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鳳鎮

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下轄鎮

起鳳鎮,隸屬於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地處桓台縣東北部,東接博興縣,南與索鎮街道、唐山鎮接壤,西連荊家鎮,北接博興縣。區域面積55.39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61250人。

歷史沿革


春秋屬齊地。
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屬新城縣。
民國元年(1912年)后,屬桓台縣三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10月,改稱濱湖區。
1955年9月,改稱起鳳區。
1966年7月,改為起鳳公社。
1984年4月,改為起風鎮。
1947年10月稱濱湖區。
1949年隸屬桓台縣第八區,下設12個鄉。
1955年9月為起鳳區。
1956年11月撤區分設夏庄、魚龍、起鳳3個鄉。
1961年9月恢復起鳳區。
1966年7月撤區並社,稱起鳳公社。
1984年4月恢復起鳳鎮建制。
1988年,鎮政府駐地由起鳳北村遷址夏庄村西。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起鳳鎮地處桓台縣東北部,東接博興縣,南與索鎮街道、唐山鎮接壤,西連荊家鎮,北接博興縣。區域面積55.39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起鳳鎮境內南高北窪,屬山前洪水水沖積與黃泛沖積的疊交地帶。以飢嶺為界,嶺北馬踏湖,南為錦秋湖,屬於相間的地貌地貌。

水文

起鳳鎮主要河流有東豬龍河、烏河、汾洪河、預備河4條,河流總長度45千米。境內最大河流烏河自烏南村南入境,由西南向東北流經烏南村、烏東村、烏北村、辛泉村、西三村、起北村、夏一村、夏二村、夏三村、夏四村、夏五村、夏六村、夏七村入預備河。東豬龍河自華溝村南入境,由南而北流經華溝村、付廟村,入小清河。

行政區域


2011年末,起鳳鎮下轄有付廟、華溝、魚一、魚二、魚三、魚四、夏一、夏二、夏三、夏四、夏五、夏六、夏七、起北、起南、西三、西四、東鞏、西鞏、穆寨、烏南、烏北、烏東、辛泉2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77個村民小組。
2020年6月,起鳳鎮下轄24個行政村:付廟村、華溝村、魚一村、魚二村、魚三村、魚四村、夏一村、夏二村、夏三村、夏四村、夏五村、夏六村、夏七村、起北村、起南村、西三村、西四村、東鞏村、西鞏村、穆寨村、辛泉村、烏東村、烏北村、烏南村,鎮人民政府駐夏二村。

人口民族


人口

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55506
26938
28568
家庭戶戶數16143
家庭戶總人口(總)54927
家庭戶男26661
家庭戶女28266
0-14歲(總)11670
0-14歲男6602
0-14歲女5068
15-64歲(總)38001
15-64歲男17717
15-64歲女20284
65歲及以上(總)5835
65歲及以上男2619
65歲及以上女3216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53450

經濟


綜述

2011年,起鳳鎮地方財政收入2350萬元,比上年增長21.74%,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金額8.41億元,比上年增長12.2%;各項貸款餘額近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7%。
2018年,起鳳鎮有工業企業107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4家,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44家。
起鳳鎮工業發達,全鎮工業企業達到168家,初步形成了防偽印刷及製品、血液器具、磨料磨具、電子器材、建築安全網及服裝水洗等為主的行業,產品暢銷全國各地及1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中保康公司的年產200萬套病毒滅活輸血濾器及配套設備被國家科技部列為863引導計劃。
泰寶公司的“泰寶牌”產品及博威磨具公司的“淄砂”牌產品被評為山東省著名商標。

第一產業

2011年,起鳳鎮有耕地面積3.3萬畝,人均0.55畝;葦田面積7萬畝;藕田面積0.4萬畝。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1.6億元,比上年增長9.3%。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糧食總產量6.7萬噸,人均1132.9千克。水果總產量0.1萬噸、蔬菜總產量0.9萬噸;肉類總產量1705噸、禽蛋總產量1502噸;林木面積5460畝,農民人均純收入10310元。

第二產業

2011年,起鳳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38.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2億元,稅收實現6600萬元,比上年增長14.3%。工業企業214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7家,億元企業3家,以防偽產品及防偽包裝材料器具、電子具、電子具電子電器、高強瓦楞紙為主。

第三產業

2011年,起鳳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646620萬元,城鄉集貿市場19個,住宿餐飲58家,批發零售300餘家。

交通


起鳳鎮境內有宮荊路、少海路、唐華路3條公路幹線交匯。2011年,運輸企業擁有貨運汽車268輛,客運汽車50輛,2011年,客運總量50萬人次,貨運總量1800萬噸。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起鳳鎮有幼兒園12所,在園幼兒1340人,專任教師93人;小學6所,在校生3228人,專任教師18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2122人,專任教師18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3164萬元,比上年增長5%。
起鳳鎮
起鳳鎮

