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琵琶傳
湯琵琶傳
該篇文章選自《四照堂集》卷四。此文作於公元1653年(清順治十年)。湯琵琶應曾,為作者友人,琵琶演奏家。他具有音樂的天才,加上名師指點,成了一代名師。但在封建社會中,他的地位低下,空負一身本領,也只能沉淪而終。
【名稱】《湯琵琶傳》
【年代】清初
【作者】王猷定
【體裁】散文
湯琵琶傳
湯應曾,邳州人[1],善彈琵琶,故人呼為湯琵琶。貧無妻,事母甚孝。居有石楠樹[2],構茅屋,奉母朝夕。幼好音律,聞歌聲輒哭。已學歌,歌罷又哭。其母問曰:“兒何悲?”應曾曰:“兒無所悲也,心自凄動耳。”
世廟間[3],李東垣善琵琶,江對峰傳之,名播京師。江死,陳州蔣山人獨傳其妙[4]。時周藩有女樂數十部[5],咸習其技,罔有善者,王以為恨。應曾往學之,不期年而成。聞於王,王召見,賜以碧鏤牙嵌琵琶,令著宮錦衣[6],殿上彈《胡笳十八拍》[7],哀楚動人。王深賞,歲給米百斛,以養其母。應曾由是著名大梁間[8],所至狹邪[9],爭幕其聲,咸[女甲]昵之。然頗自矜重,不妄為人奏。
后征西王將軍招之幕中,隨歷嘉峪、張掖、酒泉諸地[10]。每獵及閱士[11],令彈塞上之曲。戲下顏骨打者[12],善戰陣,其臨敵,令為壯士聲,乃上馬殺賊。一日至榆關[13],大雪,馬上聞觱篥[14],忽思母痛哭,遂別將軍去。
夜宿酒樓,不寐,彈琵琶作觱篥聲,聞者莫不隕涕。及旦,一鄰婦詣樓上曰:“君豈有所感乎,何聲之悲也?妾孀居十載,依於母,母亡,欲委身,無可適者,願執箕帚為君婦。”應曾曰:“若能為我事母乎[15]?”婦許諾,遂載之歸。
襄王聞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風濤大作,舟人惶擾失措,曾匡坐彈《洞庭秋思》[16],稍定。舟泊岸,見一老猿,鬚眉甚古,自從箐中跳入篷窗[17],哀號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躍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輒惆悵不復彈。
已歸省母,母尚健,而婦已亡,惟居旁坯土在焉[18]。母告以婦亡之夕,有猿啼戶外,啟戶不見。婦謂我曰:“吾遲郎不至,聞猿啼,何也?吾殆死,惟久不聞郎琵琶聲,倘歸,為我一奏於石楠之下。”應曾聞母言,掩抑哀痛不自勝。乃取它琵琶,夕陳酒漿,彈於其墓而祭之。自是猖狂自放[19],日荒酒色。
值寇亂,負母鬻食兵間[20]。耳目聾瞽[21],鼻漏,人不可邇[22]。召之者,隔以屏障,聽其聲而已。所彈古調百十餘曲,大而風雨雷霆,與夫愁人思婦,百蟲之號,一草一木之吟,靡不於其聲中傳之,而尤得意於《楚漢》一曲,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聲、駑聲、人馬辟易聲[23],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24],別姬聲[25],陷大澤[26],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27]。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怒,終而涕淚之無從也。其感人如此。
應曾年六十餘,遊盪淮浦[28],有桃源人見而憐之[29],載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終。
軫石王子曰:古今以琵琶著名者多矣,未有如湯君者。夫人苟非有至性,則其情必不深,烏能傳於後世乎?戊子秋[30],予遇君公路浦[31],已不復見曩者衣宮錦之盛矣。復訪君,君坐土室,作食奉母,人爭賤之,予肅然加敬焉。君仰天呼曰:“已矣,世鮮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後,將投身黃河死矣。”予凄然,許君立傳。越五年,乃克為之[32]。嗚呼!世之淪落不偶爾嘆息於知音之寡者,獨君也乎哉?
