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堰鎮

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下轄鎮

寶堰鎮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南端,由原寶堰鎮和榮炳鎮合併而成,東與丹陽市九里鎮接壤,南與金壇區直溪鎮接壤,西與句容市春城鎮接壤,是丹徒區、丹陽市、金壇區句容縣的交匯點。2005年12月,由原寶堰鎮和原榮炳鎮合併設立新的寶堰鎮。

歷史沿革


寶堰鎮原名堰壩,是丹徒區聞名的古鎮之一。寶堰鎮西南的磨盤山1976年出土紅陶、灰陶、印紋陶殘片,可以認定遠在商周時期,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明末清初,遭洪水之患,人們築堰壩攔洪,方得安居樂業。因而視堰壩為寶,遂改村名堰壩為寶堰。清乾隆年間,興起於南宋的丁角鎮,因河道枯竭,水路只通寶堰而逐漸衰落;寶堰則日益興盛,成為丹徒區八大集鎮之一。
1949年4月23日,寶堰解放,成立寶堰區人民政府和寶堰鎮人民政府。寶堰鎮為區、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同年6月,寶堰鎮併入寶堰區,改為區屬鎮。1957年8月,撤區並鄉,成立寶堰鄉人民委員會,駐寶堰鎮。1958年7月,縣市合併;9月26日成立政社合一的鎮江市寶堰人民公社,辦公駐地寶堰鎮。1959年4月,寶堰人民公社劃分為寶堰、榮炳、盤榮3個公社。1962年5月,市、縣分設,寶堰人民公社仍屬丹徒縣管轄。1963年4月,設區劃小公社,成立寶堰區政府。1969年5月,撤區建大公社,成立丹徒縣寶堰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4月,寶堰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寶堰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3年7月,實行農村體制改革。政社分設,分別成立寶堰鄉人民政府、寶堰公社經濟聯合委員會。1987年4月,鄉改鎮,成立寶堰鎮人民政府。

經濟


寶堰鎮
寶堰鎮
寶堰鎮原名堰壩,是丹徒區聞名的古鎮之一。寶堰鎮西南的磨盤山1976年出土紅陶、灰陶、印紋陶殘片,可以認定遠在商周時期,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明末清初,遭洪水之患,人們築堰壩攔洪,方得安居樂業。因而視堰壩為寶,遂改村名堰壩為寶堰。清乾隆年間,興起於南宋的丁角鎮,因河道枯竭,水路只通寶堰而逐漸衰落;寶堰則日益興盛,成為丹徒區八大集鎮之一。
1949年4月23日,寶堰解放,成立寶堰區人民政府和寶堰鎮人民政府。寶堰鎮為區、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同年6月,寶堰鎮併入寶堰區,改為區屬鎮。1957年8月,撤區並鄉,成立寶堰鄉人民委員會,駐寶堰鎮。1958年7月,縣市合併;9月26日成立政社合一的鎮江市寶堰人民公社,辦公駐地寶堰鎮。1959年4月,寶堰人民公社劃分為寶堰、榮炳、盤榮3個公社。1962年5月,市、縣分設,寶堰人民公社仍屬丹徒縣管轄。1963年4月,設區劃小公社,成立寶堰區政府。1969年5月,撤區建大公社,成立丹徒縣寶堰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1年4月,寶堰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改為寶堰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3年7月,實行農村體制改革。政社分設,分別成立寶堰鄉人民政府、寶堰公社經濟聯合委員會。1987年4月,鄉改鎮,成立寶堰鎮人民政府。
寶堰鎮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緊緊抓住自身發展農業的獨特優勢,積極推動農業結構調整,走現代高效農業之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推進這個鎮發展高效農業基地,寶堰鎮
徠寶堰鎮黨委、政府特別制定了《扶持發展高效農業的政策意見》,圍繞《萬畝高效農業總體規劃》和“五個基地”(應時鮮果基地、青蝦養殖基地、特種水產基地、蔬菜基地和苗木花卉基地)的專業規劃,多措並舉推進現代高效農業發展。

