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抖空竹的結果 展開

抖空竹

中國民間遊藝活動

抖空竹是中國傳統文化苑中一株燦爛的花朵。空竹古稱“胡敲”,也叫“地鈴’、“空鐘”、“風葫蘆”,濟南俗稱“老牛”。抖空竹亦稱“抖嗡”、“抖地鈴”、“扯鈴”。中國民間遊藝活動。可見於全國各地,天津、北京及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尤為盛行。

2006年5月20日,抖空竹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Ⅵ-4。

簡介


抖空竹
抖空竹
抖空竹原是庭院遊戲,后經加工提高,有了競技性質,並成為傳統的雜技項目。分雙軸、單軸;軸,輪和輪面用木製成,輪圈用竹製成,竹盒中空,有哨孔,旋轉發聲,中柱腰細,可纏繩抖動產生旋轉。玩的人雙手各拿兩根兩尺長的小竹棍,頂端都系一根長約五尺的棉線繩,繞線軸一圈或兩圈,一手提一手送,不斷抖動,加速旋轉時,鈴便發出鳴聲。抖動時姿勢多變,繩索翻花,表演出串繞、掄高、對扔、過橋等動作,稱作“雞上架”、“仙人跳”、“滿天飛”、“放捻轉”等。也有用壺蓋、酒瓶等器具代替空竹的。

空竹材質

空竹一般為木質或竹質,中空,因而得名,是一種用線繩抖動使其高速旋轉而發出的響聲的玩具。“抖空竹”是中國傳統雜技中,以簡單小巧,信手可得的物件,練出高超技藝的代表節目。它是一項十分有趣的中國民間遊戲,在中國北方,逢年過節,人們特別是孩子們,都喜歡抖空竹,並能耍出許多花樣。抖空竹集娛樂性、遊戲性、健身性、競技性和表演性於一身,技法多樣,目前已知的花樣技法就有100多種,還有雙人、多人等眾多集體花樣。
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系線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空竹分為單輪(木軸一端為圓盤)和雙輪(木軸兩端各有一圓盤)兩種。圓盤四周有哨口,以一個大哨口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為高音孔,分為雙響、四響、六響,直至三十六響。拽拉抖動空竹時,各哨同時發音,高亢雄渾,聲入雲表。

風葫蘆

空竹俗稱風葫蘆,早為宮廷玩物,在古時候年輕女子玩空竹被視為高雅之舉,現代年輕女子表演空竹被視為絕妙之技。抖空竹在雜技節目中代表著中國的國粹精品,演遍世界各地,佔盡風頭,早在86年就榮獲“明日雜技藝術節法蘭西共和國金獎”,為中國贏得巨大榮譽。