應曾是邳州人,擅長彈奏琵琶,所以人們稱他為“湯琵琶”。他自幼愛好音樂,聽見歌聲就哭。後來學習唱歌,唱完又哭。
世宗嘉靖年間時,李東垣擅長彈奏琵琶,江對峰繼承了他的技藝,名聲遠播京師。江對峰去世以後,唯有陳州蔣山人繼承了他的技藝的妙處。當時周藩王有女樂數十隊,都學習蔣山人的技巧,但沒有學得很好的,周藩王對此感到十分遺憾。湯應曾前往學習,不到一年就學成了。這件事被周藩王知道了,就召見他,用碧鏤牙嵌琵琶賞賜給他,讓他穿上宮中錦衣,在宮殿上彈奏《胡笳十八拍》,聲音高亢凄清,十分動人。周藩王深為讚賞,每年供給米萬斛,以供養他的母親。湯應曾因此在大梁一帶非常著名,他所到地方的妓院,娼妓們聽到他的名聲,都爭著要結識他,全都想親近他。然而應曾十分穩重(品行端正),不隨便替別人彈奏。
後來,征西王將軍招募他到幕府之中,跟隨經歷嘉峪、張掖、酒泉各地,每逢打獵和閱兵,都讓他彈奏塞上的樂曲。有個叫顏骨打的部下,善於作戰布陣,他臨戰的時候,下令湯應曾彈奏壯士的音樂,然後他才上馬殺敵。
有一天下雪,(湯應曾)到榆關時,在馬上聽見觱篥的聲音,忽然想到了母親因思念母親而失聲痛哭起來。辭別將軍回家去了。夜晚住在酒樓,輾轉反側,(他就)彈琵琶,發出像觱篥一樣的凄惻的聲音,聽到的人沒有不流淚的。到了第二天早晨,隔壁的一個婦人到他住的樓上說:“你怎麼會有這種感觸呢?聲音真是悲涼啊!我守寡十多年了,與婆婆相依為命,但婆婆已經死了,(我)想改嫁,(可是)沒有合適的人,我願意做你的妻子。”應曾說:“你能為我侍奉母親嗎?”婦人答應了,於是(應曾)帶著她一起回到了家中。
襄王聽說湯應曾的名聲,派人聘請他。他在楚地住了三年。有一次在洞庭湖上泛舟,當時風聲大作,波浪濤天,搖船的人驚惶失措,湯應曾端坐於船中彈奏《洞庭秋思》,風濤才稍安定下來。船靠岸時,只見一隻老孝猿,眉毛鬍鬚都很白了,從水草叢中跳入船窗中,哀聲號叫直至半夜。天亮時,(老猿)突然抱琵琶跳入水中,不知到哪兒去了。湯應曾從此失去了心愛之物,就惆悵不再彈琵琶了。
後來,湯應曾回家探望母親,母親健在,然而他的妻子卻已身故。母親告訴他說:“媳婦兒過世的那天晚上,有猿在窗外啼叫,推開窗戶又見不到。媳婦對我說:‘我等待郎君不見來到,只聽見猿叫,是什麼原因呢?我將要不在人世了’只是很久沒有聽過郎君的琵琶聲,如果郎君回來,請他為我在石楠樹下彈奏一曲。’”湯應曾聽了毋親的話,心情沉痛哀傷到不能承受。晚上他擺設了酒水,在妻子墳墓旁邊彈奏琵琶來祭奠她。
從此以後,他變得癲狂放縱,每天沉迷於酒色。正值戰亂,他背著母親在軍隊里賣食品(給士兵),耳朵聾了,眼睛瞎了,鼻中流膿血,別人都不敢靠近他。那些找他的人,都用屏障隔開,聽他彈奏的聲音。(他)所彈的古調百十首曲子,大到狂風暴雨雷霆乍響,小到愁人思婦哀怨泣訴,各種昆蟲低鳴,一草一木微動,無不在曲調中表達出來。他特別喜歡彈奏《楚漢》一曲,在兩軍決戰時,聲音驚天動地,震得屋上的瓦像要墜落下來。仔細分辨,有金鼓撞擊聲,刀劍格鬥聲,弩箭射擊聲,人馬進退聲,(各種聲音交織震響),一下子突然停止,寂然無聲。過了一陣,聲音重又響起。憂怨不明的,是楚歌聲;凄涼悲壯的,是項王慷慨高歌、告別虞姬聲;有陷入大澤聲,騎兵追趕聲;到烏江,有項王拔劍自刎聲,有追騎為爭奪項王的屍體自相殘殺、踐踏的聲音。使聽眾開始興奮,接著恐懼,最終淚流滿面而無所適從。他彈琵琶感動人就到了如此地步。
