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軍

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張小軍,男,1954年12月31日生於北京市,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現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時間院校專業學位
1994-1997年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
1992-1994年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碩士
1982-1986年南京氣象學院氣象學士

工作經歷

現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領域
中國鄉村社會、經濟人類學、社會場論。
科研項目
2019,清華大學文科振興基金項目《冬奧會冰雪文化研究》,項目負責人。
2019《苗族賈理研究》(文化部中國史詩百部工程)/國家社科基金委託項目。
2019,九三學社陝西鎮安縣扶貧調研專家。
2018,中國北方冰雪歷史文化研究,北京市社科重點項目,項目負責人。
2018,教育部“港澳與內地高等學校師生交流計劃”(清華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鄂倫春族口述歷史研究),項目負責人。
2017,教育部“港澳與內地高等學校師生交流計劃”(清華大學與香港理工大學鄂溫克族口述歷史研究),項目負責人。
2017,九三學社陝西商南縣扶貧調研專家。
2016-2018,清華大學文科自主科研項目:《民族地區“鄉市化”城鄉發展戰略研究——以雲南、貴州為例》立項。課題負責人。
2015-2017,水族端節影像志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委託項目《中國節日誌》子項目。
2015,國務院扶貧辦世行五期項目調研,項目專家。
2015,國務院扶貧辦扶貧機構能力項目調研,項目負責人。
2014-2015,水族卯節影像志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委託項目《中國節日誌》子項目。
2014,少數民族文化生態指數體系研究(2014-GM-050),國家民委民族研究項目。
2014,世界宣明會:陝西隴縣扶貧綜合項目專項評估,項目負責人。
2012-2014,清華大學人文振興項目:少數民族文化生態研究,負責人。
2013,世界宣明會:貴州榕江扶貧綜合項目專項評估,項目負責人。
2011-2014,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1AZD070):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生態研究,項目負責人。
2011-2013,貴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項目“水族節日的文化生態圈研究”負責人。
2010-2013,清華大學自主科研項目:美沙酮療法戒毒的社會學和生理學綜合評估指標研究,負責人。
2009-2010,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科技部2008ZX1000103):《我國艾滋病流行規律、疫情評估和預測方法研究》子項目:中國艾滋病傳播模式、干預力度和感染率定量關聯模型的研究,項目負責人。
2009-2011,文化部:貴州省文化遺產保護、發展、創新項目,學術負責人。
2010,中歐論壇:貴州文化遺產保護和鄉村發展項目,負責人。
2009,世界宣明會:雲南元陽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專項評估,項目負責人。
2009,世界宣明會:雲南永勝扶貧綜合項目專項評估,項目負責人。
2008,世界宣明會:陝西商洛扶貧綜合項目中期評估,項目負責人。
2007-2008,世界銀行中國貸款項目:貴州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項目——社會影響評估項目,技術負責人。
2007,世界宣明會:甘肅臨夏扶貧綜合項目中期評估項目,項目負責人。
2007,清華大學艾滋病防治政策研究中心項目:中國艾滋病社會影響態勢指數體系研究,項目負責人。
2007,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振興基金項目,項目負責人。
2006,衛生部:第四輪全球基金艾滋病項目:社會性別主流化研究報告——貴州省,項目負責人。
2005-2007,清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項目:“在人類發展理論下反思全球化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課題負責人。
2005-2006,世界銀行和中國社科院合作研究項目:“走出貧困:中國貧困的定性研究”(甘肅子項目負責人)。
2005,貴州省旅遊局項目:黔東南文化遺產保護地鄉村旅遊規劃。
2005,中英艾滋病項目辦公室2005年度總結項目。
2005,DFID:中英艾滋病項目:四川涼山州政策支持項目,負責人。
2003-2005,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北京、重慶、瀋陽及蘭州四城市貧困人口生活形態研究,(課題負責人)
2004-2006,教育部: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和兒童失學問題的系統性研究,(課題負責人)
2004,英國國際發展部(DFID)與北京社科院社會發展資源中心項目:“社會發展的理論”研究項目負責人。
2002-2003,英國國際發展部(DFID)項目:甘肅臨夏義務教育項目評估,負責人。
2001-2004,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北京市城市貧困人口的性別、家庭和下崗因素研究(課題負責人)
2002,英國國際發展部(DFID)項目:甘肅貧困地區失學問題研究,負責人。
2000-2002,法國遠東學院:中、法合作研究項目:水利與民間組織。(山西介休子課題負責人)
2000-2009,香港中文大學領袖培訓課程負責人。
主要論文
英語:
2017 The Paradigmatic Crises in China’s Minzu Studies: Reflec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 Vol.3(2). Pp135-155.
