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斗

清朝官員

王映斗(1797—1878),字運中,號漢橋、瀚嶠。清代廣東(現海南省)定安縣定城鎮春內村人。官至大理寺卿(二品)。與其次子同朝進士,時人稱之“父子進士”,為宋代至清代海南七對父子進士中的一對。

為人誠直正大,為官公正廉明,關心人民疾苦,愛國憂民。是清代有名的教育家,培養出狀元、探花之才。藏有許多書籍作品,但遺世至今卻寥寥無幾。他長任京官,為國為民,教書育人誨人不倦。

居家期間,主編《定安縣誌》。一生詩文甚豐,惜未刊行。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王映斗,“生而顯異,讀書過目成誦……海外無雙”(《定安縣誌》卷上),加上勤奮好學,學業蒸蒸日上。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王映斗考進縣學,成為縣學生員;稍後,再考入府學,成為府學生員。由於他學習成績優異,再由享有伙食補助費的府廩膳生員,進補拔貢,接著參加會朝考名列前茅,獲一等,被安排在戶部江西司當小京官,管理戶口、財賦。但他只當了幾個月的官,就因慈母與世長辭,請假歸里守喪3年。后赴京擢任戶部額外主事,任職6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即他37歲那年,在北京天順府參加省選拔舉行的考試中,中了副榜舉人。過了10年,即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在京參加殿試,中了二甲第14名進士。
此後,由於他在官府任職多年,工作經驗豐富,表現幹練,為人高風亮節,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由戶部雲南司主稿轉為陝西司主事。翌年,另任陝西司員外郎(司的副職)。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晉陞為司的正職四川司郎中。一直在京戶部任職25個年頭。清文宗奕詝(咸豐帝)即帝位后,對王映斗的才華和為人頗為賞識,特令他隨相國前赴祖國東南沿海省份,在浙江省清理倉庫、校閱營伍,還趁機查檢東南兩河節浮費,裁減冗員。因為他人盡其職,成績卓著,聲名大震,被提升為鴻臚寺少卿,負責禮儀方面的事務。在這期間,嚴父喪亡,回里守喪3年。其間有一年的5月,粵督徐廣籍知曉王映斗學富五車,教學有方,乘他奔喪在家,特聘他出任省城掌管越華書院,時間長達7年之久。在其掌教期間,他發揮自己豐富的學識和教學經驗,運用獨特的教學技巧,諄諄善誘,培養出不少名望很高的社會名流。廣東籍的梁躍權中狀元、李文田中探花,潘衍、潘桐兄弟競官至太史。這些充分體現了王映斗教學的才能和成績卓著,為世人所愛戴。
迄至咸豐八年(1858年)5月間,王映斗復官京城,經過投遞奏摺請求,蒙皇上的召見,並於同年10月,補原官職鴻臚寺少卿。翌年11月,擢升為給皇上講學的內閣侍讀學士。咸豐十年(1860年)充任恩科會試同考官、皇帝的後勤長官光祿寺卿。一段時間后,先後授太常寺少卿和掌管刑獄、處理重大司法案件的大理寺少卿。清穆宗載淳于同治二年(1863年)元月,調奉天府丞,提督奉天學政,負責管理教育方面的重任。6年任滿,秋季返回北京復職。然而,奉天(今遼寧省)乃滿洲民族的發祥地,王映斗能獲滿清朝庭的信任,有機會到這些地方去擔任教育工作,實在是一件難得的事情。其間,王映斗大膽對這裡的文教所存在的時弊,進行嚴厲的改革,促進其文風的發展,深受社會的讚許。1864—1865年的兩年中,王映斗歷任相當於今天中央政府部級的太僕寺卿、太堂寺卿、大理寺卿。同治九年(1870年)3月,因年老多病,祈歸。途經省城,撫軍李福泰知曉,熱情地把他挽留再次主持越華書院,時年已七旬了。在年邁力衰之時,勉強堅持了兩年,同治十二年(1873年)堅決要求歸里。王映斗人老志不衰。他為發揮人的價值,在家居4年中,人格高尚,全心全意為人類多作奉獻,在有生之年寫了不少詩文、公牘和家譜,但都沒有編成專集,亦沒有付印,因而蕩然無存,僅是由他主持編纂的《定安縣誌》傳世。
清德宗載湉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知名度很高的王映斗,在家逝世了,享年八十一歲。他的次子王器成,字公輔,號心農,又號晚愚。光緒六年(1880年)中進士,累官至刑部主事。鄉人為表達對他們父子倆的深情厚意,尊稱他們倆為“父子進士”。

