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賢祠

五賢祠

五賢祠在全國有多處,其中較為知名的有臨沂五賢祠、泰安五賢祠、桓台縣五賢祠等。山東省臨沂市五賢祠位於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王羲之故居東側。明嘉靖年間沂州知州何格所建,原名景賢祠,用以祭祀臨沂籍的五位聖賢,分別是諸葛亮、王祥王覽顏真卿、顏杲卿。1751年清乾隆皇帝為祠題寫御碑一塊,由沂州知府王塏主持喬遷與洗硯池邊,並更名為五賢祠。

名勝簡介


五賢祠
五賢祠
臨沂市五賢祠,舊在臨沂老城南關外,名景賢祠,明嘉靖年間沂州知州何格所建,祭祀諸葛亮、王祥、王覽、顏真卿、顏杲卿五人。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移址洗硯池東重建,並更名為“五賢祠”。五賢祠幾經戰亂和“文革”損毀,已不存。2003年王羲之故居整修擴建時據原貌重建。主體建築為硬山式大殿三間,東窗上磚刻“孝感天地”,西窗上磚刻“忠冠古今”。殿內正中塑諸葛亮坐像一尊,東側有王祥、王覽二位坐像,西側有顏真卿、顏杲卿二坐像。大殿前是御碑亭,亭內有乾隆題詩碑,其詩為:“孝能竭力王祥賢,忠以捐軀顏杲真;所遇由來殊出處,端推諸葛是全人。”