2013 Between the Sacred and the secular: A Case Study of FBOs in China. Inter-Asia Roundtable 2013 – Relig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Innovations and Implications, NUS. Oct.2013
2012 Lineage and Family, in Chinese Society – Change and Transformation, edited by Li Peili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7 Collective Memory of the “Pagodatree”: Cultural Informator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With Xu Jing,Cognitive Scienc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Washington University and Tsinghua University.
2006 Water,Deity and Power: A case study of water temples in Shanxi province。SEAA Conference,July 2006。
2005 Gongde Temples and Fujian Local Religion since Song Dynasty. IAHR Conference, March 2005.
2004 Land Reform in Yang Village: Reproduction of Symbolic Capital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Class Status. Modern China 30(1):1-48, Jan.2004.
2004 Symbolic Land Rights in Its Cultural Economic Context: A Case Study of Yang Village, Fujia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winter, 2004, pp41-54.
2002 Ancestral Hall and Buddhist Gongde Temple.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Vol.34, No.3, pp28-48.
中文:
2020,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差序格局及其文化實踐,《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20年第1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民族問題研究》2020年第5期全文轉載。
2020,人工智慧感官的主體性:感官人類學視角的思考,(張小軍/楊宇菲)《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20年第2期。
2020,鬼與靈:西南少數民族的“鬼”觀念與帝國政治,《節日研究》第14輯(《民俗研究》專輯)。
2019,黃河:不朽的大河文明,《民主與科學》2019年第1期。
2018,世界的人類學與中國的民族學,《世界民族》2018年第5期,1-11頁。A,《新華文摘》2018年第12期轉載。
2018,當歷史走進人類學家——評蕭鳳霞《踏跡尋中:四十年華南研究之旅》《清華大學學報》2018年第1期。
2018,鄉村社區自主發展的中國經驗——走向共同體的鄉村自治,(張小軍/雷李洪)《江蘇社會科學》2018年第3期。
2018,“鬼主”與聖權制——西南地區歷史上的政俗國家化,(張小軍/雷李洪)《民俗研究》2018年第3期。
2018,中國研究的人類學“台灣學派”——李亦園先生學術追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8年第5期。89-95頁。,田敏、徐傑舜主編《李亦園與中國人類學》轉載,上海文藝出版社。
2017,何謂旅遊?——旅遊人類學視角的思考。《旅遊學刊》2017年7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旅遊管理》2017.10.全文轉載。
2016,白水CDF啟示:共有基礎上的個人所有制——兼論破解經濟學的歌德巴赫猜想,《開放時代》2016年第6期。
2016,“文治復興”與民利主義的市場化政治,《思想戰線》2016年第6期。B
2016,天后北傳於漕運貿易——一個文化資本的視角,《南京大學學報》2016年第4期。《新華文摘》2017年6期轉載。
2016,“民族”研究的範式危機——從人類發展視角的思考,《清華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
2016,哈尼族阿卡人的“措卡”治理制度——普洱市孟連縣芒舊新寨的個案研究,(張小軍/李茜)《民族研究》,2016年第2期。
2016,學術:共同體的靈魂(學術共同體專題),《開放時代》2016年第4期。
2016,宋代文治復興與儒家的政治文化實踐/儒家何以能連接到社會主義(儒學與社會主義專題)。《開放時代》2016年第1期。
2016,強國之學:人類學的學科使命。《文匯學刊》,2016年5月30日。收錄於《人類學的中國發展》,徐傑舜主編,中國人類學高級論壇主編,2016年。