風華少年

嘉慶二年(1797),王映斗出生在定安縣春內村一普通人家。據其家譜記載:渡瓊始祖為王居正,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過瓊,繁衍後代。明代,其中的一支文祥公遊歷至春內村,看到土壤肥沃,田園廣闊,於是在此置地定居,繁衍生息,為春內村一世祖。映斗為第八世,其父王元魁年幼失怙,忠厚正直,仗義疏財,助人為樂,毫無驕矜;以子映斗責,誥贈資政大夫,援例授按察司照磨銜。映斗兄弟三人:二弟王映台,三弟王映碧(夭折);姐妹三人,均系同一父母所生。映斗妻莫氏,東一圖南村(今定城鎮排坡村)人,中舉人前所娶。莫氏父母只生她一人,出生時天空全變紅,家裡水井變干。傳說出現此現象,意味著夫家將發外家財。生二男二女,長子匠成,二次子器成。
王映斗從小聰明伶俐,吟詩作文,一氣呵成。幼年在家讀書,10多歲入庠,旋而府學,深得名師點教,文思大進,為日後高中科甲夯下了堅實的基礎。道光五年(1825)被朝廷選派任戶部江西司小官員,從此遠離故土,走出春內村,踏上了仕途。

長任京官

王映斗書法
王映斗書法
王映斗從小勤奮努力,立志為國為民。他在大陸從政為官四十多年,從戶部江西司小官員到大理寺卿(正二品銜)。從事過財務、民政、後勤、文教、禮儀、政法等方面的工作,為國為民做了許多好事實事。
道光五年(1825),王映斗由府學廩膳生選為拔貢生。他肯學好問,勤奮努力,品學兼優,考試成績優異,被朝廷選派在戶部江西司當一小官員。不久,因母親生病亡故,奔家舉葬,守喪三年。三年後回到京都,官復原職,他在他的工作崗位上,積極工作,認真負責,不恥下問,深得上司的愛戴和同僚的尊敬。1834年晉陞為戶部額外主事(職位僅次於員外郎)。1835年,順天府鄉試(省試)考中舉人,1844年,殿試(會試)考中二甲第十四名進士,被安排在戶部雲南司任正主稿。雲南司管理全國八個省份的漕糧,是戶部最重要的一個部門。王映鬥上任后,由於多年從事戶部的工作,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對各個重點難點環節十分熟悉,極快進入角色。在工作中碰到辣手問題,他胸有成竹,料理自如,有紊不亂,許多難題迎刃而解。別的部門有什麼疑難,他總是主動協調,幫助解決,深得大司農賽尚阿、祁俊藻的器重。
張岳崧病逝后,道光二十六年五月,王映斗與瓊州籍官員及鄉紳聯合向當局公呈,請批准張岳崧入祀定安文廟鄉賢祠,讓後人供奉。
道光二十七年(1847),映斗調任戶部陝西司主事。同年十月,戶部左侍郎柏公俊奏請朝廷批准王映斗協助他一起往山東查辦捻匪。正好這個時候,老相國英季、倉帥芝昌奉朝廷之命前往浙江清查倉庫,巡視軍營,檢查東南兩河,敷張浪費、人員精簡和江蘇折漕事件等情況。朝廷於是在六個部中挑選有才幹的能人,經過嚴格的考察和篩選,映斗被選中並派隨往浙江等地巡查。在巡查過程中,遇到通州石霸州判任元貪贓枉法,致使水潮濕米一案多年懸而未決,在當地影響極大。王映斗被派往調查審理此案,接案后,他深入群眾,一切從實際出發,明查暗訪,力拒干擾,小小的線索也不放過,終於辨明是非,查明真相。他公正廉明,秉公執法,極快就判決了這一積案。懲治了案犯,打擊了腐敗,眾人無不驚嘆,萬分佩服。
