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艦導彈

攻擊水面艦船的導彈

反艦導彈(Anti-ship Missile)是指從艦艇、岸上或飛機上發射,攻擊水面艦船的導彈。常採用半穿甲爆破型戰鬥部;固體火箭發動機為動力裝置;採用自主式制導、自控飛行,當導彈進入目標區,導引頭自動搜索、捕捉和攻擊目標。反艦導彈多次用於現代戰爭,在現代海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反艦導彈發展到近代,已經可以從多種型態的載具上使用,包括從各類飛行器上發射的空射型,由地面發射的陸射型,由水面艦艇使用的艦射型以及自潛艇發射的潛射型。

組成


反艦導彈一般組成數個主要的部分:彈頭段,導引段,推進段

彈頭段

彈頭,也稱戰鬥部,是提供破壞力的主要來源。戰鬥部根據殺傷方式的不同分為兩類:半穿甲型戰鬥部、爆破型戰鬥部。半穿甲型戰鬥部的最前端一般採用鈍形的高硬度鋼製成,採用延時引信,在導彈擊中目標后,彈頭前面的鈍形鋼可以撕裂艦體,等待導彈的戰鬥部完全進入船體之後,延時引信起爆。這種戰鬥部對艦體內部的殺傷效果非常理想,爆炸產生的巨大氣壓會導致船體結構受到嚴重損壞,被擊中船隻即使不會立即沉沒,也要經過長期而又繁複的修理工作才有可能恢復戰鬥力。爆炸式戰鬥部一般採用接觸即爆或者預設炸高,爆炸之後往往伴隨著大量的破片,對甲板上的人員和精密的雷達天線具有非常好殺傷效果,不過對艦體本身的殺傷並不嚴重,即一般不致使艦隻失去航行能力甚至沉沒。一般來講,彈頭重量愈高的導彈破壞力雖大,但也會嚴重限制可以發射的載具大小。

導引段

導引段是協助導彈追蹤目標和進行控制的部分,常見的導引方式包括聲波導引、主動雷達導引與紅外線導引等。根據制導方式的不同,導彈也具有不同的彈道。最早期的無線電制導導彈在發射之後受到發射者的無線電指令的引導,調整彈道,攻擊目標,一般彈道比較簡單,但是抗干擾能力較差,只要在制導的無線電波段上進行干擾,導彈幾乎無法命中目標。主動雷達導引的的導彈的彈道一般由計算機根據彈上的電子海區圖預設,發射之後一般先爬升到經濟飛行高度,以一定的速度飛行,當接近目標時,彈上的雷達開機,鎖定目標,同時導彈進入攻擊狀態。攻擊狀態的彈道有兩種,一種是導彈降低到海面10M以下飛行,躲避對方雷達的偵測和防空導彈的攔截,同時加速,直至命中;還有一種是導彈先降低高速,在距離目標5公里左右的距離是突然爬升至距海面幾百米的目標上空,然後突然掉轉向下以接近垂直的角度加速俯衝,這種末端彈道利用大多數軍艦的防衛武器的盲區在頭頂的特點,攻擊成功率較高。

推進段

推進段提供導彈飛行的動力與改變航向與姿態的能力,常見的推進方式分為火箭發動機渦輪發動機兩種。火箭發動機是反艦導彈最初的形態的發動機,在動力艙內預置氧化劑和還原劑,發動機工作不依賴外部的空氣。這種發動機的的優點是具有較好的加速性能,很容易達到超音速,一般採用這種發動機的導彈全程平均速度較高,但是由於火箭燃料技術的限制,這種動力艙的價格非常昂貴,且體積巨大,一般的中近程、中小威力的反艦導彈不適於採用。目前,採用這種推進方式的導彈集中於俄羅斯生產的遠程、超音速、重型反艦導彈中(這種導彈是蘇聯時代對抗美國航母的專用導彈)渦輪發動機的原理與噴氣式飛機上的渦輪發動機原理相似,有渦輪風扇發動機和渦輪噴氣發動機兩種。這種動力段內只攜帶燃料,化學反應中的氧化劑由外界的空氣中的氧氣提供,所以採用這種發動機的導彈一般有明顯的進氣口。由於對空氣的依賴和加速性能上的不足,一般這種發動機的導彈不具備超音速能力。渦輪發動機最值得稱道的是飛行的經濟性和穩定性,這使得這種動力段能夠幫助導彈以相對較小的體積飛行較長的距離,同時在飛行過程中也便於制導和控制。北約國家生產的反艦導彈一般採用渦輪發動機。

