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號

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稱號

尊號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稱號。皇帝的稱號有四種:尊號(徽號)、謚號、廟號、年號。根據司馬光《司馬文正集》二十六《請不受尊號札子》記載,從唐代起,皇帝有尊號。唐以前,天子尊稱皇帝,嗣位皇帝尊稱前帝為太上皇,前皇後為皇太后、太皇太后,無其他稱號。例如:《三國志》“及稱尊號”譯為“等到(劉備)登基稱帝的時候”。

詞語解釋


基本解釋

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廟等的稱號

詳細解釋

(1).尊崇帝后或其先王及宗廟等的稱號。
史記·秦始皇本紀》:“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追尊庄襄王為太上皇。”
《漢書·高帝紀下》:“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
《南史·后妃傳下·梁文獻張皇后》:“天監元年五月甲辰,追上尊號為皇后。”
(2).自唐代起又在帝、后稱號之上再加稱號。
《舊唐書·則天皇后紀》:“五月,皇太后加尊號曰聖母神皇帝。”
宋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中:“尊號起於唐,中宗稱應天神龍皇帝,后明皇稱開元神武皇帝,自后率如之。”
(3).指即帝位。
《史記·高祖本紀》:“羣臣皆曰:‘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大王不尊號,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
(4).對人名號的敬稱。
《西遊記》第六二回:“國王請唐僧四眾上麒麟殿敘坐。問道:‘聖僧尊號?’唐僧合掌道:‘貧僧俗家姓陳,法名玄奘。’”
李劼人《天魔舞》第一章:“原來你問尊號……我名字叫長興,草字洪發。”
(5).為對人所開店鋪的尊稱。
如:尊號近來生意必定興隆。

最新定義


尊號:封建時代皇帝、皇后、皇太后在世時的稱號。

適用範圍


尊號,一般用於外交、禮儀、祭祀等。
皇帝的尊號不需避諱,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叫。

歷史演變


所謂尊號,乃為尊崇帝後為之所上之稱號。始於秦代。據《史記·秦始皇紀》有“臣(王綰李斯)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之語。《漢書·高帝紀下》有云: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上皇帝尊號。”又,嗣位皇帝尊前皇帝為太上皇,尊前皇後為皇太后、太皇太后,亦稱上尊號。時至唐代,為皇帝上尊號之風大盛,有生前奉上者,亦有死後追加者。而生前加尊號又有兩種情況:一是加於在位之時。如武后稱“聖母神皇,高宗稱天皇,中宗稱應天神龍皇帝等便是;到玄宗時,已成為制度。宋范祖禹《唐鑒》有云:“尊號之興,蓋本於開元之際。主驕臣諛,遂以為故事。”明王三聘《古今事物考》有云:“元宗開元以後,宰相率百官上尊號,以為常制。”生前尊號,玄宗一代先後曾加六次。先天二年(713年)加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天寶元年(742年)加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再加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天寶七年(748年)加為“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天寶八年(749)再加為“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天寶十二年(753年)復加為“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由最初四字加至十四字。此外,皇帝遜位之後,為太上皇,由繼位皇帝為之加尊號,此再舉玄宗之例:乾元元年(758年),肅宗上玄宗“太上至道聖皇天帝”之號便是。唐代皇帝多次加尊號,陸贄於《奉天論尊號加字狀》評論曰:“臣子之心,務崇美號,雖或增盈百,猶恐稱述未周。”宋孫甫《開元神武皇帝尊號》亦云:“古天子之稱,曰皇、曰帝王,蓋稱其德也。秦不顧德之所稱,但自務尊極,故稱皇帝,然亦未有尊號也。……(唐)高祖、太宗,各有功德,俱無尊號。高宗徇武后之意,始稱天皇,中宗從韋庶人之欲,乃號應天……是妄自尊大。……明皇以賢繼位,祖宗善惡之事,聞見固熟,何故忘高祖、太宗之實德,襲高宗、中宗之虛名。蓋臣下諂諛,不守經義,逢君之過而然也。”
死後加號者,如玄宗死後,肅宗於上元二年上尊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此乃玄宗又被稱為明皇之緣故。唐代皇帝死後,尊號多有數次追加。如高祖李淵於貞觀九年(635年)甭,先由群臣上尊號為“大武皇帝”;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又改上尊號為“神堯皇帝”;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三上尊號為“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太宗於貞觀二十三年(649年)甭,百官上尊號為“文皇帝”;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又上尊號為“文武聖皇帝”,玄宗天寶十三年(754年),三上尊號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唐代以降,帝后尊號字數有增無減。宣宗時,其尊號已是十八字,即“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宋神宗尊號為二十字,即“體元顯道法古立憲帝德王功英文烈武欽仁聖孝”皇帝;明太祖被尊為“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達二十一字。清乾隆皇帝被尊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竟多達二十三字。實際上不難看出,後邊一長串亦可以視為謚號。皇后、太后亦可得尊號。如清末慈禧太后,生前得尊號為“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聖母皇太后,死後又謚“孝欽顯皇后”。因此,謚號與尊號雖各有涵義,但又多糾纏一處,難以區別。依筆者之見,尊號乃帝后禁臠,他人不得染指;而謚號不為帝后所獨享,其餘人等亦可得之;而就帝后而言,於在世時所加者屬於尊號,而崩后所加者,則可以謚號視之也。
唐宋以後,歷經元、明而至清代,帝后尊號愈加愈長。這與中央集權專制制度及皇權日益膨脹聯袂而行,息息相關。明、清時代,集權專制登峰造極,皇帝尊號亦疊加成長長一串,大有將世間美好字眼盡收囊中之態勢。今人每每觀之,常忍俊不禁。
《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漢書·高帝紀下》五年: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號。又嗣位皇帝尊前皇帝為太上皇,尊前皇後為皇太后、太皇太后,也稱上尊號。唐以後,更在帝后號之上再加稱號,如唐中宗為應天神龍皇帝,玄宗為開元神武皇帝。尊號字數可以逐年遞增;每逢國有喜慶大典,更要增加尊號字數,以至越增越長。如唐高宗累上尊號,最後達24字之多。晚清慈禧太後於1862年(同治元年)垂簾聽政,上尊號為慈禧。1872年(同治十一年)載淳大婚,加上端佑2字。次年載淳親政,加上康頤2字。1876年(光緒二年)新君載湉即位,加上昭豫庄誠4字。1889年載湉大婚,加上壽恭2字。同年載湉親政,加上欽獻2字。1894年慈禧60壽辰,加上崇熙2字,前後共加為16字。康熙朝,群臣再三請為皇帝上尊號,皆不許,終不受號。尊號為生前所加,謚號為死後所上,也有將生前尊號即作為死後謚號者。