1850年,咸豐皇帝即位之初,下詔天下,廣招賢才。大司農賽尚陽、祁俊藻兩人以映斗聰明能幹,才智過人,便舉文推薦。咸豐皇帝親自考察,果然賢能,是年五月將其提任鴻臚寺少卿(九卿之一,少卿為副職,是接待賓客的禮儀官)。這一職務事務較少,工作輕鬆,只管一些禮儀之事。他並不因此閑職而消沉,而是默默地作好自己的本職工作。1859年,晉陞為內閣侍讀學士,為皇帝講學,協助皇帝批閱奏本,稽查西四旗覺羅學。1860年,咸豐庚申恩科任會試同考官。不久,調任光祿寺卿(掌管皇室祭品、膳食、招待酒宴的官員),太常寺卿(管理禮樂郊廟社稷事宜之官)、大理少卿(管理刑獄的官員)。同治二年(1863)調任奉天府丞(府的副職,只有滿族人才有資格充任正職),兼提督學政(掌握全省生員考試黜陟之事,一任三年,大省以四品以上官員充任)。他剛走馬上任,就親自深入各地調查考察,發現屬地各級地方官員貪污賄賂,巧立名目,敲剝生員,官場腐敗,學風披靡。王映斗身為五省提督學政,掌管五個省份的教育工作,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暗暗下定決心:如果不整治文教機構,改革文教人事管理制度,興利除弊,扭轉被動的不良局面,使教育工作走上健康的發展軌道,決不善罷甘休!於是他不營私情,不留情面,調整了五個省的教育界官員,嚴格整治文教制度,使各項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嚴肅部屬,認真整頓,革除了存在多年的弊病。事不分巨細,一定親自檢查視察,不辭勞苦,不負朝廷重託。且公正廉明,不惑奸佞,不畏權貴,不受賄賂。鑽營求進者,關節不通,無縫可入,望門興嘆,稱之為“鐵門限”。有效地抑制了貪污腐敗,學校的教學秩序煥然一新,生員的學習風氣發生了極大的轉變。
1865年十月,流寇馬賊突然作亂陪都(奉天府),全城驚動。王映斗鎮定自若,穩如泰山,面無懼色,運等帷幄,從容應對。一是與將軍、府尹商議對策,以堅壁清野之奇計,嚴陣以待,伺機打擊賊寇;二是親自迅速奏請朝廷派兵支援,殲滅匪寇。由於他策略正確,從容應對,極快就平息了寇亂,使社會穩定,保一方平安,人民安居樂業。
1867年秋,王映斗再度調回京城,官復原職,協助皇帝批閱奏本,巡查各地文化教育情況。第二年,他被派往蘆溝橋放粥廠,開展救災救濟工作,救民於水深火熱之中。由於他對朝廷忠心耿耿,盡職盡責,廉潔為民,言論正大,忠厚不阿,赤誠無私,極為同僚所敬重。此後兩年先後升任太僕寺卿、太常寺卿、大理寺卿等職務。時人稱之:“名、位、祿、壽,咸(豐)同(治)年間,瓊州第一。”
光緒元年(1875),王映斗回到故里春內村。他不甘寂寞,仍然十分關心家鄉的文化教育事業,主編總纂《定安縣誌》。今廣東省中山圖書館藏有其版本。居家四年,從未涉足政府部門,干預政事,深受人們的欽佩和敬仰。