攻擊過程


發射反艦飛彈攻擊目標的第一個步驟是標定作業。其內容包含三部份:
1、偵查(detection)——首先發現遠處一個目標。
2、識別(identification)——繼而辨識所發現的目標是己方(或友方)的船艦,或是敵方的船艦,或僅只是商船。
3、定位(location)——若判斷目標是敵方的船艦,且值得以反艦飛彈攻擊,則必須時時能測得其位置座標,不斷輸入射控系統與飛彈之導引系統。
完成這三個程序的標定作業,而透過射控系統所發射的反艦飛彈,才有可能命中目標。

作戰應用


自反艦導彈問世以來,已參與了第三次中東戰爭、印巴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馬島戰爭、1981~1987年兩伊戰爭、錫德拉灣事件、波斯灣事件和1991年海灣戰爭等8次海上作戰或衝突事件。反艦導彈是一種效費比很高的武器。多次海戰的實踐表明,1~2枚單價為四五十萬美元的導彈就能使單價為1~2億美元的驅護艦喪失戰鬥力甚至沉沒,效費比達200~500倍,顯然是十分合算的。
1967年10月21日,埃及使用“蚊子”級導彈快艇發射蘇制SS─N─2“冥河”式艦艦導彈,擊沉了以色列“埃拉特”號驅逐艦。這是艦艦導彈擊沉敵艦的首次戰例。
1982年6月12日在馬爾維納斯(福克蘭)群島戰爭中,阿根廷發射岸基飛魚(MM - 38)反艦導彈擊中英國格拉摩根號導彈驅逐艦,還用機載飛魚反艦導彈,擊沉英國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

發展現狀


世界上最早的反艦導彈是德國於二戰末期研製的Hs-292反艦導彈,在1944年末投入實戰並擊沉多艘盟軍運輸船。
在過去10年中,西方國家在反艦導彈的發展方面,主要是對現有的亞音速導彈,如美國的捕鯨叉、法國的飛
反艦導彈
反艦導彈
魚、德國的鸕鶿、以色列的迦伯列和英國的海鷹等,進行改進。改進重點放在軟體和新型導引頭的研製方面,以提高導彈在硬殺傷和軟殺傷對抗環境中的生存能力。而在超音速反艦導彈的研製方面,卻沒有什麼進展。不過,如果法德的新一代反艦導彈(ANNG)研製計劃得以繼續實施,這一局面可能會有所改觀。
與西方國家相反,俄羅斯在反艦導彈的研製方面側重於大型的超音速導彈,如恆星設計局的Kh-31空艦導彈、彩虹設計局的3M80艦艦導彈以及Kh-15空艦導彈。許多這些導彈在10多年前就已服役。
如今,西方國家的反艦導彈研製方向有所變化。作戰目標轉向對付距海岸極近的艦船,在性能方面注重發展和提高目標分辨能力、敵我識別能力、作戰破壞評估能力以及使用多枚導彈同時攻擊目標的飽和防禦和再次攻擊能力等。
西方的導彈製造商對超音速和亞音速兩種反艦導彈的優劣看法不一。瑞典的薩伯動力公司認為,超音速飛行有很多優點,它可以減小中段誤差,命中概率受目標運動的影響也較小(這兩項與導彈的飛行時間成正比),可提高遠距離目標捕獲概率,縮短目標的反應時間。而美國麥道公司卻不贊成這種看法。他們認為,超音速飛行雖有上述優點,但同時也有不少缺點:超音速導彈的重量和成本增加了;由於超音速飛行,彈體氣動熱和熱噴管使其有很明顯的紅外信號特徵;轉彎半徑很大,再次攻擊能力差;抗電子干擾性能較差等。例如,將飛行速度2馬赫的超音速導彈與飛行速度0.8馬赫的亞音速導彈相比,就抗電子干擾性能而言,超音速導彈的干擾和制導數據的可用處理時間比亞音速導彈要少60%。儘管這兩種導彈對付普通干擾技術的性能差不多,但是,由於前者的飛行速度是後者的兩倍多,因此其信號和制導數據處理速度必須也要快兩倍多。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超音速導彈的抗干擾性能就比不上亞音速導彈。

