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辛治村

前辛治村

明朝末年,辛姓來此定居,取“治山治水治理家園”之意,命村名為辛治。另一說為取“辛勤治村”之意而命名。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在村北0.5公里處,本村遷出一部分人另建一村。為相互區分,本村稱前辛治,新建村稱后辛治。后又有宋姓、王姓、周姓等從外地遷來定居。前辛治村位於旋頂山北麓,市政府駐地南4公里處,地處東經121°08′,北緯36°44′。村中有一條小河,村前緊靠乳即一級公路。東與朱家莊隔河相望,西與垛蘭村相距1公里,南與廒上村相距3公里,北鄰后辛治村。原屬東村鎮。2000年,東村鎮分為方圓和東村兩個街道辦事處,隸屬東村街道辦事處。全村轄區總面積2.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6.7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蔬菜等。 2002年,全村339戶,951人。清朝末期,辛姓遷走。有宋、王、周、邢、唐等5姓,均為漢族。以宋、王兩姓人口較多。

大事記


1942年8月村解放。 1945年10月13日反動佛教會頭子周思敬,組織400餘名佛教徒,在龍山區小龍山進行反革命暴亂,被龍山區區中隊和民兵全部抓獲。首犯周思敬被人民政府判處死刑。 1947年10月進行土改複查,貧下中農分到土地、房屋、牲畜等。 1954年第一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 1974年開始自行發電照明,從此結束用煤油燈的時代。 1976年中共煙台市委黨校副校長王日恆來本村,帶領村民建起蓄水3800立方米的平塘,引水上山,灌溉面積26.7公頃。 1979年春由水利站設計,村民在村東建起長50米、寬12米的拱形大橋,歷時1年,耗資3萬元,為發展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5年春建造醬油廠1個。同年秋投資約14萬元,鋪設地下水利管道,灌溉面積26.7公頃。 1995-2000年村先後投資5.4萬元,建起2座拱形橋,3座漫水小橋。 2000年春本村完成電網改造。同年12月9日在村西乳即一級公路北廣場建成集貿市場,開始趕集。同年村投資1.1萬元,在村西溝建大口井1個,蓄水1200立方米。 2001年投資2.7萬元,在南溝建大口井1個,蓄水3600立方米。

組織建設


中共基層組織建設1944年,中共龍山區委書記毛貴雲來村,發展唐永茂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成立了村黨支部,宋永耕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領導下,村裡成立了互助組,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41人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其中為國犧牲者13名;組織10名青年參加子弟兵團,配合主力部隊作戰。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22名。 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6個,黨員38名。曾任黨支部書記的有唐永茂、宋永耕、宋永功、宋永虎、王洪新、王春財、王春玉、王松國。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王春軒、周立福、唐永茂、王華南、宋本、王華昌、王洪武、王華齋、王洪海、王洪元、宋占勝、宋福凱。1999年5月,宋福凱當選為首任直選村民委員會主任。2002年,村被市人民政府評為“文明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