教書育人

王映斗是個學識淵博,廉潔奉公,嚴守節氣,不阿權貴的封建士大夫。他熱愛學習,尊重知識,誨人不倦,頗為重視文化教育。
道光三十年(1850),王映鬥上奏疏陳述他多年未歸故里,思念親人的情結,獲准後起程返鄉。咸豐元年(1851)正月,剛剛回到省城廣州,就聽到父親去世的噩耗,於是匆忙趕回故鄉,葬祭亡父。同年五月,廣東總督徐廣縉往高州辦公事,得知映斗守喪在家,於是寫信與撫軍葉名琛商量,聘請他到廣州越華書院講學。
王映斗接受邀請,到越華書院講學掌教了七年。他在為人處世上,強調節氣操守。任教期間,從來不因私事而拜訪省里的官員,也不以曾任京官而干預地方公務,但有關地方利害關係的大事,一定私下向有關部門提意見。在治學上,則力求先正,以事實為依據,文章觀點明確,以清真雅正為宗,文風不拘一格。由於訓迪有方,在他的培養下,生徒進步極快,文行並茂,才華橫溢。七年中培養出大批人才,許些成為國家之棟樑。如廣東的梁耀樞中了狀元,李文田中了探花,潘衍鑒、潘衍桐兩兄弟均官至太史。一時聲名鵲起,美名遠揚。不久,晉京官復原職。旋升內閣侍讀學士,為皇帝講經論學,協助皇帝批閱奏本。
1870年,王映斗年邁力衰,上書朝廷請辭,致仕歸里。途經省城廣州,撫軍李福泰等人親自拜訪挽留,再度在越華書院講學二年。為國家的教育事業,繼續燃燒自己,發揮餘熱。

父子進士

王映斗生性聰穎,讀書吟詩,過目成誦,出類拔萃,記憶特強。嘉慶二十年(1815),他十九歲就考入縣學讀書,不久又考進府學。他的老師發現他的文章寫得特別好,稱為奇才,將來一定高中科甲,大有作為。道光五年(1825),王映斗以廩膳生選充拔貢,參加朝考一等。道光十五年,考中乙未科順天鄉試舉人。道光二十四年,考中甲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進士,時年四十八歲。
王器成,王映斗次子,字公輔,生於道光十八年(1838),卒於光緒三十年(1904),享年六十六歲。官至刑部福建司主事(六品)。他少時隨父在北平(京),聰明好學,為人兼虛,倜儻豪邁,不拘小節,喜交朋友,從不沾染紈絝子弟的惡習。寫詩作文,落筆成章,一字不改。少年自京南旋就府試。咸豐二年(1852)壬子科舉優貢,咸豐八年考中順天鄉試舉人,直至光緒十八年(1892),才考中壬辰科進士,時年五十四歲,故自號晚愚。其時清政府內外交團,搖搖欲墜,器成自愧無能為力,無從建功立業,心生致仕養身的思想,故又號心農。他不因父親高官厚祿而盛氣凌人,胡作非為,而是嚴於律己,寬於待人,言傳身教,以身作則。並撰聯:“讀書要能自出見解,處世無過善體人情”、“古來最長久人家莫非積德,天下第一般好事還是讀書”等,以勉勵後人。如今定安縣博物館尚藏其墨跡。
王映斗、王器成先後科考中了進士,當時人們稱之為父子進士,還有一優質木製“父子進士”牌匾掛在其故居門口的門楣上。他倆是海南宋代至清代七對父子進士中的一對。