藝術特色


空竹為圓盤狀,中有木軸,以竹棍系線繩纏繞木軸拽拉抖動。空竹又分為單輪(木軸一端為圓盤)和雙輪(木軸兩端各有一圓盤)。雙輪空竹比單輪空竹容易操作。圓盤四周的哨口以一個大哨口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為高音孔,以各圓盤哨口的數量而分為雙響、四響、六響,直至三十六響。拽拉抖動時,各哨同時發音,高亢雄渾,聲入雲表。
抖空竹
抖空竹
空竹抖動時姿勢多變,使繩索翻花,做出“過橋”、“對扔”、“串繞”、“搶高”等動作,也有以壺蓋等器具代替單軸空竹而遊戲的。抖空竹的技巧頗多,有“仙人跳”、“雞上架”、“放捻轉”、“滿天飛”等諸般名目,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其中“螞蟻上樹”系將長繩一端繫於樹梢,一端手持,另有一人抖動一隻空竹,迅速將飛轉的空竹拋向長繩,持繩者用力拉動長繩,將空竹抖向五六十米高的空中,待空竹落下時,抖空竹者將其穩穩接住,令觀者驚嘆不已。
抖空竹的動作,看上去似乎是很簡單的上肢運動,其實不然,它是全身的運動,靠四肢的巧妙配合完成的。一般玩的空竹約200~300克,也有為了練勁的把空竹做的比較大從1~幾公斤的都有。一個小小的上下飛舞的空竹,玩者用上肢做提、拉、抖、盤、拋、接、下肢做走、跳、繞、騙、落、蹬、眼做瞄、追、腰做扭、隨、頭做俯仰、轉等動作,要在最有利的一剎那間來控制它,在空中完成各種動作,過早過晚都要失敗,這就需要做到反應快、時間准、動作靈敏、協調。而跳躍時,則不但要跳,腰部動作也很重要,上肢隨同擺動,有時頸部也要運動。連續跳躍,心跳可以加速。
抖空竹運動量可隨意控制,可視自己的體能來確定運動量。不必與人爭搶衝撞。不受場地限制、佔地小、器具簡單投資少男女老少都可參加。其抖法多種多樣,有單人抖、雙人抖、多人抖;有正、反、花樣抖等一百多種玩法。抖空竹寓遊戲於運動之中,只要玩得開心,合理掌握運動量,不但能夠達到強身之目的,還能享受到其中的樂趣,其鍛煉效果堪與慢跑、游泳、騎車、划船、爬坡、越野、和徒手體操相媲美。青少年可以對高難動作進行練習,增加戶外活動做為電腦遊戲的補充,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以通過不十分激烈的動作進行練習,堅持下去大有好處。尤其老年人腰腿不便是常見的慢性病,抖空竹基本在於腰和四肢,如經常適度抖空竹,對舒筋活血,益壽保健,有一定的效益。曾有許多報道,由於堅持抖空竹,恢復了健康和延緩衰老的實例。

空竹藝術


抖空竹
抖空竹
抖空竹是我國獨有的中國體育運動之一,它不僅是鍛煉身體的手段也是一種優美的藝術表演,很具觀賞性,它同武術一樣,應該加以挖掘、整理、繼承和發展。
最近20年來隨著表演抖空竹演員的更新,他們又創造出不少技巧更全面、形象更優美、文化品位更高的空竹節目。僅以春節玩空竹為主題,就創作出許多不同意境不同格調的《抖空竹》來。北京雜技團的《玩空竹的小妞妞》再現了北京民間小姑娘玩空竹時爽朗、活潑、頑皮、幽默的生活情景;南京雜技團的《裙釵嬉春·抖空竹》則表現了宮廷少女抖空竹時的幽雅情致;中國雜技團的《抖空竹》則在翻越拋接上爭強鬥勝;廣東雜技團的節目卻反映了現代女孩在瑞雪迎春時玩空竹的情愫。一個小小玩具,即使是只在春節娛樂中,也能玩出千姿百態,折射出中國民俗的豐富多彩。

