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化基礎
中國古代文化基礎
本書內容涉及漢字的歷史淵源、演變發展、組合規律、自身特點和變異現象,書籍的不同形態、裝幀變遷、類別版面、存藏佚亡及整理註釋,書院、科舉的興廢,太學、選舉的演變,古代職官體系,華夏姓氏知識,
名與字的關係,謚號、廟號、尊號、年號的含義,避諱禁忌,書法的歷史、體式、臨摹、創作和鑒賞,行政區劃的基本概念與沿革變遷,天文曆法知識,喪葬婚姻習俗,陶瓷造型、文飾,貨幣的特點、演變,飲食的形態、流派,神州名茶的種類和飲茶習俗,服飾的特徵、類別,官場飾物及其象徵意義,住居的社會倫理、文化心理和風俗習慣等。其中,既有基本知識的介紹,又有主要概念的闡釋;既有文化演變的概述,又有文化內涵的揭示,注重普及、實用,力求扼要、簡明。
本書可作為大學素質教育教材使用,也可供中等文化程度的讀者閱讀。
第一章 漢字文化
第一節 漢字的起源
第二節 漢字的演變
第三節 漢字的結構
第四節 漢字的變異
第二章 書籍文化
第一節 書籍的不同形態
第二節 書籍裝幀的演變
第三節 書籍分類及版面
第四節 書籍的散失佚亡
第五節 書籍的整理註釋
第六節 古代典籍的存藏
第七節 開啟典籍的鑰匙
第三章 太學與書院
第一節 太學
第二節 書院
第四章 選舉科舉
第一節 選舉的演變
第二節 科舉的興廢
第五章 職官文化
第一節 官制演變
第二節 歷代武官
第三節 監官諫官
第四節 地方長官
第五節 爵、勛、品、階
第六章 姓氏名號
第一節 姓氏的區別
第二節 姓氏的由來
第三節 名與字
第四節 別號和尊稱
第五節 謚號、廟號、尊號、年號
第六節 避諱
第七章 天文曆法
第一節 天文知識
第二節 曆法知識
第八章 地輿文化
第一節 地輿文化中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行政區劃的沿革和演變
第九章 貨幣文化
第一節 先秦貨幣
第二節 秦漢魏晉南北朝貨幣
第三節 唐宋貨幣
第四節 元明貨幣
第五節 清代貨幣
第十章 陶瓷文化
第一節 陶器文化
第二節 瓷器文化
第十一章 住居文化
第一節 居室的不同形態
第二節 住居的地理環境
第三節 住居的經濟環境
第四節 住居的社會倫理
第五節 住居的文化心理
第六節 住居的風俗習慣
第十二章 服飾文化
第一節 服飾特徵
第二節 服飾形態
第三節 民族服飾
第四節 官場飾物
第十三章 食文化
第一節 食之演變
第二節 食之形態
第三節 食之流派
第四節 食之禮俗
第十四章 茶文化
第一節 茶史茶道
第二節 茶禮茶俗
第三節 茶類茶水
第四節 神州名茶
第十五章 婚俗文化
第一節 漢族傳統婚俗
第二節 少數民族婚姻禮俗
第十六章 喪葬文化
第一節 漢族傳統喪葬禮俗
第二節 少數民族喪葬禮俗
第十七章 書法文化
第一節 書法史話
第二節 書法體式
第三節 書法臨摹
第四節 書法創作
第五節 書法理論
第六節 書法鑒賞
參考書目
第二節 少數民族婚姻禮俗
一、回族婚俗
回族的婚姻,過去一般按媒妁之言,由父母做主辦理。現在青年男女在介紹人引薦下,可以直接接觸,經過了解,情投意合時,結成美滿婚姻,但還保留著昔日風俗。回族的婚姻,一般要經歷提親(落話)、訂婚、送大禮、擇定吉日、舉行婚禮等過程。
(一)提親
在西北農村回族青年男女一到成婚年齡,男青年及其父母和親屬首先在較大範圍內物色理想的回族姑娘。如果男青年自己相到意中人,便暗示或直接透露給長輩,若無異議,就請媒人去姑娘家說媒,姑娘的父母認為合適,便徵詢女兒的意見,或由其嫂子或姐姐徵求本人意見,同時也徵求直系親屬意見。當姑娘同意這門親事時,往往則以微笑、點頭或言稱讓“父母做主”等方式表示回答;若不同意,則用譏諷對方的話語或表示永不出嫁等方式以示拒絕。當女方家如果同意時,便通知媒人轉告男方家,商定時間接受“落話禮”。“落話禮”即提親或稱“送訂茶”,是男方家通過媒人去女方家正式求婚的一種方式。通常由媒人攜“四色禮”(茶葉、冰糖、罐頭或果品、糕點等)去女方家正式求婚,女方家同意便接受“落話禮”,並約定訂婚日期。否則,拒收此禮。
(二)訂婚
訂婚,有的地方稱“提大禮”,即由男方給女方及其直屬族親、姑舅、兄妹等送“四色禮”。有的摺合現金代替,金額有幾十元至上百元不等,還要給女方父母送衣料和羊肉等,女方家設宴款待媒人和有關親屬。此後,男女雙方(特別在城市)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繼續相互了解,加深感情。
(三)送大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