人文歷史


乾隆所題的五賢祠詩堪稱天下一絕,短短28個字的七絕詩,飽含五位賢人的名字和主要生平事迹。五位賢人都是臨沂人。
王祥(185年—269年),字休徵,琅琊(今臨沂)人。東漢末年隱居20年,仕晉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稱,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鯉”的主人翁。“書聖”王羲之的族曾祖父。歷漢、魏、晉三代,先後任縣令、大司農、司空、太尉、太保等職。事後母孝,民間流傳“二十四孝”有王祥卧冰求鯉故事。今臨沂故里孝友村有“王祥卧冰處”。
晉書》里,王祥的名字排在晉朝眾臣列傳第一,可見他地位的崇高。
五賢祠
五賢祠
王祥作為二十四孝子之一,最為人稱頌的是他的孝道。王祥生母早死,繼母朱氏則對他不好,更常向王祥父親王融中傷王祥令他失寵;但即使是被命令清理牛糞,他仍顯得很恭敬,而父母生病時更衣不解帶地照顧和調製湯藥。而丹柰樹結果時,繼母要求王祥守護果子,而王祥每到風雨來臨時,都會抱著樹大哭,怕果子會被吹下來。王祥這樣供養繼母三十多年,到繼母死時,王祥更在居喪期間傷心得十分憔瘁,要用木杖才能站起。可見他的孝道,毫不計較繼母如何苛待他。
卧冰求鯉的故事是相當感人的。《二十四孝》中這樣記載:“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於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詩曰: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釋義如下:
晉時有個叫王祥的人,字叫休徵。王祥的親生母親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繼母朱氏不賢德,曾經多次在父親面前說王祥的壞話;因此,父母都不喜歡他。有一次,他的繼母想吃活魚,當時正是天寒地凍,河水都結了冰;王祥就解開衣服,趴在冰面上,希望能得到活魚;這時,冰面忽然自己解凍,有兩條鯉魚躍出來,王祥把魚拿回家獻給了繼母。有詩評論說:象朱氏那樣不賢的繼母有很多,象王祥那樣以德報怨的兒子卻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到現在王祥卧冰求鯉的河面上,還遺留著王祥趴在那裡時的痕迹。
在臨沂城北白沙埠鎮,一條東西流向蜿蜒數里的小河穿鎮而過,它就是王祥卧冰求鯉故事的發生地---孝河。孝河又稱孝感河,位於蘭山區白沙埠鎮境內。據《臨沂縣誌》記載,孝河發源於茶山南麓之桃花嶺,東南流經孝友村,至磚埠鎮諸葛村(諸葛亮誕生地)匯入沂河。在孝河北岸的“孝友祠” ,裡面供奉著王祥、王覽和王羲之的塑像。
王覽(206―278),字玄通,漢族,琅琊(今山東臨沂)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鯉”的主人翁西晉太保王祥的同父異母弟。“書聖”王羲之的五世祖。歷經東漢、三國和西晉三代,曾入仕曹魏及西晉,在西晉官至光祿大夫。
王覽有優秀的品行,名聲僅次於王祥。王覽與兄長感情要好,生母朱氏憎恨王祥,非但在丈夫面前中傷王祥,更經常施以虐待;但王覽始終站在王祥一邊,更勸生母不要虐待王祥。
在《二十四孝別錄》中有一則王覽《護兄感母》的故事:王祥之同父異母弟王覽,在四歲時候,見到其兄王祥被母親鞭撻,常流著眼淚抱住王祥護衛哥哥。等到長大了,都娶了媳婦,朱氏虐待王祥之妻的時候,王覽之妻也前往保護。王祥漸漸在當時有了聲譽,朱氏更加厭惡他,於是想用毒酒殺害王祥。王覽知道這件事情,便想取而先飲,王祥極力爭奪,不給其弟。朱氏恐怕自己親生的兒子王覽飲了毒酒,急忙倒掉。從此以後,每次飲食,王覽必定自己先嘗一下,坐卧必與其兄在一起。朱氏終於感動而後悔,愛王祥也就如同愛王覽一樣。
五賢祠
五賢祠
在這個故事中,王祥、王覽用自己的孝悌感動了母親、感化了母親,使得她重新回歸到一個做母親應該有的道德軌道上來。此中亦然看到,孝子的感化力量是無窮的。
顏真卿(709-784,一說709-785),字清臣,祖籍唐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中國唐代書法家。唐代中期傑出書法家。他創立的“顏體”楷書與趙孟頫柳公權歐陽詢並稱“楷書四大家”。和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進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御史,為監察遷殿中侍御史。因受到當時的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黜到平原(今屬山東陵縣)任太守,人稱“顏平原”。建中四年(783年),遭宰相盧杞陷害,被李希烈縊殺。
天寶十四年(755年),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顏真卿聯絡從兄顏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相應,被推為盟主,合兵二十萬,使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德宗興元元年(784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叛亂,奸相盧杞趁機借李希烈之手殺害他,派其前往勸諭,被李希烈縊死。聞聽顏真卿遇害,三軍將士紛紛痛哭失聲。
半年後,叛將李希烈被自己手下人所殺,叛亂平定。顏真卿的靈柩才得以護送回京,厚葬於京兆萬年顏氏祖塋。德宗皇帝痛詔廢朝八日,舉國悼念。德宗親頒詔文,追念顏真卿的一生是“才優匡國,忠至滅身,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拘脅累歲,死而不撓,稽其盛節,實謂猶生”。他秉性正直,篤實純厚,有正義感,從不阿於權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於時。
顏真卿是書法大家,顏體書對後世書法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歐陽修曾云:“顏公書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嚴尊重,人初見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愛也。其見寶於世者有必多,然雖多而不厭也。”除書法外,他也是位多才多藝的全才,蘇軾贊曰:“詩至於杜子美,文至於韓退之,畫至於吳道子,書至於顏魯公,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盡矣。”同時,其忠烈也一直為世人所稱道。