佚事佳話


鐵門限

話說清咸豐年間,官場腐敗,學風披靡,地方官員巧立名目,敲剝生員,貪污賄賂,相沿成風。同治二年(1863)正月王映斗調任奉天府丞兼提督五省學政。上任伊始,既不帶家眷,也不帶親戚朋友,僅有一個從家鄉帶來跟隨幾十年的名叫魏仁的隨從。耳聞目染舉色皆濁的世風,魏仁暗自思量:我向來跟隨老爺在京,未曾撈到一點油水,如今老爺調任奉天府,就象欽差大人一樣,掌握5省生徒的黜免大權,這一次我要好好趁機大撈一把。就這樣,魏仁便瞞著映斗偷偷接受來訪者的禮物禮金。正作著發大財美夢的魏仁,怎麼也沒想到好景不長,不足一個月便東窗事發,被映斗發現了。
王映斗非常氣憤,當天夜裡便質問魏仁究竟暗地裡收受他人多少禮物禮金。起初魏仁滿口抵賴,拒不承認。王映斗火冒三丈,但還是忍著性子,悔嘆地說:“我一向以為你跟隨多年,會習於我之為人,所以不帶別人,只你一個隨來,沒想到你竟偷偷地干出這樣的勾當!”。
王映斗故居
王映斗故居
魏仁看到老爺真的震怒了,慌忙跪下:“是……是小的錯了。但小的想,跟隨老爺您在京幾十年,一點外快都沒有,如今年近花甲,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若不趁機積攢一點,將來子孫如何過活……”
王映斗按捺不住自己,憤然拍桌,大聲喝道:“住口!居然教唆起來了。我正是由於幾十年來廉潔奉公,不惑奸佞,才得到朝廷的信任,委此重託,豈能容你如此胡作非為,毀我半生操守,辜負朝廷!”
第二天,映斗立即將魏仁繩之以法,“獎”40大板,將其所受贓款贓物如數退還人家,並逐回瓊州府定安縣春內村。部屬幕僚,目見如此情景,個個懍然,各自暗暗警戒,勿越雷池。當地富豪權貴,為了弟子進階升遷。千方百計尋覓渠道,買通人情,疏通關節,進行賄賂。但查知映斗既不攜家帶眷,也無親戚朋友,更無一從半隨。至於部屬幕僚,個個因有前車之鑒,不敢重蹈覆轍。結果是無縫可鑽,無孔可入,只好望門興嘆,稱之為“鐵門限”。

戲弄知縣

同治八年(1870),王映斗因年邁力衰而卸仕歸里。他回到故里春內村后,從不涉足政府部門,不干預地方政事,遠近鄉里無不欽佩敬仰。后因主編《定安縣誌》,常到縣城辦事,他不愛坐轎,卻喜騎一匹棗紅色白額小馬。這一特點,縣人皆知。
有一天,一個戲班子到定安縣城演出,劇目是《火燒官衙》,其主要內容是諷刺那些專權謀私,貪污腐敗的社會現象。知縣自己做賊心虛,看后以為是對他莫大的諷刺,故揭其短,一時暴怒如雷,下令封箱禁演。眼看戲班子就要散夥,班主甚是焦急驚慌。街鄰眼見班主又急躁又無助,便悄悄地告訴他到春內村去找進士公王映斗,把事情起因經過講明,就有辦法解決了。王映斗一生為官清廉,正大光明,向來愛憎分明,尤其憎惡那些仗勢欺人,貪贓枉法,騎在百姓頭上作威作福的官吏。班主於是照著街鄰的指點,連忙趕往春內村找到王映斗,將實情經過一一稟告。映斗聽后,只是微微一笑,說:“你騎我的馬到縣城去告知知縣大人,今晚我要到縣城去看戲,並請戲班明天晚上到我村演出。”
班頭騎著映斗的棗紅色小馬進城,把話帶去告訴了知縣。知縣大人將信將疑,後來看見了那匹棗紅小馬,才慌張起來。知縣大人一面催促張羅演出,一面派人探風報信,自己則全副官裝,在書房裡正襟危坐,恭候映斗。可那“父母官”大人哪知道映斗並不來看戲。心裡嘀咕:進士公遲遲沒來,究竟是什麼緣故,但又不敢怠慢,只好提心弔膽地白白恭候了大半夜。
戲班演出結束后,全班人馬立刻收拾行裝匆匆走了。知縣大人眼瞪瞪看著戲班子溜走,又遭此般戲弄,肚裡好似開了個雜醬鋪;心裡不知是什麼滋味,只是氣急敗壞,無可奈何。