各國


中國

中國尊號一般很長,因為大臣們會盡量把好的詞語都往皇帝身上加,尊號一般在皇帝在世之時便開始有群臣上請,並不斷加長。如唐玄宗的尊號是“開元天地天寶聖文神武孝德應道皇帝”,宋太祖為“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太后相應的也有類似的號,名為徽號,如慈禧的徽號就是“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聖母皇太后”。由於尊號太長,所以平民百姓很少稱呼皇帝的尊號。至遼、元開始,皇帝的尊號也有從簡的趨勢。康熙曾言:“加上尊號乃相沿陋習,不過將字面上下轉換,以欺不學之君耳!”
世間初時常以謚號稱皇帝。謚號是帝王死後所上,據《史記·謚法解》:“經天緯地曰文,威強睿德曰武,亂而不損曰靈,好內遠禮曰煬。”由此可見後世對於歷史上帝王的評判。如漢武帝、漢靈帝隋煬帝之類即是稱謚號。但後期謚號也越發冗長而失其本,如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謚號為:“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這般的長度也是不能再為平常人記住的了。所以也就逐漸由稱謚號改為稱廟號。
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宗廟中的稱號。廟號在較古的年代是由嚴格的規定的,必須是有重大貢獻的皇帝才配享有廟號,比如在漢代,就只有少數幾個皇帝能夠稱得上“宗”、“祖”,而“宗”、“祖”就是常見的廟號了。不過到了後世,人們不再如以前一般恪守規定,所以幾乎後世的皇帝幾乎都有廟號,比如唐代諸帝,除了高祖之外,無帝不“宗”。由於廟號相對簡潔,所以後世大都稱廟號。
世間還有以陵號稱皇帝的習慣,也即以皇帝所葬的陵墓的名稱來稱皇帝,比如“茂陵”就常指漢武帝。唐代詩人李賀曾有詩云“茂陵劉郎秋風客”。
有關廟號、謚號、尊號和年號的工具書,有清代沈炳震編《廿一史四譜》、清陸費墀編《歷代帝王廟謚年諱譜》、清劉長華編《歷代名臣謚法匯考》及各種“中國歷史紀年表”等。

朝鮮

李氏朝鮮採用與中國相似的尊號系統,為在世的國王、王妃、王大妃和大王大妃上尊號,例如世宗為太宗元敬王后閔氏上尊號厚德,成宗為睿宗安順王後上尊號仁惠,宣祖為王妃上尊號章聖等等。英祖在位時尊號為至行純德英謨毅烈章義弘倫光仁敦禧體天建極聖功神化大成廣運開泰基永堯明舜哲乾健坤寧主上殿下。哲宗在世時的尊號是熙倫正極粹德純聖主上殿下,因此朝鮮和中國又稱其為“熙倫王”。高宗在位時的尊號為統天隆運肇極敦倫正聖光義明功大德堯峻舜徽禹謨湯敬應命立紀至化神烈主上殿下。

日本

日本一般稱在位的君主為“今上天皇”,尊號多被用於稱呼皇太后、皇后和皇太子,如萬事皇太子(大正天皇)、英照皇太后(孝明天皇皇后)、昭憲皇后(明治天皇皇后)、貞明皇后(大正天皇皇后)、香淳皇后昭和天皇皇后)等。需要說明的是,與天皇使用年號作為謚號相似,皇后也多以尊號為謚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