器材特點


空竹近幾年有了很大的發展,按功能分有電子空竹、盤絲空竹和普通空竹;按材料分有竹制、木製、工程塑料、金屬和橡皮空竹以及這些材料複合組成的空竹;按玩法分有單人玩的空竹和雙人玩的空竹;還有一些根據個人喜好製做的多層和寶塔型(風鼓)空竹。這些空竹總的來說可分為兩大類:單頭空竹和雙頭空竹。
盤絲空竹是為了適應盤絲動作的需要對普通空竹進行了改進,主要是對靠近風鼓端的軸和線槽連接處的半徑加大而靠近軸頭端的軸和線槽連接處的半徑減小稍微帶一點倒錐型,改進后空竹不易從線繩上脫落,俗稱不離線。盤絲是抖空竹中非常重要的一種基本技術,好多花樣從中衍生。所以有了盤絲空竹對空竹愛好者發揮技藝很有好處。
橡皮空竹目前是從台灣引進的技術,多為雙頭。形狀跟雜技演員舞台上用的一樣是雙碗型。橡皮空竹的出現使空竹愛好者在抖空竹場地的選擇上有了非常大的空間。它的最大好處是不受場地的限制,大家都知道目前城市裡土質鬆軟的土地越來越少,而水泥地、花磚地等硬質土地越來越多,使用竹、木、塑料等材質製作的空竹在硬質土地上極易摔破,而橡皮空竹任你瀟灑卻不易摔破,對初學者尤為好處多多,在青島市使用橡皮空竹者佔了很大的比例。它還有一個好處是集體表演動作容易整齊劃一,踩著迪斯科或踢踏舞舞曲還可以邊跳舞邊抖空竹真是其樂融融。
桿是抖空竹的必備器具,一般桿的直徑約8~12毫米,特殊需要也有更細或更粗的,長度為450~550毫米為佳,現在發展一種長桿技藝桿長多大於1米,我在北京看到2002毫米長的一副長桿是72歲張文瑞老先生為紀念2002年特意製作的(抖起來頗為好看)也是我看到的最長的一副桿。桿的材質傳統的使用竹、木而現在則多用玻璃鋼棒或工程塑料棒也有用釣魚桿改制的。為了增加表演的花樣在桿上還附加了許多附件如:托碗(直徑60毫米)、掛鉤(橫、豎兩種)、支杆等。
線繩是用一般的棉線,可以買(在北京前門大街線繩店有專賣)也可自己可以搓制,(用手套線或其他棉線)無論買還是自己搓都要注意線繩擰的方向,右手抖空竹線繩向右擰,左手抖空竹線繩向左擰,反了則在抖空竹的過程中線繩會自動纏開,這一點務必注意。線繩長度是桿長加3/4臂長為易。連接方式過去把線繩栓在桿兩端的線槽內,這樣在盤絲時容易把線纏在桿上,而現在是把線繩穿入一個特製的螺帽內(可用自行車氣門芯螺帽代替)。

分類


結構分類

按空竹的結構來分,其種類如下:
1、單頭空竹--一個軸連接一個發聲輪;
2、雙頭空竹--在一個軸的兩端各連接一個發聲輪;
3、雙軸空竹--在發聲輪的中心兩側各連接一個軸;
4、樓子空竹--無論是單頭空竹、雙頭空竹或是雙軸空竹,凡是連接多個發聲輪(2個以上),均為樓子空竹,如:單軸樓子(目前最多加到九層);雙頭樓子(目前最多加到12層):雙軸樓子(目前最多3層)。
5、地軸空竹--一個發聲輪中心貫穿一根棍,另配有一根線繩及-個打孔的竹板

規格分類

大小尺寸有幾百種規格,其最小的直徑才有2公分,最大的可達40公分以上,但經常用的空竹(練習或表演)一般都用10公分至13公分的。過小的空竹可練技巧;過大的空竹可練臂力,練腰勁,練腿勁。

製作材料分類

種類如下:
1、竹木結構空竹:是用粗竹桿裁割與木材相組合成的,這是最傳統的做法。其優點:發出來的聲音悅耳好聽,其缺點;強度差,易損壞。
2、塑鋼、塑木結構空竹: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利用新材料,如用ABS工程塑料注塑而成,然後再與金屬軸或木軸連接,其優點:質量基本一致:使用壽命是竹木結構空竹的3倍左右。
3、玻璃鋼(環氧樹脂+玻璃絲布)與木材結構空竹:
其優點:聲音洪亮,強度高,韌性好,使用壽命長,一般是竹木結構空竹的3倍至5倍。
4、塑膠+金屬結構空竹:是利用橡膠或是改性塑料製成與金屬軸連接,其優點:不易損壞,使用壽命更長,但無聲(國外生產的),國內生產的雖然有聲但很小

按功能來分

l、練習表演空竹:即是一般規格的空竹。
2、工藝品空竹:具有兩種功能,即可以抖著玩,又可以觀賞收藏。
3、電子空竹:抖起來即有彩色燈光,又有音樂。

動作


抖空竹動作常見的有如下幾種:

雞上架

即待空竹急轉之後,將繩扣解開並把空竹拋起,用棍接住,使之在棍上跳滾或轉到另一棍上;