戳棺責弟

王映斗多年在京為官,但對家裡的晚輩管教甚嚴。他的次子王器成勤奮好學,聰明伶俐,考中進士,成為“父子進士”之家。可他的弟弟王映台,一向為人乖僻,常常遭到映斗的訓斥。
話說光緒年初,定城南門街有個叫“狗百中”的人,在縣文廟(聖殿)附近建房,擋住了文廟左側門的視線。縣尚友書院諸生員認為“狗百中”此舉瀆犯先聖,有礙觀瞻,一時群情憤激,眾人動手將其牆基拆掉。“狗百中”臨危抱佛腳,千方百計拉攏映台,為其在知縣面前疏通,出面袒護。知縣便傳令拆牆者至縣衙,杖手掌以懲戒。這更激起尚友書院眾生員的憤慨,有人將此事一五一十地向映斗稟報。王映斗二話沒說,馬上就到縣衙面斥知縣,並促其向尚友書院諸生員賠禮道歉,然後回家“招呼”其弟。
王映台聞知其哥已悉知他所做的“好事”,又“招呼”他回家,早已聞風喪膽,躲藏在附近的黃坡村,不敢出來,千叮萬囑身邊的人不準通風報信。王映斗屢次派人探查,不獲而歸。王映台心知做了虧心事,生怕哥哥責難,又愧疚,又害怕,不久就病死在了黃坡村。
王映斗聞耗,柱著拐杖,步向靈桌的後面,舉起拐杖在棺上狠狠地戳了三下,並恨恨地罵聲:“奴才,奴才,料不到你竟作出這樣的事啊,我到陰間后一定找你算帳!”

遺物蹤跡


豪宅春秋

說起王映斗的豪宅,當時的建築規模和特色風格,在定安是絕無僅有的。它座落在今定安縣定城鎮春內村的東北部,建於清同治初年。由北京的設計師設計建築圖紙,朝廷撥銀,帶回故里建造。坐西南向東北,三幢祖居屋呈“品”字布構,地勢西高東低,縱深五六十米,南北寬約40米,佔地2000多平方米,西北、西南、東南三面圍牆圍住。前方有一口大水塘,面積約1000平方米,長年積水不涸。
住宅原建築規模宏大,風格獨特,農村實屬罕見。建有正屋四幢,“后枕屋”三幢,“學屋”一幢,每幢皆為三間。正屋居中那間為客廳,兩側為廂房。還有小屋廊廡數幢,有致錯鉗其間。皆為懸山式頂。共有十二院七十二門,迴廊巷道鑲嵌其間,皆為青石板鋪就,蜿蜒幽深。所有的建築,大多為傳統的土木磚瓦結構,亦有少許歐式建築風格。房廡庭院,門柱巷牌,飛檐走壁,勾心鬥角,錯落有致,古色古香。與眾不同的是,“后枕屋”並不建在這座住宅的後面,而是建於前面。大門朝東北,開在偏南兩幢“后枕屋”的中間,門高2米多,寬約1.5米,門前七級階梯,由青石板條鋪成。進入大門,有一條大約30米的巷道直通院內,包括大門,整條巷道共有三道門。第二道門內外為木板門葉,中間為木柵,共三層防護。第三道門的門楣上原掛著“父子進士”的木製牌匾。后圍牆開兩個小後門,偏北小後門門楣上刻寫“進士第”三個正楷字;東南邊開一側門,較高大。西北角及門前池塘邊分別建一間一蹲位和兩蹲位的廁所,均為磚木結構,瓦蓋頂。西北角有一椰子園(今種植檳榔),東北角有一較大的花池。有一書庫,專藏古代書籍和多幅當時名流的書畫等物。
天有不測之風雲。解放后,王映斗的後裔被評定為地主階級,受到嚴厲管制和批鬥。這座豪宅也列入封建殘餘,等待它的命運已是在劫難逃。“土改”運動時,部分財物遭到人為破壞;“文化大革命”運動期間,豪宅再度受到衝擊,部分房子及圍牆被拆除,磚瓦桁料等用來蓋造村裡的學校和春內大隊的房子。
可幸的是,這座豪宅並沒有完全毀沒。如今,仍存正屋二幢,“后枕屋”二幢,橫廊小屋幾幢,大門和兩個巷門。其中一幢正屋已經過維修,有人居住,另一幢已是破損嚴重,不能使用;兩幢“后枕屋”至今仍有人居住使用,不過一幢經其後人維修,原貌有所改變。所有劫后所遺建築,雖然歷經百年滄桑,風風雨雨,可舊貌依然,古風猶存。更值一提的是一幢風格獨特的橫廊小屋,這幢小屋共五間,二層,弧形門窗,磚木結構,有一前廊與小屋連為一體;一堵牆採用歐式建築風格,與古代傳統建築風格有機結合,融成一體,可謂“中西合璧”。除了門窗破損嚴重外,其他構架基本完好。豪宅大院今非昔比,已不見當年十二院七十二門的恢宏清幽氣息,更顯冷落凄涼。惟有門前的那口水塘依舊,默默見證這座百年建築的風風雨雨,是非變故,風華與落寞。
王映斗原有許多甚有價值的書畫、牌匾、瓷器等物件。經“土改”、“文化大革命”兩次運動的“沖洗”,如今所遺不多,寥寥無幾。