2015,節日的靈魂:城市節日的文化生態學思考。《百家錄話(第四輯)》,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編,新華出版社
2015,誰的村落?,誰的集體?,——集體化村落發展模式反思(集體經濟村莊專題)《開放時代》2015年1期。
2015,漂泊中的永恆:一個人類學家的理想國,《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
2014,走向“文化志”的人類學:傳統民族志概念反思,《民族研究》2014年4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社會學》2014.11.全文轉載。
2014,“韋伯命題”與宗族研究的範式危機,《山西大學學報》2014年6期。
2014,多民族地區的鄉市化與文化區發展,(吳毅、張小軍)《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複印資料《民族研究》2015年2期轉載。
2014,過度商業化與民族文化多樣性危機,《原生態文化學刊》(與張曉松)2014年第4期。《新華文摘》2015年轉摘。
2013,權力互競交換共同體——貴州水族霞節、艾節和善節的個案研究(張小軍/李建明),《民族研究》2013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7期轉載。
2013,“關鍵是保存文化母體”,《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4月26日,A6版
2013,鬼與節的文化生態學思考,《民俗研究》2013年第1期。,《社會學報》2013.2全文轉載。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13年第5期全文轉載。
2012,人類學研究的文化範式——“波粒二象性”視野中的文化與社會,《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社會學》2012.9(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
2012,為何他鄉成故鄉—大槐樹傳說之集體記憶的民族主義建構。載《中國人類學》,2012年第1期。
2012,文治復興與禮法變革——祠堂之制和祖先之禮的個案研究。《清華大學學報》,2012年第2期。《社會學》2012.7(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發),上海《高校文科學術文摘》2012.3全文轉發。《社會學報》2012.2全文轉發。
2012,歷史人類學與中國研究,《人類學講堂》(第一輯),潘蛟主編,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2,宗族與中國社會,《人類學講堂》(第二輯)潘蛟主編,知識產權出版社。
2011,文化經濟學的視野:“私有化”與“市場化”反思——兼論“廣義科斯定理”和產權公平。《江蘇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
2011,宗族與家族,載《中國社會》,李培林主編,社科文獻出版社。
2011,文化?,文物?,——簡論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文物化”困境。(張小軍,張曉松)。《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2011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複印報刊資料”《文化研究》2012年第2期全文轉載。
2011,文化自殺、文化自覺、文化自由。載《中國名城》2011年增刊。
徠2011,廟宇·水權·國家——山西介休源神廟的個案研究。載《大河上下——十世紀以來的北方城鄉與民眾生活》,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被族群”:麗江古城的文化保護困境。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9.2.
2010,境社信仰中的陳夫人——藍田陳靖姑信仰個案研究。《中國首屆臨水夫人陳靖姑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9,中國12村貧困調查——曉銳村,張小軍、馬亞萍、朱宇晶。載《中國12村貧困調查》(甘肅、內蒙卷),張小軍、馬春華主編。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9,中國12村貧困調查——乾分村,張小軍、馬亞萍、朱宇晶。載《中國12村貧困調查》(甘肅、內蒙卷),張小軍、馬春華主編。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9,人類發展理念下的貧困問題反思,載《中國12村貧困調查》(理論卷),王曉毅主編,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9,咸與權:歷史上自貢鹽業的市場分析,《清華大學學報》2009第二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2009年第6期轉載。
2009,實踐史:一個歷史人類學的研究視角——以民間信仰研究為例,載《誰的信仰,誰的空間?》,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電影《色·戒》鑒賞的文化實踐,載《異文化與多元媒體》,喬健主編,台北:世新大學出版中心。
