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護村

雙護村是江蘇省蘇州市崑山市澱山湖鎮下轄村

雙護村位於崑山市澱山湖鎮東北隅,是澱山湖鎮的東大門,2001年8月,由澱山湖鎮原雙橋、錢沙兩個村合併而成。雙護村東鄰上海市青浦區香花街道東斜村,南接晟泰村,西與安上村接壤,北和千燈鎮新涇村相連。雙護村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白米涇村相傳是南宋抗金英雄韓世忠囤軍糧之地。境內古迹頗多,有清代興建的三官堂。

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村域內建立保甲制。新中國成立初,廢除保甲制,建立淀東區人民政府。雙護村境內的10個自然村分別由廟涇鄉、雙護鄉管轄。1950年,雙護村境內10個自然村的村民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建立4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6 年,4個初級社合併成新涇、新葉、新星3個高級社。1958年,淀東人民公社成立。雙護村境內的高級社合併組建成淀東人民公社第六營、第七營。1961年,淀東人民公社撤銷營部。村域內成立白米大隊、新星大隊、新葉大隊(由西古塘、葉家灣自然村組成)。1978年,白米大隊更名為雙橋大隊,新星大隊更名為錢沙大隊。1983年6月,撤社設鄉,淀東人民公社改為淀東鄉。雙橋大隊改名為雙橋村,錢沙大隊改名為錢沙村。2001年8月,雙橋村、錢沙村合併為澱山湖鎮雙護村。

交通道路


村域內公路縱橫交錯,東西向的有雙馬路、淀興路、錢安路、新華路、北苑路,總長度8.2千米。南北向的有威猛路、錢華路、雙和路、沈安路、錢晟路,總長度5千米。蘇虹機場路穿越境內1.2千米。村級水泥路四通八達,連接每村每戶。村內公交線路3條, 停靠站點11個,自行車停放點2個。雙護村有主要河流11條,其中廟涇江、白米涇江是澱山湖鎮重要泄水道和航道之-一。水陸交通十分便利。

農業


雙護村村民以種植水稻、三麥、油菜為主。新中國成立后,農民分到了土地,經過互助合作、人民公社、家庭聯產承包、土地向大農戶流轉、優化產業結構,生產關係逐步完善合理。雙護村十分重視農田水利建設,對低洼地塊進行治水改造,開河渠、修堤岸。20世紀50年代所建的兩座大型排灌站(新星站、白米站),充分發揮了排灌兩用功能。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又相繼建造9座防洪閘。雙護村應用農業科學技術,推廣良種,逐步實現農業機械化,糧油產量穩步提高。水產養殖、畜禽養殖得到發展,既增加了家庭收入,又繁榮了市場經濟

工商業


改革開放后,雙護村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20世紀七八十年代白米大隊(村)辦了五金廠、沖件廠、小化工廠。錢沙村辦了塑料粒子廠、繡花廠等村辦企業。以後,民營企業、外資企業逐年增多。雙護村境內的打工樓商業區,其中有鎮、村合建的“錢晟佳苑”,區內有各類商店,形成了比較繁榮的商業區。由於較多企業入駐沙浜自然村周邊,在沙浜自然村逐漸形成了一條長達 200米左右的商業街, 俗稱“沙浜一條街”。2010年,鎮組建“強村聯合發展有限公司”,雙護村入股180萬元。2012年,村域內有民營企業44家, 租地入駐外企64家。2012年,雙護村經濟收入256餘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23530元。村民中不少人家購買了轎車,住進了居民區新房,逐步奔向小康生活。

文化娛樂


新中國建立前,雙護村老百姓文化娛樂生活枯燥貧乏,只能通過三官堂廟會去觀賞搖快船草台戲來獲得娛樂消遣。1954年10月,錢家厙自然村的“四徐”參加蘇州地區喊耘稻山歌比賽,獲得錦旗一面。20世紀六七十年代,白米大隊、新星大隊自發組建文藝宣傳隊,以當時樣板戲為題材,將京劇沙家浜》等劇目改編為錫劇滬劇,搬上舞台為村民表演。新星大隊(村)自編自演的錫劇《拆天姑娘》,白米大隊(村)自編自演的錫劇《好人好事張阿寶》《審椅子》等節目,深受群眾歡迎。1971 ~ 1975年,崑山縣淀東公社電影放映隊進村放露天電影,讓村民在家門口看到電影,享受電影的樂趣。2001年,雙護村相繼成立籃球隊、老年體操隊、乒乓球隊、拔河隊,參加鎮級比賽均有獲獎。2006年,雙護村境內原雙橋、錢沙兩個村都建了老年活動室,室內配備彩色電視機、VCD放映機。2012年,村建的“農家書屋”,藏書2000多冊。鎮文體站每年定期送戲進村,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