藏車庫

王映斗博學多才,在書法上有很高的造詣。原在豪宅中用中間那間“后枕屋”的一半約40平方米作為藏書庫,今尚存。藏有《四庫全書》等許多古代書籍和慈禧太后親手畫並題字的一幅話梅畫,還收藏多幅當時名流的書畫、牌匾,此外,還有多件瓷器等古物。1951年,“土改”時,所藏書畫、牌匾器物被當做封建“四舊”,遭到人為破除,大部分被燒毀砸壞,部分被當地農民拿走當別用。

誥封文及對聯

1986年,王映斗後裔王衍龍將保存完好的道光年間清廷誥封王映斗祖父母的陽刻楷體字木質牌匾和一副對聯捐獻給定安縣博物館。對聯內容為:心聲相感鶴欲舞;筆力所到花為香。木匾長217厘米,寬59厘米,厚4厘米。其誥封全文為: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沛釃庸之慶典,茂對皇庥,敷賜類之殊榮,曲成臣孝。爾王建庠乃戶部候補主事加一級王映斗之祖父,樹芳規於珂里,繩其武祖,奏茂績於彤廷。茲以覃恩忽貝也 贈爾為奉直大夫,戶部主事加一級,賜之誥命。於戲!開堂構以培基,德鍾家慶,沛絲綸而賜命,澤渥泉台。
制曰:德門衍慶,淵源早裕,夫孫謀盛世,推思綸糹孛,載揚夫母範。爾吳氏乃戶部候補主事加一級王映斗之祖母,高門毓德,華閥傳芳,有谷貽孫,賴同心於內助,自天申命,表異數於中閨。茲以覃恩貝也 贈爾為宜人。於戲!光生礻俞 翟,常昭彤管之輝,德媲珩璜,允著微章之色。
道光拾伍年拾月拾日

王映斗石印

王映斗第六代後裔王春慶保存有映斗一枚私印,為福建壽山石印章,規格大小為3.5厘米×3.5厘米×8.8厘米,篆刻“王映斗印”,主要用於他個人書法作品蓋章。

父子進士牌匾

“父子進士”木質牌匾,長約一百五十厘米,寬六十厘米左右。解放後由於保管不善,流失民間。據說由澄邁縣人士收藏,如今基本完好。

龍杖與朝諫

優質木龍杖一支,深褐色,圓柱體,直徑3厘米,長約1米,雕刻一條龍,手柄為龍頭。朝諫一支,本質,咖啡色,匾形,微彎,長40厘米左右,寬6厘米。1951年“土改”運動時,焚燒書庫藏書等器物,龍杖被用來挑火而燒焦,散發出極為難聞的氣味,朝諫亦未能倖免,燒毀殆盡。
200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