒狀。
縊蛹:體形粗壯,紡綞形,體表粗糙,褐色,長35-51毫米,寬8-11毫米,吐絲作尾墊,以暗黑色絲帶環繞胸腹交界處,呈45°角懸掛在樹枝上,頭部前端兩側和上下側向前突出,胸部背板有灰白色“凸”字形斑紋,與腹部背板灰白色斑紋相連接,腹部第4至第7腹節具銅綠色斑點,中胸背板呈棱形角狀突起,后胸和腹部背板第1至第6節各具一對小瘤突,腹部分節明顯;翅芽和喙伸達第4腹節中部,前足明顯可見腹部未端尖削。

成蟲期

翅展115-130毫米。體、翅黑色,翅面散生黃色鱗片,脈紋清晰,翅脈兩側及后翅基部呈灰白或灰黃色;前翅前緣色深,中室內有數條黑色縱紋。后翅外緣波狀,波谷紅色,外緣區有6個彎月形紅色斑紋,尾突寬大呈靴形,是本種的主要特徵;有的中室端半部呈白色,故稱“白斑型”。
雄性外生殖器上鉤突窄小,骨化;尾突小而彎曲,具毛;抱器瓣寬大,近似長方形,長約為寬的1.5倍,抱器端圓;抱器內突周圍強度骨化,有鋸齒,但腹緣骨化程度弱而有1個大齒突。陽莖中部彎曲,兩端寬於中部。
雌性外生殖器產卵瓣較長;交配孔寬大;前陰片側褶痕寬,具齒突。后陰片兩側有尖齒突。囊導管膜質,很短而細;交配囊略呈圓形,囊突長,紡錘形,具很多橫褶痕。

生活習性


寄主植物

檫樹和鵝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還有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 Dunn 等。

幼時習性

在廣州(N 23°1′,E 113°2′)地區,卵期約為7 d,1 齡歷期約為5 d,2 齡6~7 d,3 齡7~8 d,4 齡10~12 d, 5 齡13~17 d,預蛹期2 d,蛹期15~18 d.生命歷期為58~69 d.幼期蛻皮有較強的規律性,常在上午進行,且常伴有體液的排出,在飼養過程中經常發生蛻皮時位置不合適而導致體液浸沒氣門致蟲體死亡的現象。

孵化

幼蟲自卵殼頂部咬一圓形開口(直徑約0.9 mm)孵化出殼,片刻后,取食卵殼,直至幾乎不留殘跡,隨後爬離孵化位置尋找取食場所。1~4 齡幼蟲蛻皮約1 h 后,取食幾乎整個蛻,接下來靜止約4 h 后開始取食葉片。齡期越小,其蛻皮前的靜止時間與食蛻后取食葉片的間隔時間就越短.幼蟲行動緩慢,個體之間和睦相處,無典型的群居性,具明顯的擬態、警戒色等保護性狀,低齡期與高齡期保護性狀差異明顯,1 齡幼蟲具警戒保護特性,2~5 齡幼蟲具擬態保護特性(其中5 齡幼蟲還同時具有警戒保護特性)。

取食行為

1~2 齡幼蟲取食葉片后,葉片留有大小不一的食痕.3~5 齡幼蟲食量大增,體長、體重增長也較快,常從葉緣取食深至主脈,後轉移至葉緣重新開始取食,直至取食完約1/3 葉片后,方才轉移取食場所.喜食葉片的中部,但極少見其取食葉尖部分;取食中等大小的成長葉,不喜食老葉、嫩葉。

休息行為

休息時常爬至完整葉片(非取食過的葉)正面近主葉脈處,靜止不動,無明顯避光行為(封二圖2-1),依靠自身的擬態以及保護色(警戒色)逃避天敵,休息后再爬至原取食葉片上繼續取食。

化蛹

老熟幼蟲在停止取食后常爬離取食場所,當尋找到合適場所后,身體懸掛,靜止不動,並慢慢萎縮,排出大量體液.部分個體往往因尋找合適的場所需爬行一整天,在野外常發現有部分個體爬行至寄主植物周邊的建築物或岩石上化蛹。

其他

寬尾鳳蝶的5齡大幼蟲在受驚而翻出臭角時,還使三胸節鼓凸呈特大的三角形,配合其上的三大黑斑,形成毒蛇樣的威嚇姿態,籍以自衛。紅角大粉蝶的5齡大幼蟲在受驚時,能抬起蟲體前五節,配合其腹面特具有的斑紋,酷似攻擊前的眼鏡蛇的姿態,恐嚇外敵,籍以自衛。
寬尾鳳蝶的低齡幼蟲擬態鳥糞,末齡幼蟲擬態毒蛇,蛹擬態枯枝。

鑒別特徵


剛破蛹成蝶
剛破蛹成蝶
成蟲前翅底色黑褐色, 后翅與之相同, 但在中室附近有大型白紋, 后緣則有成排之紅色弦月形紋。此蝶與其它鳳蝶最明顯不同之處就是其後翅尾突特別寬大,內有兩條脈紋貫穿其中,此為其它種類所無之特徵。雌、雄外形相似,但雌者較大。

保護措施


寬尾鳳蝶幼蟲取食木蘭科樹種的葉片,曾被視為害蟲進行防治,這與蝶類保護構成矛盾,一邊是保護,一邊要防治,其解決的辦法就是作為資源昆蟲,進行人工飼養,進一步開發利用。

動物學史


寬尾鳳蝶是1889年由英國人在中國首次發現,後由美國蝴蝶專家Leech發表了這個種類,系中國特有的世界級珍稀蝴蝶種類。

主要價值


研究:對於保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寬尾鳳蝶生存力的持續性,以及對蝶類的科學研究都具有重要意義。
觀賞:寬尾鳳蝶體型大,色彩鮮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其對蝶類可持續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地位

寬尾鳳蝶
寬尾鳳蝶
該種為台灣特產,極為稀有。成蟲棲息時常平放翅膀,飛行緩慢,常作滑翔飛態,幼蟲寄主於檫樹。在烏來和台東都有採集記錄。該種在學術上有很高的價值,有中國“國蝶”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