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格萊德之圍
貝爾格萊德之圍
君士坦丁堡的征服者 默罕默德二世
2 遠在伊比利亞邊陲的葡萄牙王國。這個小國擁有一支不錯的海軍船隊,但距離太遠,不願意隻身犯險。
半個世紀以來 匈牙利及其附庸是救援拜占庭帝國的主力
貝爾格萊德之圍
針對這樣的局面,志在征服巴爾幹乃至中歐的默罕默德二世,將下一個目標對準了匈牙利。這個王國的統治者同時與德意志、巴爾幹和波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1396年的尼科波利斯戰役,到1444年的瓦爾納戰役,甚至是1448年的第二次科索沃戰役,匈牙利人都是反抗奧斯曼征服的基督教聯軍核心。所以,蘇丹若想繼續征服歐洲的事業,就勢必要拔除匈牙利這個巨大的障礙。
身穿板甲 手持巴爾幹風格盾牌的匈雅提
作為土耳其人的老對手,匈雅提幾乎參與了1440年代以來,對奧斯曼帝國的所有戰役。由於巴爾幹聯軍的內部經常出現叛徒與混亂,匈雅提在瓦爾納戰役和第二次科索沃戰役中,功敗垂成。但土耳其人都明白,匈雅提是他們最難對付的對手。這個來自特蘭西瓦尼亞的小貴族後裔,對於指揮巴爾幹各地的騎兵作戰,頗有心得。難能可貴的是,他還是軍事改革與步兵革命的堅定支持者。
1455年底,亞諾什·匈雅提和他所有敵人公開和解之後,開始準備作戰。他盡其所能的儲備和裝備貝爾格萊德,並在城堡中留下一支由他的妹夫西拉吉·米哈利和長子匈雅提·拉斯洛(Laszlo Hunyadi)指揮的強大衛戍部隊。匈雅提進而離開城堡,著手組建解圍部隊和一支大約200隻輕型戰船的艦隊。由於沒有其他貴族願意支援他,害怕他權力日益增長,更甚於奧斯曼的蘇丹的威脅,匈雅提只能獨撐危局。
1456年7月4日,號稱30萬之眾的奧斯曼軍隊從巴爾幹與小亞細亞各地集結,在匈雅提徵集的援軍趕到之前,以巨大的兵力優勢與浩大的聲勢,壓向了匈牙利人控制的南部重鎮——貝爾格萊德。
君士坦丁堡陷落後 巴爾幹各地的抵抗成為奧斯曼的主要麻煩
1456年的貝爾格萊德,依然是讓任何圍攻者都會感到棘手的目標。
貝爾格萊德是奧斯曼征服歐洲路上的重要障礙
這座城市本身就依靠一座多瑙河邊的小山建立。城市本身並不依賴陸上運輸為惟一的後勤通道,來自多瑙河的船隻,可以較為輕鬆的進入設防的港口。因而,要組織起攻克此地的軍隊,難度不在圍攻君士坦丁堡之下。
防禦設計嚴密的貝爾格萊德
奧斯曼人筆下的貝爾格萊德圍攻戰
奧斯曼帝國的豐富資源是其不斷擴張的物質基礎
魯梅利亞省的西帕希
歐洲本地的魯梅利亞軍團,負責右翼。他們的陣地靠近多瑙河的河岸。軍團里既有從亞洲渡海而來的突厥征服者後裔,也有大量在一代人之前還是希臘正教徒的本土封建領主。甚至於來自土耳其控制區域邊緣的基督教附庸勢力。他們的裝備與對面的守軍非常近似,並有著來自義大利和德意志地區的盔甲、火炮和技術人員。
亞洲來的安納托利亞軍隊,負責左翼。他們的陣地主要用來阻擋貝爾格萊德的路上通道。大量亞洲本地的突厥軍人與希臘民兵是這支亞洲部隊的主力。不少亞美尼亞人雖然尚未改宗,卻是土耳其蘇丹堅實的支持者。他們在武器上弱於魯梅利亞軍團,卻有更多輕騎兵負責外圍警戒。
安納托利亞省的西帕希
奧斯曼蘇丹的個人奴隸部隊 加尼色里近衛軍
此外,為了阻止匈牙利軍隊可能的增援。200艘大小船隻組成的艦隊,在城市西北部的河道上,一字排開。這樣一來,貝爾格萊德的水上運輸通道,也被斷絕了。雖然現代學者估計,奧斯曼人的總兵力不過10萬(早期統計為16萬人,根據最近研究的統計為6萬到7萬人),但對於城中的不到7千人守軍來說,已經是絕對優勢。
1444年的瓦爾納之戰 匈雅提遺憾地輸給了奧斯曼軍隊
流亡到匈牙利的波西米亞人成為匈雅提手裡的王牌部隊
即便如此,擁有200門大小火炮的匈雅提,也只拼湊出4000人的部隊。很多名義上從屬匈牙利國王的貴族都不願意出兵來救,害怕他權力日益增長,更甚於奧斯曼的蘇丹的威脅。就在這時,一股來自羅馬教廷的神秘力量突然加入進來。教皇的特使,來自義大利卡皮斯特拉諾的神父喬凡尼·達·卡皮斯特拉諾抵達了匈雅提的身邊。在他富有十字軍精神的感召下,大量匈牙利和巴爾幹山區的農民和市民紛紛站出來,組成了一支4萬到5萬人的平民大軍,由匈雅提和喬凡尼·達·卡皮斯特拉諾分別指揮,匈雅提指揮兩萬餘人,神父指揮兩萬人不到。
後來被教廷封為聖人的 約翰神父