仙人跳

用腳踏在繩的中段,使在腳一側轉動的空竹由腳背上躍過至另一側;

滿天飛

將空竹拋起,然後用繩接住,再抖或再拋擲;

放捻轉

僅單軸適合此玩法,即把軸端(尖頭)放落到平滑的地面,輪面朝上,使之旋轉,待轉速減慢時救起再抖。

學習方法


抖空竹
抖空竹
抖空竹深受廣大中老年同誌喜愛。空竹價格低廉,易於學練,也不受場地限制。空竹抖起來嗡嗡作響如牛鳴,十分悅耳,同時還能做出很多花樣招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和觀賞性,故而使不少同志樂此不疲。
學習抖空竹,須先從抖雙頭空竹學起,然後再學抖單頭空竹。掌握基本功之後,再增加難度做花樣招式。只要肯於鑽研,勤練不輟,必有收益。不僅可以做到抖、撈自如,而且還可以達到手、眼、身、法、步中規中矩,挑、扔、背、跨、盤身手不凡,成為抖空竹的高手。

健康活動


空竹最初為宮廷玩物,後傳至中國民間並廣為流行。特別在中國北方地區曾風靡於城鄉百姓之中,成為家喻戶曉的健身娛樂玩具。建國后,特別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建設,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了極大提高,對於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強身健體也有了更高要求。抖空竹作為一項古老而又年青的體育活動又煥發了青春活力。
抖空竹
抖空竹
抖空竹集健身、娛樂、表演於一體,四季寒暑都可練,男女老少皆適宜,深受廣大群眾歡迎。近些年來抖空竹在全國各地有很大發展,特別是北京、天津、鄭州、西安、石家莊、濟南等地練習者眾多,且互有交流。省城濟南於2001年7月成立了老年人體協空竹隊,使抖空竹這項運動步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空竹隊在濟南四區下設四個支隊,活動點有二十多處。他們配合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積極落實全民健身活動,也提高了泉城抖空竹的技藝水平。目前,在濟南抖空竹已蔚然成風,在各大公園和休閑場地均能見到空竹練習者的身影。以空竹會員為核心,市區範圍內空竹習練者已達兩千人之眾,這中間亦不乏抖空竹的高手,與此同時也帶動了齊魯各地市的抖空竹活動。

傳承意義


抖空竹在中國文化淵源中既古老又新鮮,深得人民大眾喜愛的一種集娛樂性,健身性,技巧性,靈活性,表演性,同時又具有收藏價值的物品。無論作為玩具,還是作為體育器具,空竹都可稱的上難得之物。
它同武術一樣,應該加以挖掘、整理、繼承和發展。發展抖空竹運動,還對其他體育項目如武術、體操、跑步等也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輔助運動練習,特別是中小學,在體育課上增加抖空竹訓練,對青少年的發育也大有陴益。
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與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空竹作為歷史發展的見證和民俗文化的傳承方式,其存續的文化空間面臨萎縮,因此,有關部門有必要採取各種有效措施對其進行保護。

非物遺產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抖空竹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北京市宣武區的張國良和李連元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歷史淵源