政策促動

在全力配套建設好溝、渠、路、涵、閘等基礎設施的基礎上,為了吸引廣大農戶到基地來發展,寶堰鎮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對新進農業基地或連片經營100畝以上,在創業信貸、生產用地、用電等方面予以扶持、補助。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有效地促進了廣大農戶發展高效農業的積極性。

組織帶動

寶堰鎮把培育養殖大戶、推進股份合作社、發展專業經濟合作組織,作為推進發展高效農業的重要抓手,以點帶面,促進發展。為轉變幹部群眾的思想觀念,先後3次組織各村幹部和部分種養大戶,赴外地考察學習。結合寶堰鎮的高效農業實際情況,積極組建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用鮮活的事實,來提高群眾的感知度。寶堰鎮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個,成員156人,帶動農戶2000戶,戶年均增收達300元。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3家,入股土地面積2623畝,入股農戶達739戶。
寶堰鎮風景區
寶堰鎮風景區

資本拉動

吸引有技術、有資金、有市場、帶動強的企業到寶堰投資,是寶堰鎮2008年加快高效農業建設又一重點舉措。該鎮引進了上海企業投資160萬元,註冊了鎮江寶龍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新建龍蝦基地500餘畝;引進了蘇州企業投資500萬元,成立中靈園林綠化工程公司,發展苗木生產。這些工商資本的引進,既帶動周邊農民發展種養業的積極性,同時又拉動農業基地規模的提升。

科技推動

寶堰鎮已與鎮江農科所簽訂協議,建立了鎮江萬山紅遍科技園(寶堰園區),通過加大技術支持,更好服務農戶,進一步調動起群眾發展高效農業的積極性。2008年,寶堰鎮共流轉土地1000餘畝,新帶動80餘農戶發展高效農業。

古鎮商業

寶堰鎮位於句容、丹陽、金壇等地交界處,地理條件優越,通濟河穿越古鎮而過。從寶堰鎮西南磨盤山1976年出土文物印證,商周時先民就已在此生息。乾隆年間,興盛於南宋的丁角鎮因河道枯竭而衰落,寶堰開始興盛,成為舊時丹徒的八大集鎮之一。
因通濟河漕運便利,舊時寶堰成了稻米、黃豆、白酒及魚、肉、禽、蛋等農副食品集散地,四地鄉民需要的日用品也來寶堰採購。太平橋附近有大小碼頭四處,每日進出船隻多達百艘,寶堰鎮時有“小無錫”之稱。其中太平橋南北兩岸,是大碼頭,當年車船如潮,驢馬成群,往來商船,卸下洋布雜貨,裝上大米、黃豆,完成市場交易。清末與民國時期,寶堰商業較為興旺,全鎮共有商店272爿,其中糧行36爿,酒行14爿,棉布店17爿,雜貨店17爿,百貨店13爿,面飯店15爿等。發達的商業,形成寶堰集鎮建築的獨特性:集鎮依水而建,商家沿街而設。
銘記酒行、萬源醬園、大生堂國藥店等都曾是寶堰歷史上有名的商號。民國十年(1921)建立商會,商會內部以行業性質成立了棉布業、糧食業、五洋業、百貨業、酒行業、木行業、飲食業、魚行業等26個同業公會。

社會


雙創工作

全力推進“雙創”工作。一是加速啟動污水處理工程。完成管理室、配電房的建設,沉澱池即將進行混凝土澆築,提升泵站已完成地基建設。污水管網建設同時從南北兩個方向施工,已完成70%的工程量。二是加強提高集鎮形象建設。先後投入2425萬元,建成鎮村水泥路9.5公里、新架設了48盞路燈、新建35面廣告燈箱、新增建商住和社會事業建築面積2萬多平方米、建成公共綠地面積33萬多平方米、對鎮榮公路兩側及岔口節點進行生態美化。三是加快完善垃圾處理體系。在保障垃圾中轉站正常運行的同時,加強保潔員隊伍建設,合理實施環衛設施配套工程,對集鎮垃圾房和公廁實行局部改造,專人管理,集鎮糞便無害化處理率達98%,定點設置果皮箱360個。四是加緊實施綠化造林工程。鎮區人均綠化面積達11平方米。新建生態景點主要有5處,其中鎮北公園、法制廣場和長壽公園佔地約80畝,已成為居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法制工作