文化事業

2011年末,起鳳鎮有鎮文化站1個,文化大院24個,村級業餘演出團隊12個,文化娛樂場所10個,公共圖書室8個,體育場地32村民。1村民0%的村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65.3%。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起鳳鎮有中心衛生院1所,衛生室24處,床位150張;衛生專業人員215人,其中執業醫師75人,註冊護士42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7人、執業醫師1.2人、註冊護士0.7人,醫療機構完成診療2.4萬人次,住院手術164台次,出院病人0.38萬人次,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40/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5.32萬人,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起鳳鎮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55戶,人數976人,支出158.07萬元,比上年增長15.4%,月人均134.9元,比上年增長20.3%;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6人,支出17.6萬元,比上年增長28.3%;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7人,支出4.8萬元,比上年增長33.3%;農村醫療救助25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981人次,共支出5.8萬元,比上年增長31.5%。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60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33萬元,比上年增長18%。新增就業人員649人,有8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67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656人,城鎮登記失業率0.1%,全年共幫助10戶零就業家庭實現每戶至少一人就業,組織1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三扶一支”的工作。五項保險(不含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入合計3124萬元,比上年增長15.3%;基金支出合計1206億元,比上年增長13.4%。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1052人,比上年末增加158人。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7058人,參保率82%。

旅遊


風景景點

(一)水鄉風光秀美。馬踏湖總面積近百平方公里,湖內有2100餘條湖區。
船道縱橫相連,交織成網,形成了我國北方極為罕見的“村村靠湖、家家連水、戶戶通船”的水鄉風貌。馬踏湖是山東省政府命名的省級風景名勝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在生態旅遊方面具有很大潛力。
(二)人文資源豐富。截至2007年,馬踏湖區還保留著五賢祠、徐夜書屋、冰山、齊台、青丘、會城魯連井、齊王閣、勝處祠、湖心亭、魚神亭等一大批有一定品位和開發價值的人文資源。
(三)湖區物產豐富。湖中盛產藕、蓮、蒲、葦、鵝、鴨、魚、蝦、蟹以及其他野生動物資源,野生鳥類也有七十餘種,水生植物三十餘種。馬踏湖特產金絲鴨蛋、魚龍香稻、白蓮藕因其風味獨特,是歷史上進奉朝廷的貢品。特色農產品:蝦。
(四)民俗風情旅遊風格獨特。湖民出門以船代步,可探親訪友、趕集上店、下湖捕魚、運糧運肥。水鄉風情迷人,水鄉的漁民捕魚、台田耕作、湖上牧鴨、蘆田收割、湖底采藕等生產生活場景誘人。
會城故址
位於馬踏湖東岸,今遺址略呈方形,周圍高,中間低,形似小盆地。西周宣王元年(前827年)會齊侯於此,名曰“會城”。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南北之戰略要地。
五賢祠遺跡
左傳》載,顏周隱於青丘。顏,戰國時期齊國名士。今馬踏湖中有一突出水面的高台,南北10米,東西8米。台南端探出一塊條石,相傳為顏當年垂鉤處。在五賢祠東北約500米處,有一低洼地,俗名冢子灣,傳為顏墓地。
魯仲連遺跡
今華溝村北2里許,有一塊三角地,傳為戰國末年齊名士魯仲連蹈海處。公元前221年,秦滅齊,魯仲連不甘心做暴秦順民,蹈少海(馬踏湖)而死。戰國時期,魯仲連曾寓居於今華溝村一帶。華溝村中心原有一水井,傳為魯仲連所鑿,井邊有一石碑,刻“魯連井”三字。
青丘遺址
今華溝村北約3里處馬踏湖中,有一高出水面3~4米的土埠。民國時期土埠面積尚有24畝,今僅餘3畝左右。《左傳》載“齊景公有馬千駟,田於青丘”,傳即為此地。
青丘遺址乾隆年間曾建“三賢祠”,供魯仲連、諸葛亮、蘇東坡塑像。祠堂大門座北面南,門前有石獅一對。門東側為鐘樓,高約八米,懸吊大鐘。門西側為火池。1949年,三賢祠已廢圮,僅留《重刊續修三賢祠記》碑。碑文中有:“若世遠年湮,祠宇再造,后之君子併入轅固、顏為五賢祠乃完善”等語。
1985年,華溝村民在青丘上重修祠宇。塑魯仲連、蘇東坡、諸葛亮、顏周、轅固五位先賢像,以示紀念。五賢祠是一組中軸對稱的四合院式仿古建築。大門南向,東南、西南兩角分別高築角亭。由大門向里,左右兩側為廂房,正面為祠堂,皆台廈廊檐,古樸典雅。祠堂匾額書“五賢祠”。堂前樓柱題聯:“異姓五賢英名傳萬古;數代一堂功業垂千秋”。祠堂門柱及東西兩廂房門廈各柱也多有題詠。

獲得榮譽


2020年7月29日,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起鳳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
起鳳鎮先後獲得“山東省百強鄉鎮”、“省級文明鎮”和“中國鄉鎮之星”等多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