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譜法
波譜法
物質在光(電磁波)的照射下,引起分子內部某種運動,從而吸收或散射某種波長的光,將入射光強度變化或散射光的信號記錄下來,得到一張信號強度與光的波長或波數(頻率)或散射角度的關係圖,用於物質結構、組成及化學變化的分析,這就叫波譜法。
在十九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應用目視比色法。不久發現了Beer定律。十九世紀末開始了紅外和紫外光譜測定。二十世紀,科學技術發展,儀器性能大大提高,實驗方法不斷改進和革新。特別是計算機的應用,使波譜法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經典的化學分析去確定物質的分子量、分子式和結構式是很困難的。例如嗎啡從鴉片中提出來到最後確定其結構大約用了150年的時間。
各種波譜法原理不同,其特點和應用也各不相同。每種波譜法也都有其適用範圍和局限性。在使用時應根據測定的目的、樣品性質、組成及樣品的量選擇合適的方法,在很多情況下要綜合使用多種波譜法才能達到目的。
從量子觀點看,光是由一個個光子組成。每個光子具有能量:光同時具有波動性和微粒性。 E=hυ=hc/λ=hc h為普朗常數,C為光速, υ為頻率, E為波數(單位可用cm-1,波數-每cm波中波的個數)。
在傳播過程中,光矢量的頂端的軌跡描出一個螺旋線,它的大小不變,方位變化。
平面偏振光也可以看作由兩束振幅相等而旋轉方向相反的兩束園偏振光的組合的結果。
當平面偏振光通過手性化合物后,左右旋兩束光被吸收情況不同導致振幅不相等。兩束旋轉方向相反而振幅不相等的園偏振光組成一束橢圓偏振光。此時光矢量的大小和方向都在變。從傳播方向面對光源看過去,光矢量頂端的軌跡是一個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