美國

麥道公司稱,超音速導彈只能通過增加燃料來加大射程,而這樣重量就會增加;如果靠減小戰鬥部的尺寸來增加燃料貯量,那麼就會使導彈的殺傷力下降;如果採用高?低飛行剖面提高升阻比來減小燃料的消耗,卻又使導彈容易受到目標防禦系統的攻擊和被及早探測到。此外,從生產的角度來看,生產超音速導彈,需要高速飛行所需的新型材料,其規格要求嚴,公差小,從而降低了生產率,也增加了成本。不過,據信麥道公司在80年代末研製過捕鯨叉導彈的一種超音速型,其射程是現有捕鯨叉導彈的兩倍。
美國海軍已投資生產了約3000枚亞音速的捕鯨叉導彈后,當前又將興趣轉向了該彈的改進型上,主要目的是將其用於近海作戰。從水面艦船和潛艇上發射時,捕鯨叉導彈帶有固體助推器以提供初始速度。助推器中裝固體複合推進劑,約工作2.9秒,產生53千牛的平均推力。在助推器分離后,捕鯨叉導彈的渦噴發動機自動點火,導彈降低飛行高度。該彈通過中段制導系統和末段主動雷達制導以高亞音速飛向目標,其高爆戰鬥部重221.6公斤。據美國巡航導彈和無人駕駛航空器計劃行政辦公室的反艦武器計劃負責人稱,美國海軍對捕鯨叉反艦導彈的需求已經得到滿足,但導彈的生產並沒有停止。目前有24個國家的海軍選擇了捕鯨叉導彈,該彈仍在以低速率進行生產。美國海軍現有的捕鯨叉導彈為1-C型。將1-C型改進成1-D型的需求已無限期推遲。當前已製造了10枚1-D型捕鯨叉並已完成圖1 1?D型捕鯨叉反艦導彈正在進行發射試驗了作戰評估。
1-D型捕鯨叉(美國海軍所給代號為RGM-84F)主要是在制導和控制上進行了改進,使其具有再次攻擊能力。1-D型捕鯨叉導彈增加了一個0~6米的燃料貯箱,射程增加了一倍,這樣可使載機(艦)具有更遠的防區外發射距離。1-D的再次攻擊軟體已用到了1-G型捕鯨叉上。儘管當前美國海軍還沒有1-G改進計劃,但對提高捕鯨叉導彈近海攻擊能力進行評估的多項研究正在進行之中。
在近海作戰時,需要提高反艦導彈的目標選擇和分辨能力以及抗干擾能力。不久前,美國的巡航導彈計劃辦公室招標研製更適於近海作戰的導引頭以替換捕鯨叉導彈正在使用的J波段主動雷達導引頭。共有8家廠商參加了投標,提出了多種導引頭方案,其中包括紅外成像、毫米波、改進型雷達和激光探測測距儀等。這些導引頭能大大提高導彈的目標解析度。
據稱,目前正在考慮將全球定位系統(GPS)用在捕鯨叉導彈上。使用GPS有兩個優點:一是由於GPS數據非常準確,可以減小導航誤差;二是可“高度同時地”齊射多枚導彈對付一個目標。
麥道公司在研究一種新導引頭的同時還正在為捕鯨叉導彈研究一種新的信號處理器。這種信號處理器可以提高導彈的目標解析度和抗電子干擾能力。另外,美國的巡航導彈和無人駕駛航空器計劃行政辦公室還在研究為捕鯨叉導彈加裝數傳線路的可能性以及發展垂直發射捕鯨叉的可能性。
美國工業界將捕鯨叉的下一種改型稱為1-J型,而計劃行政辦公室則更願稱其為捕鯨叉2000。捕鯨叉2000可能將於2002年服役。對近海或停在港口的艦船的瞄準能力,已在從捕鯨叉發展而來的空射型防區外對陸攻擊導彈(AGM-84 SLAM)的研製試驗中得到證明。 SLAM導彈使用了幼畜導彈的紅外成像導引頭和白星眼導彈的數據傳輸線路。利用紅外成像導引頭和數據傳輸線路,發射SLAM導彈的載機飛行員便可以選定所要打擊的目標並使導彈瞄向其最易受攻擊的部位。美國海軍的SLAM導彈採購計劃到1996財年末就將完成。實施過的SLAM反應增強型(SLAM?ER)計劃的導彈,其射程、戰鬥部威力和戰術使用性能都得到了提高。
由於美國的三軍聯合防區外攻擊導彈計劃的拖期和最終被取消(原因是已訂購的48枚導彈每枚約需花840萬美元,而原定的目標只有200萬美元),SLAM?ER被認為是美國海軍對陸攻擊導彈的合適方案。不久前,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麥道公司各得到一項合同,為美國空軍和海軍的聯合空面防區外導彈(JASSM)計劃進行方案論證和降低風險研究。
與SLAM和SLAM?ER不同,JASSM是從美國海軍的F/A18、 S3C和P3C等飛機上發射,用來攻擊指揮控制中心和加固掩體一類的目標。還沒有打算研製艦射型JASSM。SLAM?ER計劃於1997年底裝備美國海軍艦隊,現有的SLAM導彈也都將改進成SLAM?ER。據麥道公司稱,SLAM?ER採用了基於多通道GPS和高速率陀螺(抗干擾性強)的導航系統以及可使現有導彈的射程增加一倍的平底翼。
SLAM?ER的主要任務是打擊陸上的固定和半固定目標(包括停在港口的艦船)。SLAM?ER已在海上進行了打擊艦船試驗,不過,由於它使用的是紅外成像導引頭,不如使用雷達導引頭的捕鯨叉導彈更適於執行這類任務。美國海軍的海上火力支援計劃共有三個方案,其中一個便是新型的艦射型SLAM,即海SLAM,另外兩個方案是攻擊標準和美國陸軍戰術導彈系統的海軍型。美國海軍的這項計劃旨在使其艦船具有對陸上目標進行遠程外科手術式攻擊的能力。
俄羅斯正在實施的超音速反艦導彈計劃有多項,但有關的設計局大都不願透露詳情,這可能是因為這些導彈並不是都能投產。據悉,恆星設計局的Kh?35導彈和彩虹設計局的3M80導彈是用來裝備俄羅斯海軍的烏達洛伊(Udaloy)Ⅱ級驅逐艦的。這兩種導彈已經投產並服役。俄羅斯的衝壓噴氣發動機導彈計劃很多,其中包括Kh?31、空射型3M80、阿爾法(諾瓦托爾設計局)以及X?15C等。艦射型3M80導彈已在俄羅斯和其它獨聯體國家服役多年並向伊朗出口,它被認為是西方各國海軍的主要威脅。3M80導彈的射程為120公里,巡航速度在2馬赫以上。

