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友

北京已故相聲演員

王長友,男,1912年出生在北京,祖籍浙江紹興,相聲演員。

人物關係


人物經歷


演藝經歷

1962年曾參考借鑒上海滑稽戲的手法,結合相聲語言藝術的特點,與他人合作、改編、創作了一批化妝相聲,如《拔牙》《資本家與洋車夫》《耍猴兒》《如此戀愛》等。
曾演出的《太平歌詞》《八扇屏》等段子,最拿手的段子是《哭笑論》《千里走單騎》。
1983年與羅榮壽搭檔演出了其代表作《文章會》。

個人生活


健康狀況

1981年查出了胃癌。
1984年不幸逝世,享年72歲。

個人作品


創作的相聲《不離婚》《到處碰壁》《劉巧兒養豬》等均成為保留節目。
代表作有《哭的藝術》《白逼宮》《朱夫子》《批三國》《文章會》等,單口相聲有《山東鬥法》《君臣斗》等。

人物評價


王長友個人照
王長友個人照
王長友是北京相聲名家,他的父親王春海是“小榮椿”科班出科的架子花臉演員,傍過李桂春(藝名“小達子”,李少春的父親)。王長友年輕時學過裱糊手藝,曾問藝於劉德智,1931年拜趙靄如為師。解放后參加了北京曲藝團,和譚伯儒(郭瑞林的徒弟)搭檔,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資料(王、譚的錄音有《白字會》、《當行論》,還有他為王世臣捧哏的《學四省》、《釣魚》,為高德明捧哏的《老老年》),並培養了許多青年演員,李金斗就曾經得到王長友的指點(李金斗是王長友的徒孫)。
王長友的嗓音沙啞,這一點和天津的劉奎珍很像,他的相聲注重表演,素有“麒派相聲”的美譽,可惜他的錄像資料很少,我們只能通過文字資料來了解他的表演了。王長友有一段拿手的節目叫做《哭的藝術》(這段是王長友根據傳統相聲《哭論》,借鑒了劉桂田《斬經堂》的長處,而演繹出來一段節目,經侯寶林建議改名為《哭的藝術》,其中模擬了各種各樣的笑和哭,其中最為獨到的就是他惟妙惟肖的模擬舊社會丈夫哭妻子的情景,表演達到了“后脊樑上都有戲”的境界。他說這段時后脊樑隨著敘述一起一伏,表現出丈夫的哭泣的狀態(京劇名家葉盛長表演《戚繼光斬子》時也用“後背齣戲”的技巧來表現戚繼光當時痛苦與矛盾的心理)。這段表演難度很大,田立禾先生表演的《哭的藝術》也有“丈夫哭妻”的表演,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有的人在說到相聲和小品的區別,總愛把表演作為小品的特長,好像相聲是只要用滑稽的語言把觀眾逗樂了就算萬事大吉了一樣,其實不然。相聲從很早就重視表演,據張壽臣先生回憶李德鍚老前輩的《打燈謎》的“底”(“三頭、六耳、八條腿、一隻眼)就有很繁重的表演,當捧哏的認輸時,李先生所站的位置與觀眾成一個45度角,模擬車夫超車把,長身、挺胸、揚臉的動作,造型優美逼真,而後左眼緊閉、右眼圓睜,右眼的黑眼珠在眼眶裡滴溜溜的轉了幾圈,把一臉的得意的神情刻畫的淋漓盡致(後來張壽臣基本繼承了李先生的表演,而刪去了最後轉眼珠的表演),可見相聲中的表演是由來已久的。我看馬三立老先生的《開粥場》里說到“大個團臍,還是活的”這句台詞時,兩臂上下揮舞,模擬螃蟹橫行的動作時,儘管這活我已經聽了很多次,但看到這還是忍不住笑了出聲來(侯寶林還特意囑咐過學生注意看馬三立在“放虱子”時的神態與動作)。
我看過王長友的錄像只有他1984年和羅榮壽演出的《文章會》,由於此時王長友已經身患癌症,所以表演勢必有些力不從心了,但其中有的地方還是能反映出他“麒派相聲”的魅力,大家可以看看其中“磨墨”“舔筆”“換筆頭”的部分,王先生處理的就比較細膩,一招一式足見功力。王長友的這段《文章會》是北京風格,他本人的舞台形象十分文雅、瀟灑,這與他人所共知的興趣愛好有關——養蛐蛐。
中國有句老話叫“玩物喪志”,但斗蛐蛐也是過去很多有身份的人的共同愛好,比如譚鑫培就很精於此道。王長友通過斗蛐蛐提高了個人的素質。他養蛐蛐在圈內外是很有名氣的,比如馬三立在《相聲的魅力》中就曾經說過“北京有一個好養蛐蛐的老人叫王長友”,關於他養蛐蛐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在此就不贅述了。作者:九龍祚(網路曲藝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