2008,宗族與家族,載《社會學與中國社會》,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8,文化生態與文化環保,載《綠葉——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專輯》,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編。《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12期全文轉摘。
2007,複合產權:一個實質論和資本體系的視角——山西介休洪山泉的歷史水權個案研究,(張小軍/王思琦)《社會學研究》,2007年第4期。
2007,愛的實踐:艾滋病防治中的社會性別主流化。(張小軍/許晶),載張小軍主編《文化的挑戰——文化全球化和社會發展的本土思考》,香港:中國世紀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2007,秩序剝奪與城市底邊階級的形成,喬健主編《底邊階級與邊緣社會》,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7,歷史人類學:一個跨學科和去學科的視野。《清華歷史講堂初編》,三聯書店2007年。
2007,遺存還是遺產?——簡論文化全球化中的“文化遺產”困境,《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三足鼎立:民族志的田野、理論和方法。《民間文化論壇》2007年第1期。
2006,產權改制與城市底邊階級的形成——兼論科斯逆定理與產權定理。台灣第七屆(2003-2006)大學講座計劃“底邊階級的傳統與現代”會議論文(2006.5.台北)。
2006,跨學科與去學科:人類學的三個視角,《光明,日報》(理論版)2006年3月28日第12版。
2006,認知人類學淺談,《光明,日報》(理論版)2006年11月。
2006,社會圍繞“現代化”和經濟中軸安排的弊端,《中國與世界觀察》,2006年第1期。
2006,人類發展和遺產保護事業中的鄉村旅遊。世界旅遊組織:《“鄉村旅遊國際論壇”論文集》。
2006,《陝山地區水資源與民間社會調查資料集》補遺七則,(張小軍、卜永堅、丁荷聲),香港:《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42期。
2006,誰在侵蝕中國文化的靈魂?《環球時報》第1180期,2006年6月13日第13版。
2005,城市貧困的制度思維,(張小軍、裴曉梅),《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
2005,未畫句號的“人類責任憲章”,《當代文明的困惑與追求——解讀“人類責任憲章”》,趙軼峰、於碩主編,團結出版社
2004,象徵地權與文化經濟——福建陽村的歷史地權個案研究,《中國社科學》,2004年第3期。
2003,歷史的人類學化和人類學的歷史化,《歷史人類學學刊》1(1):1-28。
2003,陽村土改中的象徵資本再生產,《中國鄉村研究》,總第二輯,商務印書館
2003,〈導言〉,李孝聰、鄧小南、筱君(張小軍),載黃竹三、馮俊傑編著,《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輯錄》,中華書局。(獲國家圖書獎)
2003,民族志方法論的互補性,《文化人類學理論新視野》(論文集),香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
2002,宗族化中的功德寺院,《台灣宗教研究》第二卷,第一期。
2002,陽村的境社與宗族,《民俗曲藝》(宗教與地方社會專輯II),總第138期。(TSSCI)
2002,雙重部門與影子國家——平昌源神廟水碑文的田野考察,《擴展中的公共空間——中國第三部門研究年鑒200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宗族與地方老人政治,《當代中國農村與鄉村治理》,肖唐鏢等主編,西北大學出版社
2001,傳統文化生產中的象徵性實踐,《清華社會學評論》2001年第一期。
2001,象徵資本的再生產——從陽村宗族論民國基層社會,《社會學研究》2001年第三期。
2000,佛寺與宗祠:泉州開元寺的歷史個案研究,載《傳統與變遷——華南的認同和文化》,北京:文津出版社。
2000,經濟人類學,載庄孔韶主編《人類學通論》,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銀翅:中國本土的現象學?《清華社會學評論》2000年創刊號。
1999,文化的經營:福建陽村李氏宗祠「復興」的研究,載《經營文化香港》,商務印書館1999年。
1998,家與宗族結構關係的再思考,載《中國家庭及其倫理》,台灣:《漢學研究》雜誌出版。
1998,理解中國鄉村內卷化的機制,香港:《二十一世紀》1998年2月號(總第45期),頁150-159。田野影像的民族志--宗族「復興」中的歷史重構,香港:《香港人類學》總第11期。
后北傳與歷史再造--北方天后廟的田野考察,博士後研究論文。
1996,女性與宗族,香港:《二十一世紀》1996年10月號(總第37期)。
1995,儒家何在?——華南人類學田野考察,香港:《二十一世紀》1995年6月號(總第29期)。
1994,民間信仰復興與地方文化重構,香港:《香港人類學》總第七期。
1992,社會場的吸引進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第2期,頁106-111。
1991,蒿洋民間宗教與信仰一瞥,濟南:《民俗研究》1991年第3期。
1991,東西方文化的興衰與自組織社會學研究,成都:《社會科學研究》第6期,頁68-70。
1991,中國現實文化選擇中的知識分子,《青年思想家》第1期,頁77-81。