抖空竹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明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場》中記載說:“空鐘者,刳木中空,旁口,盪以瀝青,卓地如仰鍾,而柄其上之平。別一繩繞其柄,別一竹尺有孔,度其繩而抵格空鐘,繩勒右卻,竹勒左卻。一勒,空鐘轟而疾轉,大者聲鍾,小亦蛙羌飛聲,一鐘聲歇時乃已。制徑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古代的這類所謂“空鐘”,北京俗稱“抽繩轉”,天津人叫它“悶壺盧”,有的地方叫“地鈴”,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征·遊樂》引坐觀老人的《清代野記》說:“京師兒童玩具,有所謂‘空鐘’者,即外省之地鈴。兩頭以竹筒為之,中貫以柱,以繩拉之作聲。唯京師(指北京)之空鐘,其形圓而扁,加一軸,貫兩車輪,其音較外省所制,清越而長。”
綜上所述,空鐘也罷,悶壺盧、地鈴也罷,都是同一玩具。不過,一般所說的“空竹”,是專指抖在空中嗡嗡作響的那一種。這種空竹,明代末年成書的《帝京景物略》中尚無記述。到了清代,有關記述漸漸增多起來,抖空竹遂成為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這種典型的空竹,一般分為單軸和雙軸兩種,輪和輪面為木製,輪圈為竹制,竹盆中空,有哨孔,旋轉時可發出嗡嗡嗡的響聲。空竹中柱腰細,以便於纏線繩抖動時旋轉。抖空竹者雙手各持兩根二尺左右長短的小木棍(或小竹棍),其頂端皆系一根約五尺長的棉線繩,兩手握住小木棍的兩端,使線繩繞軸一圈或兩圈,一手提一手送地抖動,加速旋轉使之發出鳴叫聲。
清代一位不知名的人所著的《燕京雜記》在記述當年京師空竹的製法、玩法時這樣說過:“京師兒童有抖空竹之戲,截竹為二,短筒中作小千,連而不斷,實其兩頭,竅其中間,以繩繞其小干,引兩端而擻抖之,聲如洪鐘,甚為可聽。”
清代的空竹除了在民間兒童中流行,還被傳入宮中,為宮中婦女所喜愛,並出現了不同形式的抖的方式。清人無名氏《玩空竹》詩曾這樣形容:“上元值宴玉熙宮,歌舞朝朝樂事同。妃子自矜身手好,親來階下抖空中。”原注云:“空中,玩器之一。近舞於京師,新年,王孫、貴姬擅長者皆為之。宮中妃嬪亦多好焉。舞式有‘鷂子翻身’‘飛燕入雲’‘響鴿鈴’等。”抖空竹的花樣也不算少,除以上所述及的花樣之外,還有“攀十字架”“扔高”、“張飛騙馬”“猴爬竿”等。尤其是“扔高”,有的能將空竹拋向空中達數丈高,待其下落再以抖線承接,準確無誤,堪稱一絕。
抖空竹自清代以後得到了繼續發展,並在民間廣為流傳,同時也成為了雜技藝術中的重要表演形式。