俄羅斯

俄羅斯的機械製造科學生產聯合體根據與俄國防部簽訂的合同,正在實施阿爾法和雅克紅兩項超音速反艦導彈計劃。據該聯合體稱,雅克紅正在進行飛行試驗,飛行速度可達2.5馬赫。雅克紅導彈為艦射型,它帶有多通道雷達導引頭,能夠攻擊靜止和移動目標,戰鬥部採用高爆裝葯。阿爾法(不要與諾瓦托爾設計局的阿爾法混淆)目前尚未開始進行飛行試驗,但已在包括蘇32FN海軍強擊機在內的一些飛機上完成了一體化試驗。阿爾法導彈是一種多平台系統,可從包括艦船甲板和18~20公里高空飛機在內的各種平台上發射。

瑞典

瑞典的薩伯動力公司根據與瑞典國防物資局簽訂的一項合同,正在將現有的艦射型和岸防型1型RBS15改成2型,其目的是提高該彈的作戰能力和延長其服役期限。由於RBS15最初是為在瑞典沿海使用而研製的,因此薩伯公司認為它比捕鯨叉一類的導彈更適於近海作戰,因為捕鯨叉導彈主要是為了在遠海對付蘇聯艦隊而研製的。薩伯公司於1994年開始全面研製2型導彈。經改型的導彈預計於1999年底重新服役。
薩伯公司還與芬蘭海軍就改進其RBS15一事進行了初步接觸,不過改進的具體內容尚未確定。RBS15的空射型RBS15F根據另外一項合同也將進行改進,但改進的內容還處於研究階段。差不多在研製2型的同時,薩伯公司開始自己出資研製3型。3型主要是針對英國皇家海軍面面制導武器(SSGW)的需求而研製的。SSGW準備用來裝備地平線護衛艦。地平線通用新型護衛艦是法國、義大利和英國的一項聯合計劃,但三國海軍將不一定為該艦採購同一種反艦導彈。法國已有飛魚反艦導彈,並且法國從1997年起將與德國一起研製新一代反艦導彈。義大利有奧托馬特反艦導彈,並且正在考慮研製奧托馬特3型和泰西歐(Teseo)。

