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方法
磁共振方法
磁共振指固體在恆定磁場和高頻磁場同時作用下,當恆定磁場與高頻磁場的頻率滿足一定條件時,該固體對高頻電磁場的共振吸收現象。
與核磁性有關的有核磁共振。各種磁共振既有共性又各有特性。其共性表現在基本原理和實驗方法類似,而特性則表現在各種共振有其產生的特定條件和不同的微觀機制。
與電子有關的磁共振頻率都在微波頻段,而核磁共振頻率則在射頻頻段。
電子繞其本身軸線自轉以及原子核的自旋都具有磁偶極矩(磁矩)。
![磁共振法](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a/mca7582fa128cdd09c0f4167a62d1d4b4.jpg)
磁共振法
根據磁共振吸收曲線的共振線寬(相應於最大共振吸收一半的磁場間隔)△B、共振吸收強度(最大共振吸收Pmax或共振曲線面積)和共振曲線形狀(包括對稱性和精細結構等)等,可以獲得樣品性質和結構方面的有關信息。
磁共振方法中所利用的磁共振主要有鐵磁共振、順磁共振、迴旋共振、核磁共振、磁雙共振。鐵磁共振可用於研究鐵磁體中動態過程和測量磁性參量。
鐵磁有序物質在恆定磁場B和高頻磁場b(ω)的同時作用下,滿足ω=γB的條件時,這鐵磁物質對高頻電磁場產生的強烈吸收現象,稱為鐵磁共振,其中γ為鐵磁物質的旋磁比,ω為高頻電磁場的角頻率。
廣義的鐵磁共振還包括其他強磁性有序(如亞鐵磁性)物質的磁共振。
經過多年的發展,鐵磁共振不但已成為研究強磁有序物質中自旋系統運動和若干磁特性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微波旋磁器件應用的物理基礎。
含有未成對電子的物質(過渡金屬離子、自由基等)電子自旋磁矩不為零,具有順磁性。與核磁共振相類似,電子磁矩在磁場中方向量子化,此磁矩取向不同,電子的能量也就不同,因而產生不同的磁能級。當外來電磁波的頻率和這些磁能級相當時,電磁波被吸收,就會產生電子自旋共振即順磁共振。
由於分子中未成對電子的自旋-軌道偶合或自旋-自旋相互作用在電子順磁共振譜中可產生多重峰,被稱為精細結構。由於核磁矩的影響,引起電子的磁能級分裂,因而電子順磁共振譜中的譜線也將分裂為多條譜線,稱為超精細結構。順磁共振是研究具有未成對電子的物質,如自由基、某些絡合物以及含有奇數電子的分子的有力工具。
從一個進動方向到另一個方向的變化涉及光子的吸收或發射,光子的頻率與進動頻率一致。在一定強度的穩定磁場作用下,其輻射處於射頻波段。如果將射頻從一線圈連接到樣本,再用另一線圈進行測試,那麼,隨著磁場強度的改變,輻射總是以特定的磁場值被吸收,其吸收值與磁場方向的頻率差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