寶堰鎮採取積極措施大力加強法治建設。一是鎮政府與各村、各有關單位簽訂責任狀,切實做好“防控”文章,重點落實好每月24日召開的穩定例會制度和群體性事件預警機制。截至目前,寶堰鎮各類社會矛盾糾紛就地處置率佔98%以上。二是制定並健全《行政許可聽證制度》、《機關工作人員行為規範》等制度,強化政務工作,充分發揮便民中心及村便民服務室的作用,公開辦事審批程序、收費標準、政策性規定和規範性文件等。三是採取區、鎮、村三級籌資的辦法,在團結、南宮兩個新農村建設示範村進行試點,出台激勵政策,對年內建成的技防村,根據優秀和達標兩個等級分別給予5萬元和3萬元的獎勵。

項目建設

寶堰鎮一是狠推在手項目。對寶潤光電、杭州高檔面料、山水灣生態農業等項目,積極幫助他們解決難題,加快項目的報批工作,促使其儘快開工建設。二是積極改造老企業。對縣機械廠、鎖廠、天威機械等一批有閑置土地、廠房的老企業,幫助嫁接項目,技改升級,扶持做大、做強,使老企業實現新提升,進一步增加貢獻份額。三是加緊儲備項目。著力圍繞五金、機械、電子產業招商,吸引有科技含量、有高附加值、有規模的環保型項目落戶園區,提升產業層次,增強發展後勁。重點跟蹤寶達鎖業與歐洲公司合作的投資500萬美元的車鎖項目,寶潤光電與香港得邦公司合作的投資2000萬美元的節能燈項目,促使早簽約、早落戶。

信訪工作

寶堰鎮嚴格落實區信訪目標考核標準,緊緊圍繞“加強教育、預防為主、履行職能、突破創新”的工作思路,堅持以信訪察民情,以信訪正黨風,不斷健全工作機制,切實解決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為寶堰的發展創造和諧環境。一是與宣傳教育相結合,注重針對性。通過走村入戶、擺攤設點等形式,向黨員幹部和廣大群眾宣傳《信訪條例》、《控申條例》、《舉報辦法》等法規條例,讓群眾進一步了解信訪舉報的程序,教育黨員幹部依法解決問題,先後舉辦了7次專場宣傳,發放宣傳單7200多份,接受群眾現場諮詢700餘人次。二是與案件查處相結合,注重實效性。除注重加強組織財務審計、執法監察等方法排查案源外,將辦理信訪融合到案件查處之中,該鎮從群眾反映的問題中收集、尋找案源線索。共查處群眾電話舉報19件,回復率94%,群眾滿意率達85%,提供案件線索3條,轉立案2件。三是與專項治理相結合,注重規範性。對群眾反映涉及面廣、影響大或是有傾向性、苗頭性的問題,該鎮及時開展專項治理。相繼開展對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學校收費、企業排污、企業改制、自來水污染、部門公務接待等10多項專項治理工作,配合有關部門協調化解不穩定因素30多起。