挪威

挪威的康斯堡宇航公司按計劃已開始為挪威皇家海軍研製NSM導彈。NSM導彈將用來裝備挪威皇家海軍的新型護衛艦,研製周期預計4到5年,可能於2002年前後服役。如能按時完成研製工作,該彈還可能裝備挪威皇家海軍的新型快速巡邏艇。由於挪威國防預算的不足,岸防型NSM計劃被推遲了。據康斯堡公司稱,在適當的時候還將研製空射型。康斯堡公司此前曾與多家歐美公司就參與這一計劃進行了接觸。據信該公司最後可能將與法國宇航公司、馬特拉公司和美國的麥道公司中的一家公司合作共同研製NSM導彈。
根據要求,新型快速巡邏艇露天甲板下的每部發射裝置上要裝載和貯存多達8枚NSM導彈,其射程至少為100公里,以滿足岸防導彈計劃的需要。挪威國防研究所從1992年起就已提出了用岸防型NSM替換挪威皇家海軍的127毫米和150毫米固定火炮。1993年12月NSM計劃得到了批准。與企鵝導彈一樣,NSM也將是一種發射后不管導彈。NSM與西方正在研製的另一種新型反艦導彈ANNG不同,它將使用由挪威國防研究所和康斯堡公司研製的一種紅外成像導引頭。NSM導彈選用紅外成像導引頭部分原因是因為挪威的企鵝導彈使用的就是一種稱為“半成像”的紅外導引頭。另外,挪威與大多數其它國家的海軍一樣,也需要一種適於近海作戰的反艦導彈,而使用主動雷達導引頭是不能擔此重任的。儘管一些環境因素(如高濕度等)會使紅外導引頭的性能有所下降,但在挪威這樣一個高緯度國家,這一問題並不嚴重。使用紅外成像導引頭還將使NSM比使用主動雷達導引頭的導彈具有更好的抗干擾性能。企鵝導彈使用的是近程火箭發動機,而NSM則將使用帶常規助推器的渦輪噴氣發動機。挪威國防研究所和康斯堡公司正在對所要用的發動機進行研究。

法國

雖然法國海軍還沒有用新型反艦導彈來替換MM40飛魚的要求,但法國宇航公司稱已從法國的1997年國防預算中得到10億法郎(1?94億美元)的經費用於全面研製ANNG新一代超音速反艦導彈。
飛魚導彈的初始型號MM38於70年代初服役,現已被2型MM40取代。改進后的飛魚導彈使用了新的尋的頭、信號處理系統和制導計算機。這種導彈已裝備法國的新型拉法耶特級護衛艦,並擁有大量的出口用戶。
飛魚導彈已具有末段機動、掠海飛行能力並可進行“彈道管理”以掩飾所要攻擊目標的位置。有鑒於此,法國宇航公司認為沒有必要採用齊射方式攻擊目標,從而減少了水面艦船或岸防導彈連的導彈需求量。ANNG是法德聯合實施的超音速反艦導彈ANS計劃的後續計劃。ANS計劃由於法國國防預算的不足而被迫取消。在研製ANS時,據稱該彈具有超音速導彈所具有的一切優點,並且具有2型飛魚這樣的亞音速導彈的末段機動和抗電子干擾性能,而且其射程也比飛魚要遠得多。
法德兩國的海軍仍在就ANNG計劃進行磋商,但法國宇航公司相信該彈將於1997年開始進行全面研製。據稱,ANNG研製計劃的總費用約為20億法郎(3?88億美元),由法德兩國均攤。不過,直到2002年ANNG的初始生產費用才能到位。法國宇航公司和德國賓士宇航公司將ANNG的銷售目標瞄準了地平線新一代護衛艦和德國、西班牙的新型護衛艦。法國宇航公司相信ANNG導彈的速度、敏捷性、隱身性和抗干擾能力將使該彈的突防能力達到現有亞音速導彈的3倍,而該彈的戰鬥部及其碰撞目標的動能可使其破壞力達到現有亞音速導彈的2倍。
奧托馬特導彈的射程達160公里,可算是一種遠程導彈。該彈的戰鬥部重250公斤。馬來西亞皇家海軍購買了義大利海軍的兩艘裝備托馬特導彈的護衛艦,使其成為第11個裝備這種導彈的國家。共有900多枚奧托馬特1型和2型導彈正在服役。
馬特拉防禦公司和奧托梅臘拉公司目前正在聯合研製3型奧托馬特導彈。3型彈的詳情尚未透露,但據認為該彈將採用新的導引頭信號處理器軟體和彈上計算機以及改進的導航系統。馬特拉公司已打算專門研究隱身技術使其成為降低被探測率和提高生存能力的一種手段,並且很可能用於3型彈。如果馬特拉公司參與挪威的NSM計劃,那麼NSM導彈也可能會採用這一技術。3型奧托馬特的最大射程為180公里,最大速度為0.9馬赫。該彈具有全天候晝夜作戰能力和多目標攻擊能力。作戰時可用該彈攻擊預先選定的目標。3型奧托馬特還具有障礙躲避能力。飛行彈道上有三個航線點,先進行掠海飛行,在末段接近目標時躍起,然後再俯衝進行攻擊。
據稱,3型奧托馬特導彈採用點射方式時,發射間隔為20秒;3枚導彈齊射時,間隔為3秒。奧托梅臘拉公司已經完成了3型泰西歐的可行性研究。3型泰西歐是奧托馬特導彈的一種更先進的後繼型號。該公司稱,研製工作將於1996年底開始。3型泰西歐的射程將超過250公里,具有多種隱身特性,並且將加裝數據傳輸線路和GPS接收機。該彈還將具有帶各國反艦導彈數據比較表航線點的可編程彈道。不過,更重要的是,奧托梅臘拉公司傾向於採用雷達和紅外成像雙模導引頭並正對用於陸上飛行的地形基準導航技術進行研究。
在3型泰西歐的可行性研究過程中,導彈的許多新特性都得到了驗證,其中包括紅外成像導引頭、GPS制導、新的末段機動能力以及在近海作戰性能等諸方面的改進。3型泰西歐是針對義大利海軍的需求而提出的。義大利需要一種新型的反艦導彈,這種導彈應具有較低的雷達和紅外特徵、很高的目標解析度、改進的戰鬥部並且能在飛行過程中通過數據傳輸線路進行目標數據修正。技術要求中還規定這種導彈應具有近岸作戰能力和對 陸攻擊能力。

