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8條詞條名為小辛庄村的結果 展開
- 山西省夏縣瑤峰鎮下轄村
- 北京市昌平區東小口鎮下轄村
- 山西省長治市郊區大辛庄鎮下轄村
-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開元街辦下轄村
- 天津津南區雙港鎮下轄村
- 山東萊蕪市萊城區方下鎮下轄村
- 河北省懷來縣沙城鎮下轄村
- 河北省廊坊市固安縣下轄村
- 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下轄村
- 河南長葛市下轄村
- 山東省兗州市黃屯鎮下轄村
- 山東濰坊市臨朐縣下轄村
- 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小辛庄村
-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程兩窪鄉下轄村
- 山西省大同市大同縣杜庄鄉下轄村
- 山東省棗莊市下轄村
- 河北邢台市清河縣下轄村
- 山東省濟陽縣垛石鎮下轄村
- 河南省長垣縣蘆崗鄉下轄村
- 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鮑店鎮下轄村
- 山東濟寧泗水縣楊柳鎮小辛庄村
- 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興隆鎮小辛庄村
- 山東省臨清市大辛庄辦事處下轄村
- 山東膠南市大場鎮下轄村
- 山西省大同市渾源縣西坊城鎮下轄村
- 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鎮下轄村
- 山西省長治市屯留縣張店鎮下轄村
- 山西大同天鎮縣卅里鋪鄉下轄村
小辛庄村
山東萊蕪市萊城區方下鎮下轄村
小辛庄村隸屬萊城區方下鎮,在萊城西12公里,鎮政府駐地西南3公里處。汶河北岸,南隔汶河與牛泉鎮相望,東與大辛庄村為鄰,村西為石橋子村,北至泰萊高速公路,地處平原,整個村莊大體呈梨狀。有86戶,314口人,耕地276畝。
據村碑載:元朝劉姓居此,始建村無考。明嘉靖年間名新莊,后演化為辛庄。據張氏譜記載,該村原與大辛庄為一村,原名辛庄。1993年分為兩村,改稱小辛庄。劉姓居此200多年,后逐漸衰弱,不知所終。現小辛庄以張姓獨居。據張氏祖譜碑所記載:“始祖原籍棗強,明初遷萊,礦坑立庄,傳世十二,孫枝滿堂,惟我棟祖,寄居辛庄,人繭於此……”現已傳世二十三世,由此可見,小辛庄人是明初由河北棗強遷聚於此的。
初,取消鄉、保建制,縣划區,辛庄屬區。,萊蕪劃為三縣,小辛庄屬新甫縣;1944年10月,三縣合併,全縣劃為13個區,小辛庄屬魯西區;1951年3月,萊蕪縣各區由按地名稱呼,改為數字稱呼,小辛庄屬第四區;1955年10月,區名改用地名稱呼,第四區復稱魯西區;1958年3月,為適應農村合作化的新形勢,縣委撤區並鄉,撤銷魯西區,同時建立魯西鄉,小辛庄屬該鄉管轄。
魯社;,社、魯社合,統稱社。社改辦、鎮,辛庄歸屬方下鎮至今。
從明朝以來,小辛庄人因村莊狹小一直過著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生活。直到1953年,村中由張傳英、張希善等6戶村民成立了第一個生產互助小組,后又成立了初級社。1956年,小辛庄、大辛庄、盧家莊、冶河、柳行溝5個初級社聯合,成立了高級社,由喬德昌任社長,張傳英任副社長。1957年,先後併入魯西公社和方下公社。1962年,各自成為行政村。
過去的小辛庄經濟發展緩慢,種植結構單一,主要是小麥、玉米輪作,兼種大麻。1980年,村內開始用電照明。1996年,村內第一家小商店開業,1999年,全村經濟結構調整,開始種植生薑、大蒜等經濟作物,並發展溫室大棚,種植蔬菜。同年,村莊規劃,修建了村中唯一的一條直通泰萊路的生產路。
2001年,村民承包沙場,自籌資金購買了解放翻斗車,開始運沙送沙,村民經濟收入增加。
小辛莊重視文化教育,但受條件所限,村中一直和大辛庄共用一所小學。村中適齡兒童在大辛莊上學。小學入學率達100%,初中生畢業率100%,人均教育投入高於鎮平均水平。連續幾年,有幾十人走進高等學府。村委也多次被評為“尊師重教”先進單位。
據說,在唐朝時,辛庄西南北處建一寺,取名“大聖寺”,香火很旺。在其後西北處建一土地廟,不知何時住進了一白姓落魄道士,在廟中用石灰蛋殺死了一條劇毒的蛇,以其做藥引子,專治惡瘡,后被人稱為“瘡大夫”。稱其所在的土地廟為白師父廟。自此,香火也曾盛極一時,1947年此廟毀於戰火,今已蕩然無存了。
白師父的藥方也失傳。據說,辛庄一帶的治燙傷的偏方,可能源於治瘡之藥方。
一、歷任村支書
1948年-1952年 張希善
1952年-1956年 張傳英
1956年-1959年 張其生
1959年-1985年 張傳英
1985年-1986年 張學會
1987年-1988年 張學貴
1989年- 2001年 張會范
2001年- 今 張友峰
二、歷任村主任
1948年-1949年 張會常
1949年-1950年 張傳善
1952年-1954年 張傳英
1954年-1957年 張冠岳
1957年-1964年 張學輝
1964年-1979年 張傳英
1979年-1980年 張學同
1980年-1987年 張學貴
1987年-1988年 張會范
1988年-1995年 張學會
1995年- 張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