湯應曾六十多歲的時候,流落在淮浦一帶。有桃源人見到而同情他,載著他的母親一同到了桃源。後來不知道他的著落。
軫石王子說:從古至今,憑藉琵琶出名的人很多,但沒有比得上湯應曾的。人假使沒有極真摯的品性,那麼他的情感也一定不會深切,又怎麼能夠在後世流傳呢?戊子年秋天,我討食的時候在路上遇見過湯應曾,已不見他往日穿著錦衣的風光了。第二年,又造訪湯應曾,他用土鍋做飯,拿勺子和筷子侍奉母親。人們都看不起他,我卻對他更肅然起敬。湯應曾仰天長嘆:“世上很少知音了,等我母親往世后,我將到黃河一帶往!”我凄涼地答應他給他寫傳。五年之後,我才能寫好(傳),唉!世道淪落,命運不好,嘆息知音太少的人,難道只有湯應曾嗎?
作品註釋
[1]邳(pī)州:今江蘇邳縣。
[3]世廟:指明世宗朱厚熜。世宗為其廟號。
[4]陳州:其治今河南淮陽縣。蔣山人:與上文的李東垣、江對峰事迹均不詳。
[6]宮錦衣:宮中特製的錦緞衣。
[7]《胡笳十八拍》:曲名,相傳漢末蔡琰所作。
[9]狹邪:指娼妓所居處,即妓院。
[10]嘉峪、張掖、酒泉:均在今甘肅省。
[11]閱士:檢閱軍隊。
[12]戲下:同“麾下”。
[13]榆關:山海關。
[14]觱篥(bì lì):古樂器名,狀如胡笳,由龜茲傳入。
[15]若:你。
[16]匡坐:正坐。
[17]叢箐:叢生的細竹。篷窗:船窗。
[18]坯(pī)土:墓丘。
[19]猖狂:謂肆意妄行。
[20]鬻(yù)食:謂賣技為生。
[21]瞽:眼睛。
[22]邇:接近。
[23]辟易:驚退。
[24]項王:指項羽。悲歌慷慨:指項羽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一曲。事見《史記·項羽本紀》。下寫項羽事均見此紀。
[25]別姬聲:指別虞姬之聲。
[26]陷大澤:指項羽聽信了田父騙他的話,陷入大澤中,因此漢軍能追上他。
[27]余騎蹂踐爭項王:項羽自刎后,“王翳取其頭,余騎相蹂踐爭相王,相殺者數十人”。
[28]淮浦:故城在今江蘇漣水縣西。
[29]桃源:今屬湖南省。
[30]戊子:公元1648年(清世祖順治五年)。
[31]公路浦:地名,在江蘇淮陰城西。
[32]克:能。
作者對他的遭遇,寄予了極大的同情與感慨。文章寫湯的演奏琵琶,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堪稱妙文。作為傳記,文中也引進了小說的筆法,帶有傳奇色彩。這與作者性好奇,以及清初傳記文深受小說影響有關。
王猷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