中國

反艦導彈
反艦導彈
早期的海鷹/上游系列是仿製前蘇聯的反艦導彈。中國軍方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研製“鷹擊”系列反艦巡航導彈,這些導彈被西方國家稱為“中國飛魚”和“蠶”式導彈,先後有鷹擊81、鷹擊82、鷹擊83出口型相對應的是C—801、C—802和C—803三代。西方情報人士稱,“鷹擊”系列反艦導彈具有多種抗干擾能力,攻擊隱蔽性強,突防能力優越。據西方情報部門估算,中國C—801型導彈的射程為80公里左右,由於射程較近,該型導彈僅能在近海岸防或是安裝在小型快艇上實施抵近攻擊。西方情報還說,C—802導彈是C—801型的改良型,是可以超低空掠海飛行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命中準確度高,突防能力強,封鎖區域大,生存能力強,能同時攻擊多批目標,可裝載在艦艇和戰機等多種平台上,用以打擊敵人的驅逐艦和護衛艦及運輸船。由於C—802導彈可以在5米左右的高度低空掠海飛行,因而能夠有效躲避敵方雷達的跟蹤。“鷹擊83”型反艦巡航導彈,出口型為C—803型反艦導彈,據稱是中國海軍自行研製的“鷹擊”系列反艦導彈中的一種,具有很強的實
反艦導彈
反艦導彈
戰威力。鷹擊83(YJ-83)反艦導彈是我國“鷹擊”8系列反艦導彈中的第二代改型,也是性能最好、攻擊能力最強的一種反艦導彈。YJ-83採用了高亞音速巡航,超音速終程俯衝攻擊的作戰模式。助推器先將導彈加速到高亞音速後由渦噴發動機接管,此時助推器脫離彈體。當外部資料鏈或導彈自身彈上計算機啟動終程攻擊程序后,二級火箭發動機點火,渦噴發動機脫離,導彈進入俯衝飛行狀態,此時的導彈將在離目標20-30公里處達到1.3~1.5馬赫的超音速攻擊速度,並可以作戰術機動規避動作。中國海軍的鷹擊83反艦導彈之所以可以達到最遠發射距離為180千米,主要是它加裝了二級火箭發動機。另外,據外電報道中國新型亞音速反艦導彈鷹擊62(YJ-62、出口型為C-602)已經投產《漢和防務評論》主編平可夫總結到,YJ-62顯然通過增大燃料箱容積同時換裝新一代燃料從而實現了280公里的超遠射程。YJ-62的出現,意味著中國的艦艦導彈技術水平達到了歐洲先進水平,某些方面的技術可能更加超前。《簡氏防務周刊》在其頭條位置(Headline)刊發報道,稱中國正在進行一系列的巡航導彈發射試驗,其中就包括 YJ-62反艦巡航導彈。《簡防》在其報道中也聲稱YJ-62反艦導彈的射程達到了290公里。報道說,最新的資料表明,YJ-62是一種由中國發展的遠程亞音速反艦巡航導彈(ASCM),採用慣性導航(INS)/全球定位系統(GPS)+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在艦載上被首次發現是在2004年服役的052C型(“蘭州”號,舷號170)驅逐艦上配備。