1989,北方一個漢族村落的社會文化變遷,(與庄孔韶)《漢民族研究》(第一輯),廣西人民出版社。
1989,本土方法學芻議,《社會學與社會調查》1989年第五期。
1988,人格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8年第五期。
1987,社會系統認識論的幾個問題,《大學文科園地》(鄭州大學文科學報),第2期。
1987,城鄉社區的三種融合模式,上海:《社會科學》1987年第11期。
1986,社會學中的系統哲學,(鄭杭生/張小軍)上海:《社會科學》1986年第12期。
著作
2019,《讓歷史有“實踐”:歷史人類學思想之旅》,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4,《讓“經濟”有靈魂:文化經濟學思想之旅》,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4,《藍田》(鄉土中國叢書)。北京:三聯書店。
2003,《福建杉洋村落碑銘》。張小軍、余理民,香港:華南研究出版社。
1991,《社會場論》,團結出版社。
2013,《人類學研究》(第三卷),執行主編,浙江大學出版社。
2009,《中國12村貧困調查》(甘肅、內蒙卷),張小軍、馬春華主編。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9,《中國12村貧困調查》(江西、雲南卷),張小軍、譚深主編。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7,《文化的挑戰——文化全球化和社會發展的本土思考》,張小軍主編,香港:中國世紀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2007,《能力與貧困——中國城市貧困的個案研究》,張小軍、裴曉梅主編,香港社會科學出版有限公司。
2002,《歷史與社會》(第七冊)。張小軍主編。教育部九年義務教育試驗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ISBN,7-107-16201-2/G·9291
2001《清華社會學評論》,2001年第一期。執行主編。北京友誼圖書出版公司。
2001《傳統與變遷——華南的認同和文化》,陳志明、張小軍編,北京文津出版社。
1999《福建暨閩南研究文獻選輯》,陳志明、張小軍編,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中心。
2015《卯節》,水族卯節的影像志研究,製片人/導演(與李建明),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出版。本片獲得中國影視人類學會“2017年度優秀影片獎”;2016年獲廣西民族博物館永久收藏。
1992 Dragon Boat Festival (Video Tape of visual Anthropology). Co-directed with Zhuang Kongshao,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4人類學,熵類學?《社會學家茶座》2014年第3輯。
2012讓文化擁有自由——布列塔尼文化考察,(張小軍/庄晨燕),《社會學家茶座》2012年第4期。
2010中山先生論房地產,《社會學家茶座》2010年第5期
2009大湖人家(秘魯考察學術隨筆四),《社會學家茶座》2009年第1期
2008身體的想象與人性的再現,載《奧林匹克與雕塑》,文明雜誌社。
2008統一與多樣化,載《這個世界,我們的——中歐思想者越洋對話》,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08印加文明和生態悲劇(秘魯考察學術隨筆三),《社會學家茶座》2008年第6期
2008南美第一古迹——馬丘比丘(秘魯考察學術隨筆二),《社會學家茶座》2008年第5期
2008利馬印象(秘魯考察學術隨筆一),《社會學家茶座》2008年第4期。
2008經濟人類學的主題,朱宇晶譯,張小軍校,載《人類學經典導讀》,庄孔韶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
2007二分陷阱與中國本土思想,《社會學家茶座》2007年第1期。
2004〈反抗還是共謀——阿米巴效應和人類變形蟲〉,《社會學家茶座》2004年第三期。
2002從王安石變法看官民關係,〈社會學家茶座〉2002年第一期。
2001民族志的回顧與思考,文思理著,張小軍譯,《清華社會學評論》,
2001年第一期。
2000划:話,化——江西人類學田野考察隨筆,《二十一世紀》2000年6月號。
1995婦女何在?——華南婦女抗婚的再思考。蕭鳳霞著,張小軍譯,劉志偉、王甘校,《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5年第2期。

教學成就

課程
《文化人類學概論》(本科)
《人類學理論專題研究》(研究生)
《歷史人類學專題研究》(研究生)
《人類學經典導讀》(研究生)
《民族學經典導讀》(研究生)

社會活動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研究中心主任、貴州省“候鳥學者”(2011-2014)、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發展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九三學社中央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全國民族教育委員會學術委員、《中國史詩百部工程》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