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河北

南北朝王褒創作的五言律詩

《渡河北》是南北朝北周文學家王褒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的首二句寫眼前秋景彷彿洞庭之畔,流露出思鄉之情;次二句一轉至現實的北方黃河之景;五、六兩句進一步寫“心悲”“腸斷”的內在感受;最後二句以薄暮失道來描寫詩人迷茫悵惘、恍惚痛苦的情形。全詩層層深入,寫情真切,籠罩著慷慨悲涼的氣氛,頗具蒼勁、雄健的風格。

作品賞析


這首詩對仗工整,音韻和諧,同時又具有蒼勁悲涼的格調,表現出南北詩風融和的特點。
首聯“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二句,起調甚高,議論是不錯的。因為它從眼前所見的秋風吹起,木葉紛落於黃河波上,即刻聯想到有似昔日的南國風景,就徑直領出舊土之思的發端,平添出一層煙霧般輕蒙柔曼的憂鬱情味來,使之擁載了更豐厚的涵納,以供人體味懷想。當然,這種遼遠地域空間和漫長古今時間的類比,除了承傳的歷史文化背景影響外,主要的還在於主體自身現實人生經歷與情感趨向的規範,所以才能夠將原本隔斷的二端重行匯鑄為一個統一的有機審美整體,就尋常的客觀物象間注入強烈主觀選擇意識。
頷聯“常山臨代郡,亭障繞黃河。”寫北渡所見之景,感慨原本漢代的北部邊塞,卻成了北朝異族的工事,把深沉的歷史感慨融入故國之思中。“常山”“代郡”歷來是邊防要地,因此王褒沿途北渡,所見亭障相屬,一派森嚴戒備的緊張景象,確也反映出那戰事繁頻,兵連禍結的現實狀況。
頸聯“心悲異方樂,腸斷隴頭歌。”寫沿途所聞,以“異方樂”共“隴頭歌”對舉,一為曲調,一為歌辭。“隴頭歌”的名目,多是用於表現戍卒征夫離愁別恨的內容,格調悲慨蒼涼。王褒此際風塵僕僕於蕭條秋野上,滿目荒涼,又值暮色四起,忽地傳來了陣陣吟歌,嗚咽入耳,不能不使之悲從中來,陡地牽動起家國淪亡的萬千思緒,平生遭際盡翻上心頭,直覺天地茫茫竟無從歸屬,念之“腸斷”。這裡的“異方樂”一語,含意頗深,原因其系胡人所造,非漢地土風雅樂,故云。但另一層的意思,卻是謂魏、周之類的北朝政權,都是異族入主中原,自不同於我炎漢正朔。
尾聯“薄暮驅征馬,失道北山阿。”二句用信馬由韁、茫然迷路的動作來刻畫詩人心灰意懶、悵然若失的情狀,一種惆悵綿渺的情味縈繞在畫面中。當初忍辱借生,以至易節仕異族,現在蹉跎歲晚,生年無多,則悔又何及,也只有留下無窮的傷悲苦痛罷了。至此,方將開首的寓意點明,迴旋應呼,不滯不懈。
這首詩不事雕飾,造語清淺而寄興遙深,尤其善於融化典故以寫自我心意,更耐人尋味,增加了它的感染力。

創作背景


王褒出身於江東望族,所謂世胄名家、累代宰輔。這首詩當為作者仕周時所作,敘寫他渡黃河北上,路途的一些見聞感受,並不僅為一般的記行之章,而是於景光風物的描述間,寄寓著很深的慨嘆。

作品評價


武漢大學中文系教授徐天閔《古今詩選》:司空身世,與開府同,語意亦頗清新,但不得其縱橫健筆耳。 
原河北師範學院教授夏傳才中國古代山水旅遊詩選講》:詩短,含蓄的內容相當豐富,作為南朝的宮廷詩人,王褒的詩風本來是纖細柔弱的,時過境遷,淪落北朝,他的詩風也變得剛勁、蒼涼。

作者簡介


王褒(約513~576年),字子淵,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南北朝文學家。東晉宰相王導之後(第三子王洽一脈),曾祖王儉、祖王騫、父王規,俱有重名。妻子為梁武帝之弟鄱陽王蕭恢之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