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城
東城
《東城》是元代趙孟頫創作的七言絕句。此詩前二句對大好風景的讚美,后二句言出興虧出門送客,才未造成遺憾,有非常慶幸之意。詩人以自然清新的語言,描繪了郊野春色的美麗,抒寫了他偶見春光的真切感受。
這是趙孟頫因送客城東,適見郊外春光明媚,心有所感而作的一首小詩。
詩的前兩句,是著意描寫郊野春色。“野店”“陌頭”,是用村野小店、田間小路,點明此乃郊外。“紅粉姿”,是用女子的姿色,來形容桃花。“紅粉”,即胭脂和鉛粉,因其皆為女子的化妝品,故引申而指女子。“綠煙絲”,是用綠色的輕煙,來形容嫩綠的楊柳細枝。這兩句的意思是說:那郊野小店旁的株株桃花,恰似那施罷脂粉的美女,娉婷而立,分外嬌媚;那田間小路邊的棵棵楊柳,恰如那綠色的輕煙,依風裊裊,絲絲縷縷。這兩句寫得集中概括,如描如繪。春光種種,自難以一一道盡,故而詩人僅選擇那最醒目的紅的桃花、綠的楊柳以概括之。這樣寫,不僅大省筆墨,而且能突出詩人放野郊野的第一印象,還能以鮮明的色澤,喚起人們對春日郊野生機勃勃的種種美好聯想。真是一以當十之筆法。
詩的后兩句,是巧妙抒寫偶見春光之感受。“過卻春光”是“春光過卻”之倒置。這兩句的意思是說:如果不是因為送客而來到這城東,恐過這大好春光過去了,自己也全然不會知曉。這兩句,語極淺顯,而充滿真情,並且很有點哲理意味。其中,固然包含有時光易逝的感慨,而更多的卻是得見春光的喜悅。試想,一個久居城中之人,整日瑣事纏身,何以得見春色?一旦來到郊外,突然發現那艷麗的春光,怎能不欣喜萬分?怎能不產生一種差點錯過之感?何況,詩人得見這美麗而易逝的春光,乃是因為送客城東這樣一個偶然的機緣。那種不期而獲的驚喜和僥倖之情,怎能不盪溢心間?本因送客而傷感,不想得遇此機緣,很有點因禍得福的味道了。
此詩,雖無驚人之語,也談不到什麼重大的思想意義,但它卻寫得繪景如畫,抒情真切,於自然流暢的語言中,傳達出一種偶然得見郊野春光的真實感受,仍不失為一首精巧的詩作。
《東城》出自《松雪齋集》卷五,清德堂版《松雪齋集》一函四冊。成書時間不詳,應當是清前期,國圖列為古籍善本。暨南大學圖書館收藏的一套清德堂版《松雪齋集》還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趙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男,別名趙孟俯、趙文敏、趙松雪、趙集賢、趙吳興,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朝初期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被行台侍御史程鉅夫舉薦,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禮敬,歷任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等職。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晚年逐漸隱退,后借病乞歸。至治二年(1322年),趙孟頫逝世,年六十九。獲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謚號“文敏”,故稱“趙文敏”。著有《松雪齋文集》等。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通經濟之學,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的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至治二年(1322年)逝世,年六十九。獲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謚號“文敏”,故稱“趙文敏”。著有《松雪齋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