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橋村
浙江台州市仙居縣橫溪鎮下轄村
鄭橋村,位於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西部,是仙居縣著名大村,四面環山。該村充分利用丘陵坡地、村前屋后隙地種茶栽果,全部荒山實現綠化,被評為全國農村財務工作先進集體。
鄭橋村
據《俞氏家譜》記載:村始建於北宋熙寧間(1068~1077),有金陵(今南京)俞承道被任為台州統領,率兵駐仙居剿滅海寇,百姓感恩挽留,遂與其子汝佐定居於此。歷經900多年的世族繁衍,而今鄭橋已是仙居縣著名的大村。1992年,全村442戶,1441人。其中俞姓346戶,佔總戶數的78。30%。
六鎮鎮鄭橋村位於安徽省全椒縣城西五公里,襄河西部、神山寺東部五公里處,23個村民組,人口3050人,土地面積6982畝,109名黨員成立為兩個黨支部、14個黨小組,主要以生產優質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為主,特色經濟有苗木、養殖。
經有關部門和專家的調查考察,認為鄭橋村以大佛洞為重點的丹霞地貌,富有典型性,作為旅遊、療養勝地很有開發價值。近年,大佛洞、桃源洞等景點的開發工作已展開。並被列入仙居縣風景和旅遊開發的重點。這兩個洞的遊客常年不斷,最多的一天曾超過5000人次。
鄭橋村地理位置圖
鄭橋古稱藤橋,相傳古代村旁有株大藤,粗尺余,橫跨小溪為橋,因而得名。后因小溪架橋,不再以藤當橋,又因藤與當地語音鄭相近而易稱鄭橋。
清朝屬七都轄區。
1949年屬鄭橋鄉管轄。鄉政府駐下吳村。
現屬橫溪鎮管轄。
鄭橋村四面環山,即使近村盆地亦龍蟠虎踞,丘陵緩坡起伏。多山是鄭橋村的一大優勢。全村總面積中,山場佔80%,計8680畝,平均每戶近20畝,每人6畝多。但是,過去童山禿禿,荒山和稀林山多達5000多畝。除供村民打柴外,山上的收益不多。1949年後,一段時間內雖年年造林,但因重栽輕管,政策多變,村民造林綠化的積極性不高。樹苗栽得多而成活少,成長亦慢,並時被亂砍偷伐,大片荒山仍難以改造。60年代,國家多次派飛機幫助社隊播種造林,使全村2000多畝高寒荒山得到綠化。70年代,大力發展林業,始把荒山荒坡辦成林茂果豐的綠色銀行。全村依靠集體力量,每年定期組織五六百人上山鏟山撫育,有計劃地翻土整地,選用優良樹種,建立高標準的杉柏木基地。至80年代末,全部荒山實現綠化,其中僅高標準的杉木林基地即達2400多畝,平均每戶近6畝,每人1.70畝。1992年,林木總蓄積量達3.90萬立方米,平均每戶88立方米。每人27.10立方米。每年間伐用材林100多立方米,柴枝數萬擔。
全村充分利用丘陵坡地、村前屋后隙地種茶栽果1400畝,平均每戶3.1畝,每人近1畝。其中,柑桔430畝,楊梅300畝,枇杷60畝,板栗100畝,桃形李70畝,葡萄、柿、桃等200畝,茶葉、毛竹等240畝。果木之多,在仙居縣各村首屈一指。果木中,已有一部分進入盛產期,1992年採收柑桔275噸、楊梅20噸,並銷往北京、上海等地。
鄭橋村村貌1949年前,鄭橋村不但山荒,而且田瘠人窮。由於森林覆蓋率低,植被遭到破壞,水旱災害頻繁,糧食畝產不到100公斤。加上土地大部分為地主所有,租稅畸重。廣大農民丟了鐮刀(指過了收穫季節)就無存糧,溫飽難求。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順口溜:種田一畈,割稻不滿擔。搗米用醬槽,煮粥用藥罐。給了小孩吃,娘爸只好相。50年代土地改革后,土地回娘家,農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因糧食產量不高,青黃不接時,仍靠瓜菜代。
六七十年代,在治山造林的同時,鄭橋村大搞治水辦電。全村每年投入興修水利的勞動日多達5萬餘個,平均每戶120多個,先後獨建1座蓄水30萬立方米的蟠龍水庫。與鄰村協作在村境內利用山谷建成一座蓄水480萬立方米的鄭橋水庫。全村1447畝耕地,原來90%是靠天田,現在95%成為旱澇保收田。經過改良土壤,改變耕作制度,提高複種指數,1992年糧食畝產達1噸,人均產糧700多公斤。終年勞動而不得飽食終成歷史。近幾年,全村每年提供的商品糧在400噸以上,為支援國家建設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1971年7月,利用鄭橋水庫的灌溉用水,鄭橋村還與庫區有關各村聯合興辦一座壩后式水電站。電站發電水頭19米,每秒流量1.25立方米,裝有160千瓦發電機組2台。過去是松明篾爿當燈亮,搗米磨麥靠臼磨。現在照明、炊事和加工農副產品都用上了電。電視機、電冰箱亦開始在尋常百姓家普及。
徐光能 書記、主任 村全盤工作,側重黨建、計生、財務、審批
倪學山 副書記 主抓計生,側重農業、電力、土地、水利
陳 銳 副主任、委員 主抓計生,側重組織、綜治、林業
陳道忠 委員、文書 主抓財務、計生、檔案管理
孫成剛 委員、治保主任 主抓計生、民兵、調解、文化教育、衛生
周紅蓮 委員、計生專干 主抓計生、報表、材料和計生信息
戎維芝 委員、計生專干 主抓計生、共青團、環境衛生
大佛洞
桃源洞,僅與大佛洞一崗之隔。相距不到1公里,洞口山門狹小,洞內寬敞明亮,可容上千人;洞外周圍形勝環立,景點密布,形成自然和人文景觀群體,鳥語花香,有世外桃源之稱。
觀音洞岩,僅與大佛洞相距不到100多米,形如觀音。
巧勝岩,在大佛洞南邊,相距約500多米,岩形巧立,岩下有大小山洞10多個,大的可容上百人,小的也可容十數人,而且造型各異,別有風味。
鋸板岩,在大佛洞西側100多米處,岩如被刀鑿、鋸開一樣,高150多米,寬100米,厚不到10米。鋸縫寬1.50米,高100米,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
覆船岩,在大佛洞南,岩如覆船,維妙維肖。
鄭橋水庫,在大佛洞西北,相距不到200米,水面面積達425畝,碧波浩渺。一盤山渠道在大佛洞前穿山而過。水庫邊滿山皆綠,與庫內碧波相映,山光水色,使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