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文學院

武漢大學文學院

武漢大學文學院(Wuhan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beral arts),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是武漢大學二級學院。

武漢大學文學院的前身是1893年張之洞在自強學堂設置的“漢文門”,1928年國立武漢大學成立時正式命名為文學院,聞一多擔任院長。

截至2019年8月,學院有2個系,開設2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104人,研究生和本科生1300餘人;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1個。

歷史沿革


武漢大學文學院的前身是1917年武昌高等師範學校設立的國文部。
1922年,調整為國文系。
1927年,組建武昌中山大學時改稱中國文學系。
1928年,國立武漢大學成立時正式命名為文學院,聞一多擔任首任院長。
1953年,國家院系調整,組建新的中文系。
1981年,漢語史學科獲准設立博士點。
1997年,改建文學院。
1999年,與歷史文化學院﹑哲學學院等合併為人文科學學院。
2000年,中國古代文學學科被批准為博士點。
2003年,恢復文學院的建制。獲得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
2007年,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獲評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學科被列入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2014年7月,成立中國語情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9年8月,學院有2個系,開設2個本科專業。
系:中國文學系、漢語言文化系
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教職工108人,其中專任教師80人。教師中教授44人,副教授20人,其中人文社科資深教授1人,長江學者1人,博士生導師40人。研究生和本科生1300餘人。

學科建設

截止到2010年12月12日,該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寫作理論與實踐、對外漢語教學、國學與漢學、古籍整理與研究等。開辦有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和語文教育碩士兩個專業學位教育點。本科專業中,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國家特色專業和湖北省品牌專業。此外,學院還與美國匹茲堡大學合作在美國賓州創辦了孔子學院
博士后
截至2019年8月,學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個。
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中國語言文學
學位點
截至2019年8月,學院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9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9個,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1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中國語言文學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寫作學、對外漢語教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中國語言文學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寫作學、對外漢語教學
專業學位碩士授權點:漢語國際教育
重點學科
截至2019年8月,學院有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湖北省重點學科1個,湖北省優勢學科1個,湖北省特色學科1個。
國家重點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
國家重點培育學科:中國古代文學
湖北省重點學科:中國語言文學
湖北省優勢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
湖北省特色學科:中國古代文學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9年8月,學院有國家語委科研基地1個、部級研究所1個、省級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2個;共建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省級研究中心1個。
國家語委科研基地:中國語情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
國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共建):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部級研究所:古籍整理研究所
省級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湖北語言與智能信息處理研究基地、湖北現代人文資源調查與研究中心
省級研究中心(共建):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

科研成果

2017年,學院教師發表學術論文255篇,出版著作26部,省部級及以上科研項目10餘項。
截至2019年5月,學院獲國家級重大重點科研項目20餘項。
學院國家級重大重點科研項目一覽表
項目名稱項目類型姓名
新時代國家語言文字事業的新使命與發展方略研究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趙世舉
中古流貶文學文獻整理與研究國家社科重點項目尚永亮
中國宗教文學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鼓動資助吳光正
中國現代文學名著異文匯校、集成及文本演變史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金宏宇
中國文學史著作整理、研究及資料庫建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陳文新
中國新詩傳播接受文獻集成、研究及資料庫建設(1917-1949)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方長安
歷代辭書疑難故訓考辨與研究國家社科重點項目鄧福祿
科舉文化與明清知識體系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陳文新
中國宗教文學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吳光正
基於本體演化和事件結構的語義網模型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滾動資助蕭國政
近百年文學史著作與現代新詩經典塑造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方長安
唐宋文學編年系年信息平台建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滾動資助王兆鵬
古璽集釋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肖毅
台灣語言學的歷史與現狀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盧烈紅
中國文化元典關鍵詞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李建中
唐宋文學編年系地信息平台建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王兆鵬
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評價機制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李建中
基於本體演化和事件結構的語義網模型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第三批)蕭國政
基於語義依存圖的漢語複雜名詞短語資源建設與自動分析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蕭國政
“魯迅與二十世紀中國”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陳國恩
新形勢下國家語言文字發展戰略研究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趙世舉