歐洲歷史上罕見的大規模內河水戰,就此爆發。雙方總計400艘大小船隻,在多瑙河上狹路相逢。從可以航海的帆船與槳帆船,到小艇與漁船。雙方沒有經過太長時間的火力投射,便開始了甲板上的肉搏。由於匈雅提的士兵往往裝備更好的盔甲,並有更多火器掩護,土耳其人在近戰中頗為吃虧。
1492年之前 奧斯曼人都不曾建立過專業的常備艦隊
匈雅提也增強了城堡的防線,但戰役好像才剛剛開始。穆罕默德二世並不想在一個星期的炮火攻擊后結束這場圍攻——當有好幾處城牆已經開始破裂。
多瑙河水戰的勝利讓貝爾格萊德的水路運輸被打通
另一副奧斯曼手抄本上的貝爾格萊德圍攻戰
在多瑙河水戰失利后,奧斯曼軍隊依然掌握著戰役的主導權。雖然匈雅提的援軍和補給品,可以從港口運抵貝爾格萊德城內,但奧斯曼的主力部隊並未受到損失。不情願撤退的默罕默德二世,下令繼續對城市進行炮擊。
此後的一周時間裡,得到加強的守城部隊,在城牆上用自己的火炮與土耳其人打起了炮戰。由於中世紀設計標準的城牆,並不適合使用大炮,所以城頭火器的口徑與射程大都有限。這就讓守軍在土耳其人的重型攻城炮面前,非常難受。經過一周的對轟,更多城牆和塔樓出現了破損。
圍攻戰中 奧斯曼人的重炮很有優勢
中世紀手抄本上的匈雅提形象
在損失大半后,倖存者匆忙逃離了城市。默罕默德很難接受自己的戰敗,但第二天早晨的事情,將會讓他更為驚訝。
默罕默德二世及其朝臣 他們在此前的攻城戰中無往不利
一副近代油畫上 鼓舞民兵殺敵的約翰神父
不斷湧向近衛軍陣地的匈牙利民兵
7月22日的晚上,襲擊得手的匈牙利人,退到了城牆背後。他們一直謹慎地等待土耳其人可能發動的反撲。但已經昏迷的默罕默德,顯然無法再指揮戰鬥。土耳其大軍以驚人的素質,開始夜間撤退。140輛馬車載著傷員與輜重,加上數萬殘兵,悄無聲息地撤退南下。
蘇丹穆罕默德二世在薩羅納城恢復了知覺。當他知道他的軍隊全軍撤退,他的大部分將領都被殺,他的裝備盡數丟棄的時候,這位24歲的蘇丹差點服毒自盡。這場奇襲令土耳其軍損失重大,軍心渙散。於是,落敗的穆罕穆德連夜帶著剩餘的軍隊撤退到君士坦丁堡。
匈雅提的紋章
圍城顯示出城堡的設計良好,故此匈牙利人在鞏固城堡。由於較弱的東部城牆曾被土耳其人突破,故他們在那裡建立薛丹城門(Zidan gate)和重內博伊沙塔(Heavy Nebojsa tower)以加強防衛。直至1521年奧斯曼帝國蘇丹蘇萊曼一世(立法者)佔領這座城為止,這是城堡最後一次較大規模的修改。
1456年的貝爾格萊德圍攻戰,以匈牙利人的勝利而告終。對於匈牙利人和匈雅提本人而言,這是一場決定性的勝利。戰後,他本人的威望幾乎達到了頂點。以原雇傭軍為班底擴編的黑軍,將成為了15世紀末歐洲最大的常備軍部隊。
戰後 匈雅提的兒子馬加什組建了匈牙利的常備軍部隊 黑軍
在圍城期間,教皇卡利克斯特三世下令教堂在中午鳴鐘,讓信徒為守城的將士們祈禱。然而在許多地方獲勝的消息比鳴鐘的命令來得早,中午鳴鐘就變成了勝利的紀念。後來教皇並沒有收回這個命令,所以一直持續到當代。
在這次圍城后,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但土耳其人也停止了向歐洲的進一步擴展。瓦拉幾亞、金帳汗國的殘餘克里米亞汗國以及摩爾達維亞最終都成為附屬國。土耳其蘇丹為什麼在圍城失敗之後,沒有繼續攻打匈牙利並放棄前進,則不得而知。也許因為圍城之失敗表明,在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成為帝國安全的軍事基地之前,帝國已無力擴張。此外,匈牙利國王匈雅提·馬加什(匈雅提·亞諾什的兒子)有著強大政治和軍事力量,也是蘇丹不敢輕舉妄動的重要原因。
最近有觀點指出,穆罕默德二世可能對佔領匈牙利缺乏興趣。他認為多瑙河和薩瓦河應該是他的帝國明確的邊界線。穆罕默德僅僅想把巴爾幹半島諸國成為帝國一個有組織的部分,這樣可限制匈牙利和威尼斯對該地區的影響。從這個角度上看,貝爾格萊德之圍並不能說是對匈牙利實施計劃的第一階段。它只是為了攻擊巴爾幹而打擊匈牙利基礎。
同時,這個城堡也是進攻匈牙利的最佳目標——如若失守,就意味著匈牙利門戶大開。但無論如何,國力的天平肯定完全傾向於奧斯曼帝國。以武力把土耳其人趕出歐洲的想法,已經不可能了。這也肯定了整個歐洲戰鬥的方向。連馬加什一世都放棄了發動一場對抗土耳其的偉大戰爭的想法,因為他意識到自身力量的不足。
1526年在第一次摩哈赤戰役中,蘇萊曼一世蘇丹重新奪回了穆罕默德二世失去的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