發展趨勢


由於近代的艦艇武器裝備的設計都以反制反艦飛彈作為重點,許多的反制裝備陸續發展服役,如中遠程的反彈道飛彈、干擾絲及近程的近迫武器系統等等,所以反艦飛彈為了避免為這些系統的雷達偵測發覺,遭受干擾或擊毀,抑或為了擴展反艦飛彈系統的用途,能以最少的資金,獲致最大的效果,勢必要作改良的工作,以因應未來的海戰型態。

飛行的高度降低

壓低飛彈在終端導引時的飛行高度,以避免因接近目標,容易為目標的雷達察覺。且可以在水線附近,直接貫穿艦艇,引爆並破壞重要的部位。

迂迴彈道

此方式僅於挪威制岸射式企鵝飛彈使用,主要是為了避開海岸線上天然的障礙物,清除海岸防衛上的死角。而運用於水面上的攻擊,似乎可以讓飛彈選擇一最佳的攻“入射角”,依風向或防衛武器的死角,避開干擾及摧毀,命中目標。

反反制的能力

一如空對空、地對空等等飛彈,所具備的反電子干擾的設計一般,反艦飛彈也要“智慧化”,對於干擾亦具有反反制的能力。

射程加長

射程加長並不一定代表要攻擊更遠距離的目標,在此,是構想配合一種再搜尋的系統,於錯過目標后,仍能使用剩餘的動力,做再次搜尋新目標的動作;如果可以在此時,再配合資料鏈的傳輸,或許可以在賦予飛彈新的目標。已運用於戰斧巡弋飛彈。

距外攻陸飛彈

這是美國對於魚叉飛彈性能的提升,運用成像式紅外線尋標器與資料鏈,作為終端導引;配合全球定位系統〔GPS〕,完成中途慣性導引的工作、精確定位目標與飛彈的位置,使其具有攻擊陸地目標的能力。

提高航速

前蘇聯與西方國家所研發的反艦飛彈,最大的不同在於彈體大小及飛行速度;前蘇聯所執的理由為:以大的彈體酬載更重的彈頭,可以提升飛彈的攻擊效果;而伴隨而來的:大彈體,大雷達截面的問題,則交由更快的飛行速度,迅速接近目標,縮短目標艦艇反應的時間,以避免反制武器的干擾與攻擊。但是問題也產生了!
(1)飛行速度的增加,勢必要增加尋標器系統的反應時間,所幸藉由電子科技的支援,這項困擾應只是金錢、時間與技術的問題而已。
(2)對於海象的變化,高速下也勢必要提升高度系統的反應能力,否則可能要被迫放棄,終端歸向時的飛行高度。
(3)近代反制武器的發展,已能對於察覺危機后的反應時間,做有效的運用,各型近迫系統就是很好的例子。所以飛行速度的增加,應該要再配合其他裝備,如彈頭裝甲等,而彈體的大小,關係到彈頭的威力,與雷達截面這兩個互相□觸的問題;倘若能在高速、彈體細長及彈頭威力三方面下功夫,使其不至於衝突,該是反艦飛彈的最高境界。

適用環境及載具

就如前文所提到的多功能,是將研發的反艦飛彈系統,做少許的改變,以裝載於不同的載具上,應用各型載據的優點,達成任務的遂行,獲致最大的效果。
可選擇不同的攻擊模式,適用不同的海象由於海象的變化,直接影響到飛彈掠海高度,所以如果飛彈具有不同的攻擊模式,可由指揮者視當時的海象狀況,加以選擇,必然可以達到最理想的攻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