運動特色


要想學好抖空竹,就要熟悉身法。人體分為上、中、下三盤:上盤包括頭、頸;中盤包括肩、胸、腹,即軀幹;下盤是從胯到腳的部位。在身法的上、中、下三盤中,包含以下7項要求。
①提頂。論身法,得從“頭”說起,要保持頭部的端正。因為人體神經中樞位於大腦,身體的一切行動都是通過大腦指揮的,所以頭頂就像“定盤星”,無論身形步法怎樣變化,“定盤星”不,否則身體就會失去平衡。所謂提頂,就是眼睛平視前方,不可低頭或搖頭,提頂必須有始有終。
②松肩墜肘。松肩的作用是把全身的力量傳到手上。如果不能松肩,肩關節是僵滯的,手加大力度,手臂就會有發飄的感覺。松肩時不可多想肩關節,否則肩部容易變僵。松肩的方法很簡單,開始練習時,將肱骨頭向肩胛骨靠攏一些,然後向外拉開。熟練以後,肩部自然就會鬆開。肩鬆氣到肘,肘沉氣到手,抖起空竹就會精神十足,動作也就流暢自如,剛柔相濟。墜肘又稱沉肘,墜肘與松肩有著密切的關係。
③含胸拔背。含胸即空胸之意,帶有含苞欲放之意。胸部會影響四肢動作,如果挺胸則難以出腿,而含胸時腿就輕便了。含胸的目的是便於跳躍,如平盤側跳、天鵝跳等跳繩動作就要求含胸,否則容易踩絆線繩。含胸時不能將兩肩向前合,那樣會把身體練成羅鍋形或者駝背,從而壓迫心臟。拔背也要求身弓,但不可用力過大,否則身體容易搖晃。
④收腹塌腰。收腹時兩眼平視,胸脯向內微微收合,有內含之感,但不可用力,切忌胸部外挺,否則容易使身體上重下輕,腿腳上浮,致使身體失衡。收腹時必須塌腰,但不可弓腰。抖空竹由腰的運動帶動四肢的運動。塌腰,是將脊椎向上輕提,背部內拔收起,這樣學起來就容易多了。
⑤松腰養氣。抖空竹較大的特點是轉腰,做抖、拉、盤等動作時都需要轉腰。腰部是人體氣力之源,腰緊則束氣,腰松則養氣。松腰的方法就是收肚臍,肚臍往裡一收,腰部肌肉就鬆開了,腰也就靈活了。
⑥收臀抽胯。收臀也叫斂臀,要使臀部跟脊柱保持一條直線。抖空竹時,要求重心降低,底盤穩重。換步時要注意胯的動作,胯的動作好了,骨盆就能托起脊柱來,保持身體的正直。抽胯還可以補松腰的不足,增強腿部力量,還有益於心、肝、脾、胃、腎等內臟器官,既可健身又可抖技。
⑦裹檔收氣。裹襠的方法是肚臍內收,使腰、臀部肌肉放鬆,繼續內收,則好似用布從后往下再往前一兜,把骨盆包裹起來,一直兜至小腹為止。松腰、收臀、裹襠、包腹,有連帶關係,但不可用力過猛,否則容易收縮肛門括約肌,難以釋放中氣。
抖空竹的運動剛柔相濟,身法隨空竹的變化而變化。身法的變化又與步法的變化密切相關。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抖空竹是典型的基礎性節律性運動項目。除對基礎代謝的提高有顯著幫助外,其動作中腕、肘、肩等部的活動帶有典型的上肢關節針對性節律運動特徵。抖空竹運動的關鍵部位在肩部,做提、拉、抖、盤、拋、接等動作,鍛煉時,肩關節周圍的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大圓肌小圓肌肩胛下肌等會有節律地收縮,加快了血液的流動,有助於增加肩關節的動作幅度和活動範圍。
傳承狀況
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與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空竹作為歷史發展的見證和民俗文化的傳承方式,其存續的文化空間面臨萎縮,亟待保護。
傳承人物
李連元,男,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編號:01-0036,項目名稱:抖空竹,北京市宣武區申報。
張國良,男,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編號:01-0035,項目名稱:抖空竹,北京市宣武區申報。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北京市西城區廣內空竹文化藝術團獲得“抖空竹”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北京空竹博物館組織傳承人走進300多所小學、200多所中學和大學,以及社區、機關單位進行講授、展示和傳承。同時,博物館收集整理了許多與空竹相關的書籍及圖片視頻,空竹製作傳承人還創新研發了許多有紀念意義收藏版的空竹藝術精品,如奧運系列空竹、60年大慶空竹、建黨90周年空竹等,為後人留下了許多與空竹相關的資料和實物。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09年,抖空竹保護單位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內街道辦事處籌建了首座以空竹為主題的社區博物館——北京空竹博物館,成為空竹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基地。博物館通過文字介紹、實物陳列、圖片和多媒體展示來普及空竹知識,每年接待參觀者上萬人。博物館還開展暑期學生夏令營活動,受益學生及家長已達3萬多人次。同年,還建設了三維立體網路平台,面向全世界宣傳空竹文化。每年定期舉辦空竹文化節,為來自全國各地的空竹愛好者進行交流展示提供良好的平台。
2014年12月26日,北京空竹文化交流活動暨第五屆中國“廣內杯”空竹邀請賽在北京廣安體育館舉辦。
北京空竹博物館多次參加北京奧運會、APEC會議世博會等國內外重大非遺展示活動,進行空竹表演和祥雲小屋空竹藝術品展示,接待了50多家來自世界各地的新聞媒體,廣泛傳播中國傳統空竹文化的魅力,先後到韓國、美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進行國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