污水處理

丹徒區寶堰鎮污水處理廠開工建設,這也標誌著該區污水處理工程的全面開工,工程包括兩個污水處理廠和相關污水收集管網系統建設,總投資達1.5億元,預計到2009年年底該區太湖流域將實現污水處理全覆蓋。另外,寶堰鎮污水處理廠也是我市太湖流域25個建制鎮中首家開工建設的污水處理廠。寶堰鎮污水處理廠項目總投資達3000多萬元,遠期規劃年處理能力達2萬噸。項目建成后可服務包括丹徒區寶堰、榮炳、上會及句容市白兔等集鎮大部分地區生產、生活污水的收集處理。丹徒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也將隨後開工建設,規劃年處理污水能力達6萬噸,與開發區內原有工業污水處理廠進行整合互補,服務半徑將大大拓展,除高資鎮外,谷陽、上黨等鄉鎮生活生產污水都將通過管網送至該廠進行處理。
丹徒區積極從全區範圍謀划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從2008年8月起就聯合市給排水公司、市規劃設計院等單位展開前期調研工作,確定全區污水處理工程建設規模和總體規劃,並積極開展招商引資,並最終與北京博奇電力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協議。除2家污水處理廠外,該區還將建設長達100餘公里污水收集主幹管網和6座泵站,各地管網規劃設計、土地報批等各項手續都已經完成,即將全面開工建設。根據工期安排,整個工程將在200年年底投入運營,屆時該區太湖流域所有集鎮、工業園區及沿線村莊的生產、生活污水都將得到有效的收集處理,收集率可達80%左右。

文化


文化遺存

新四軍四縣抗敵總會紀念館
新四軍四縣抗敵總會紀念館
作為歷史文化名鎮,寶堰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遺存:春節時期的盪湖船、舞龍燈、跳馬燈、舞獅子、送麒麟、雙推車、打蓮湘、疊羅漢、踩高蹺等文藝活動;勞動生產中的對唱和唱、勞動號子,如打麥號子、車水號子、推耥號子等;1964年,詩人聞捷與會參加在寶堰召開的縣新民歌創作座談會,創作新民歌130首,搜集傳統民歌謠100首……這些是丹徒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寶堰還有自己獨特的飲食文化資源:“水八鮮”,包括葷四鮮,即螃蟹、甲魚、白魚、長魚;素四鮮,即白芹茭白、白藕、慈姑,現在廣為人知的寶堰名菜“寶堰甲魚”就是其中一鮮,其他幾鮮尤其是素四鮮已經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干拌陽春麵,俗稱“寶堰面”,現在也是家喻戶曉,很多人在休息日會特意驅車去吃寶堰面……另外根據調研,寶堰還有萬源香乾、米酒、紅燒麻辣豆腐、紅火燜牛肉、鍋貼、油燜豆腐乾、芝麻燒餅等名吃。
古鎮上的新四軍四縣抗敵總會紀念館、太平橋、史家老宅,老街上保存尚好的石板路以及沿街建築,也在默默地向世人訴說著曾經的繁榮和歲月的滄桑。

古鎮古迹

老街
老街
老街
寶堰老街有4條石板路面街道,下有排水溝。沿街商住房屋,多為平房,木架結構,青磚牆、瓦屋面。大戶宅有二進或三進,兩側廂房、庭前天井,部分正屋為二層樓房,磚地木樓板,較講究建築有樑柱及牆板雕飾,建築形式多為普通江南民居形式,少有精細裝飾。
古建築
古鎮上現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為當年的“怡和酒行”,後作為“新四軍四縣抗敵總會紀念館”,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築坐落在寶堰鎮通濟河南岸,原為寶堰工商界名人張浩明商居處,佔地2480平方米,建築面積1637平方米,分東西兩院,東院為住宅區,西院為經商區,兩院之間是一條3米多寬的弄堂,使兩院既分又合,兩院功能分區有別。整體建築為民居風格,二層木結構,磚牆蝴蝶瓦,清水牆或白灰粉面,鑄鐵花式走廊欄桿,屋脊、窗楣磚飾或瓦飾。
古橋
太平橋
太平橋
通濟河為古鎮主要河流,現兩岸成U形,已經看不出昔日V形。舊時大碼頭有腳踏台階。當年沿河兩岸商店鱗次櫛比繁華景象現已不存。雖有古橋一座,橋體大塊石可見,但是橋欄桿、橋面為水泥。
抗日期間,寶堰鎮遭日寇縱火。新中國成立后,一條公路穿鎮而過,老街遭部分拆除。上世紀90年代后,寶堰鎮老街隨著鎮的發展,古街雖未遭破壞,但是建築缺乏維修,部分住戶在維修過程中失去原有風貌,與古街、古風、古貌不相融合。

地理位置


寶堰鎮
寶堰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