文化傳統


據2020年8月學院官網信息顯示,學院開展了研究生黨支部風采大賽、師生新春聯歡會、新生開學典禮、本科生論文報告會、畢業典禮、消防安全知識講座等學生活動。

現任領導


職務名錄
名譽院長王蒙
黨委書記黃佐斌
院長塗險峰
黨委副書記劉會勝、楚靜
副院長方長安、蕭紅、於亭、楊牧文

學術前輩


初創期
1918年至20年代末。
先後在文學院任教的著名學者有楊樹達黃侃、郁達夫、聞一多、沈雁冰、周作人、錢玄同林語堂周建人等,他們為文學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黃侃教授師從章炳麟先生,在文字、音韻、訓詁等研究領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被譽為晚清“三大國學大師”之一。他與章氏創立的“章黃學派”飲譽海內外,對武大文學院的學術研究風氣產生了深遠影響。
成長壯大期
武漢大學文學院
武漢大學文學院
30年代至建國前夕。
劉博平、劉永濟、劉異、徐天閔、譚介甫、朱東潤游國恩、蘇雪林、黃焯、高亨、馮沅君、葉聖陶朱光潛、席魯思、程千帆等著名學者曾在文學院任教。漢語言文字學和中國古代文學成為文學院的優勢學科,劉博平、劉永濟教授分別作為這兩個學科的學術帶頭人。
鼎盛期
50年代。
這一時期,全院教師著力於中國新文學和外國文學學科建設,大量扶植和引進人才,使這兩個學科在全國頗具影響。當時,文學院教師隊伍陣容強大,人才濟濟,形成了被譽為“五老八中”的學術中堅力量。“五老八中”的具體成員前後略有變化,主要有劉永濟、劉博平、徐天閔、陳登恪、席魯思、黃焯;程千帆、沈祖棻、劉綬松、胡國瑞、李健章、周大璞、李格非、張永安、繆琨等。
《長江學術》
《長江學術》雜誌
《長江學術》雜誌
《長江學術》雜誌是由武漢大學主辦、武漢大學文學院承辦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語言文學類大型 學術期刊,是中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亦是國際檢索系統“MLA國際文獻目錄(MLA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及“期刊目錄(Directory of Periodicals)”入選刊物。
《寫作》
《寫作》雜誌由國家教育部主管、武漢大學主辦,是中國寫作學會會刊、寫作學科核心期刊。
《寫作》雜誌力求探尋寫作學科學術研究的新動態,及時反映寫作界的最新成果,傳播各種文體的寫作方法和技巧。設置有:創作論壇、詩藝隨筆、作家與作品、小說寫作、散文寫作、公文寫作、日常應用寫作、廣告寫作、影視劇寫作、新聞寫作、電腦寫作、創作星空、作品修改等欄目。圖片文字參考資料
《珞珈文鏡》
《珞珈文鏡》
《珞珈文鏡》
《珞珈文鏡》是武漢大學文學院機關報,2004年成立,它旨在宣傳該院的教學、科研、學科和名師,為全院學生提供一個了解溝通、展示自我的平台。圖片文字參考資料
《珞珈人文》
《珞珈人文》
《珞珈人文》
《珞珈人文》是武漢大學人文科學試驗班所創辦的學術性刊物,由武漢大學文、史、哲三院聯合主辦。刊物創辦於1998年9月,創辦初期的《珞珈人文》得到了陶德麟、朱雷、吳劍傑、孫東臨、陳文新和當時武漢大學校長侯傑昌在內的諸多前輩先生的指教和題詞寄語。刊物創辦宗旨在於為人文試驗班的同學搭建一個展現本班學術水平、弘揚人文精神的平台。圖片文字參考資料
《星光》
《星光》是由武漢大學文學院主辦的一份學生刊物,至2005年底已經出刊三十七期,其前身原名《凡人》,於2004年春(綜第34期)易名為《星光》。圖片文字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