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漢語詞語
流言是一個漢語辭彙,讀音為liú yán,指廣為流傳或無根據來源的說法;眾人流傳的話;散布沒有根據的話。《禮記·儒行》等均有記載。
目錄
1、散布沒有根據的話。
②《三國演義》第六五回:“﹝楊松﹞遂使人流言云:‘馬超意欲奪四川,自為蜀主,與父報仇,不肯臣於漢中。’”
③景耀月《古詩》:“黃鳥汝如知,九寓正流言。”
2、沒有根據的話。多指背後議論、誣衊或挑撥的話。
①《詩·大雅·盪》:“流言以對,寇攘式內。”朱熹集傳:“流言,浮浪不根之言也。”
②《戰國策·趙策二》:“臣聞明王絕疑去讒,屏流言之跡,塞朋黨之門。”
③《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有庶兄管叔、蔡叔將謀不軌,心忌周公,反布散流言,說周公欺侮幼主,不久篡位。”
④《東周列國志》第一百二回:“卻說魏王因晉鄙賓客布散流言,固已心疑。”
⑤丁玲《在醫院中》五:“陸萍像害了病似的幾天沒有出來,而醫院裡的流言卻四處飛。”
3、眾人流傳的話。
①《禮記·儒行》:“過言不再,流言不極。”孔穎達疏:“若聞流傳之言,不窮其根本所從出處也。”
②《後漢書·馬援傳》:“隗囂與援共卧起,問以東方流言乃京師得失。”
根據郭慶光的定義,流言是一種信源不明、無法得到確認的消息或言論,通常發生在社會環境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而正規的傳播渠道(如大眾傳媒等)不暢通或功能減弱的時期。
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