五賢祠
五賢祠
顏杲卿(692年-756年),字昕,唐朝長安萬年人,和顏真卿同為顏師古五代孫。父親顏元孫,任濠州刺史。顏初任范陽戶曹參軍,曾是安祿山的部下。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時,杲卿和兒子季明守常山,任太守,顏真卿守平原,設計殺安祿山部將李欽湊,擒高邈、何千年。河北有十七郡響應。天寶十五載(756年),安祿山叛軍圍攻常山,安祿山軍隊抓到顏季明,藉此逼迫顏杲卿投降,但顏杲卿不肯屈服,還大罵安祿山,季明被殺。不久城為史思明所破,顏杲卿被押到洛陽,見到安祿山,安責問顏杲卿背叛他,顏杲卿說“我世為唐臣,常守忠義,怎麼會跟一個牧羊羯奴叛亂。”安大怒,命令割掉顏杲卿的舌頭,顏杲卿仍大罵不止,直至氣絕。顏杲卿受著斷舌的劇痛,仍然追求著忠義的信念。
顏真卿后尋得顏季明的頭顱,寫下了《祭侄文稿》一文。琅琊之顏家,可謂一門忠烈。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三國時期蜀相,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琅玡陽都(今山東臨沂沂南縣)人。乾隆詩之“端推諸葛是全人”,是對諸葛亮的最高評價和讚美。
孝感天地,忠冠古今,諸葛全人。臨沂五賢,可稱中華文明歷史上華夏子孫中的優秀代表。
曹學佺(1574~1646年),字能始,號雁澤,又號石倉居士、西峰居士,侯官縣洪塘鄉(今福州市區)人。東林黨成員,著名的官員、學者、藏書家和殉國者。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進士,歷官戶部主事、南京添注大理寺左寺正、四川右參政、廣西右參議、陝西副布政使。崇禎帝煤山自縊后,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嗣帝位,改元隆武,授曹學佺為太常寺卿,進禮部尚書,命與大學士黃道周共參國政。隆武二年(1646年),他力主隆武帝親征,收復失地。因年邁不能從行,捐銀萬兩助餉。九月十七日清兵攻陷福州,曹學佺自縊於西峰里府第。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追謚“忠節”。
林弘衍,名守易,號得山居士,閩縣(今福州市)人,天啟年間授浙江溫處道按察司副使,曾書福州玄沙寺匾額,與徐火勃同修雪峰寺寺志,編《雪峰真覺禪師語錄》。明末隱居鼓山。其書畫水平高超,每受皇室青睞,與其子林之蕃並列《閩中書畫錄》。
徐熥,生卒年不祥。字惟和,侯官縣(今福州市閩侯縣)人。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舉人。負才淹蹇,肆力詩歌。與其弟徐火勃並有才名。其弟以博學稱,亦復工文,徐熥則以詞采著。萬曆間,與弟在鰲峰坊建紅雨樓、綠玉齋、南損樓藏書。熥平生好客,不問相知與否,都熱情接待,家雖不富卻好周濟,即借貸所得,亦隨手輒盡,於是家困,有“窮孟嘗”之稱。他好學不倦,諸子百家無所不讀,常服道士衣冠從僧道游。及39歲卒,自外地前來弔唁的人接連不斷,祀熥於高賢祠。
徐火勃(1570~1654年),字惟起,一字興公,侯官縣(今福州市閩侯縣)人。明藏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童試后,摒棄科舉,隨兄作詩,以清新雋永見長。明萬曆三十一年至萬曆四十二年(1603~1614年),與葉向高、翁正春、曹學佺、謝肇淛、陳價夫等結“芝社”,人稱“芝山詩派”,徐火勃、曹學佺並稱詩壇盟主。徐火勃工詩,擅長書法、繪畫。終生未得一官,平日身處書城,自以為樂。藏書七萬餘卷,是國內著名藏書家之一,“所藏多宋、元秘本”;畢生求書、藏書,尤精校勘,將所藏書輯成《徐氏家藏書目》,以便查考。凡來就讀者無不樂於借閱,且為設幾供茶。晚年生活潦倒。著有《紅雨樓纂》、《閩畫記》、《閩中海錯疏》、《荔枝譜》、《榕陰新檢》、《筆精》、《鰲峰詩集》等約50種,又重修《雪峰志》、《鼓山志》、《武夷志》、《榕城三山志》等。
謝肇淛(1567-1624),字在杭,號武林,又號小草齋主人,祖籍長樂。他自幼聰穎異常,“數齡即解占對,誦詩書一目輒能記憶。九歲屬文,落筆纚纚如貫珠,能破累紙,出人意表”。不久,父親辭官歸,他也回福州定居朱紫坊,常與名士徐熥、徐火勃、曹學佺等人交往,組織詩社,吟詩作詞、切磋詩文,學識益進。萬曆二十年(1592年),謝肇淛成進士,此後歷任湖州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工部屯田司主事、雲南布政司參政、廣西按察使、廣西右布政使、廣西左布政使等職,政績顯著。天啟四年(1624年),病逝於任上,后歸葬長樂。
相關史料
古人題“五賢祠”曰:
祠立桃岩洞,名垂石鼓山。先賢興法界,古佛度人關,
德配乾坤數,星聯奎坒間。西湖宛在堂,此處更幽閑。
魏傑“桃岩洞記游”詩云:
幾度尋幽入洞來,桃花依舊倚岩開。此山彷佛天台鏡,引得劉郎去復回。
又題“桃岩精舍”云:
精舍宜栽竹,桃岩且種茶。五賢興俎豆,一壑老煙霞。
五賢祠
五賢祠
愛傍禪捧隱,間游鹿徑斜。異香疑麝過,風度萬松花。
又作“桃岩精舍春興”二首:
杜鵑花五色,疑是風仙棲。無語依山谷,多情叫竹雞。
春深看樹密,雲起覺天低。叱犢聲何處,僧扶雨一犁。
當春思得雨,雨恰足山中。寒瀑鳴幽澗,桃花逐曖風。
望耕到般若,嘗茗過園通。處處鶯聲好,遊人思大窮。
《建立五賢祠序》
魏傑——《鼓山吟草》卷
鼓山湧泉寺在山之半,其先為潭,毒龍居之,每作風雨,傷人禾稼。唐建中四年,郡從事裴胄請靈嶠禪師入山,棲西岩,誦《華嚴經》,龍出聽法,遂去不為害,因奏建華嚴寺。會昌中,汰僧徒,鞠為榛莾,垂七十年。梁開平二年,閩王審知填其潭為寺,請雪峰僧神晏法師居之。宋真宗賜額“鼓山白雲峰湧泉禪院”。明永樂五年,改為寺。嘉靖壬寅年,厄於火災。萬曆已未,郡人曹學佺重建大雄寶殿。崇禎甲戍,又建天王殿,藏經堂,無盡山門。崇禎已巳,郡人林弘衍建法堂,並鐘鼓二樓。郡人徐熥、徐火勃、謝肇淛同僧元賢募建白雲堂,伽藍殿、閩王二祠,祖師、壽昌二堂、齋堂、梵行堂、旦過堂、凈業堂、香積廚、戒月寮等處,輯補集成《鼓山志》十四卷,功莫大焉。明祚將盡,諸公避居鼓山天鏡岩、白雲洞、吸江蘭若等處,守節完義,故元賢老人有“滿朝袍笏迎新主,一領袈裟哭舊王”之句,甚可悲也。
嗟乎!滄桑變幻,岩壑歸依,賢人遁跡於桃岩,烈士捐軀於天鏡,大功已立,大義已完,諸公與名山足以並傳不朽矣。
咸豐五年,歲次乙卯,余建桃岩精舍,內祀五賢,非徒以紀名勝也,亦以表諸公之功德雲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