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黃上清丸

中醫治療實熱證的經典方劑之一

牛黃上清丸是中醫治療實熱證的經典方劑之一,首載於明代李挻的《醫學入門》,具有清熱瀉火、散風止痛之功效。用於熱毒內盛、風火上攻所致的頭痛眩暈,目赤耳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大便燥結。

簡介


● 通用名:牛黃上清丸
● 英文名:Niuhuang Shangqing Wan

藥品類型


非處方甲類

主要成分


人工牛黃薄荷、菊花、荊芥穗、白芷、川芎、梔子、黃連、黃柏、黃芩、大黃、連翹、赤芍、當歸、地黃、桔梗、甘草、石膏、冰片。

性狀特徵


● 牛黃上清丸為棕黃色至深棕色的丸劑;氣味香,味道苦。

主要作用


● 清熱瀉火、散風止痛。
● 可緩解頭痛、頭暈耳鳴、視物旋轉、面紅目赤、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大便乾結等癥狀。

藥性分析


方中人工牛黃性涼,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清熱解毒之佳品,故為君葯。菊花、連翹涼散風熱,清熱解毒;荊芥穗、白芷解表散風,消腫止痛;薄荷疏風清熱,利咽解毒,諸葯均有發散火邪之能,有“火郁發之”之意,故為臣葯。黃芩、黃連、黃柏大黃梔子苦寒清熱燥濕,解毒瀉火,涼血消腫,能夠清瀉三焦實火;石膏清解陽明經實熱火邪,赤芍地黃、當歸、川芎涼血活血,上行頭部,祛風止痛;冰片疏散鬱火,通關開竅,清利咽喉,聰耳明目,以助清上焦熱邪,透發鬱火,為佐葯。桔梗輕清上浮,載葯上行;甘草調和諸葯,共為使葯。諸葯合用,共奏清熱瀉火,散風止痛之功。

藥品禁忌


尚不明確。

治療病證


● 用於治療由肝風內動、風火上攻所致的頭痛,緩解頭痛、頭暈耳鳴、面紅目赤、口苦口乾等。原發性高血壓、血管神經性頭痛患者,如果出現上述癥狀,也可以服用牛黃上清丸。
● 用於治療由肝陽上亢、上擾清竅所致的眩暈,緩解頭暈、視物旋轉、耳鳴耳聾、面紅目赤、口苦、口乾、脾氣暴躁、容易發怒、失眠多夢等。原發性高血壓如果出現上述癥狀,也可服用牛黃上清丸
● 用於治療由熱毒內盛、風火上攻、引動肝火、上犯頭目所致的暴風客熱,緩解眼結膜刺痛、瘙癢、怕光、容易流淚、眼屎增多、白睛發紅、頭痛、發熱、出汗等。
● 用於治療由熱毒內盛、火毒妄行、循經上蒸咽喉所致的喉痹,緩解咽喉紅腫疼痛、吞咽困難、頭痛、全身發熱等。
● 用於治療由熱毒內盛、風火上攻、結聚口腔所致的口瘡,緩解口腔黏膜充血發紅、局部水腫、滲液疼痛、口乾口苦、全身疼痛、乏力、大便乾結、小便色黃等。
● 用於治療由熱毒內盛、風火上攻牙齦所致的牙宣,緩解牙齦紅腫疼痛、出血滲出、疼痛劇烈、咀嚼困難、口臭口乾、大便乾結、小便尿黃等。
● 用於治療由熱毒內盛、火毒互結、循經上犯冠周牙齦所致的牙癰,緩解牙齦充血、腫脹疼痛、局部化膿滲出、疼痛劇烈、口臭口乾、張口受限、大便乾結、小便色黃等。

用藥須知


● 牛黃上清丸為非處方葯(甲類),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購買和使用。
● 如果對藥物成分過敏,禁止服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素體脾胃虛弱者慎用。
陰虛火旺所致的頭痛、眩暈、牙痛、咽痛慎用。
● 用本品治療喉痹、口瘡、口糜、牙宣、牙癰時,可配合使用外用藥物。
● 如正在服用其他藥品,服用本品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 過敏性體質者,謹慎服用。
● 老人、兒童、孕婦、哺乳期婦女慎用。

製劑規格


● 丸劑,小蜜丸每100丸重20克,或每袋裝6克;水蜜丸每100丸重10克,或每袋裝4克;水丸每16粒重3克;大蜜丸每丸重6。

服用


● 服用時間:最好在飯後半小時后服用,以減輕胃腸道的不適癥狀。
● 服用方法:溫開水送服。
● 服用劑量:小蜜丸一次6克;水蜜丸一次4克;水丸一次3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溫馨提示:

● 兒童一定要在成人監護下服用。
● 如有醫囑,請按醫生要求的劑量服用。

不良反應


● 牛黃上清丸的不良反應目前尚不明確。如服用后感覺明顯不適,應立即到醫院就診。

注意事項


● 應該避免食用生冷、辛辣、油膩食物,以防影響藥物吸收,降低藥效。
● 服藥期間禁止飲酒,飲酒會加重對肝臟的損傷,不利於藥物吸收。
● 服藥期間要多休息,避免勞累,要多喝水,多食水果蔬菜,不吃或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 如果同時服用其他藥物,請務必諮詢醫生,以防藥物之間發生相互作用,影響藥效。
● 服用牛黃上清丸5天後,如果頭痛、頭暈耳鳴、視物旋轉、面紅目赤、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大便乾結等癥狀沒有改善,請去醫院就診。

溫馨提示:

● 使用中成藥時,首先需要請中醫進行辨證,做到合理應用。
● 不要自行根據癥狀盲目加量、減量使用,也不可在沒有醫囑的情況下長期使用。
● 發生不良反應時請停葯,並及時去醫院就診,以確定是否繼續用藥,還是調換藥物。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不要聽信廣告宣傳使用中成藥。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成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藥物應放置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
● 存放於陰涼處,密封保存。
● 如果希望了解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