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喉羚

鵝喉羚

鵝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屬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區域生存的動物,體形似黃羊,因雄羚在發情期喉部肥大,狀如鵝喉,故得名“鵝喉羚”。20世紀50年代初,鵝喉羚曾廣泛分佈於賀蘭山東麓、西部半荒漠地區及東部鄂爾多斯台地。

該物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外形特徵


鵝喉羚屬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區域生存的動物,體形似黃羊,因雄羚在發情期喉部肥大,狀如鵝喉,故得名“鵝喉羚”。
鵝喉羚頸細而長,雄獸頸下有甲狀腺腫,形似鵝喉,故稱鵝喉羚。上體毛色沙黃或棕黃,吻鼻部由上唇到眼平線白色,有的個體略染棕黃色調,額部、眼間至角基及枕部均棕灰,其間雜以少許黑毛,耳外面沙黃,下唇及喉中線亦為白色,而與胸部、腹部及四肢內側之白色相連。

生活環境


鵝喉羚屬於典型的荒漠和半荒漠地區的種類,棲息在海拔300-6000米之間的乾燥荒涼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區。茫茫荒漠幾乎是貧瘠、荒涼和死亡的代名詞,但鵝喉羚仍然能依靠生長在荒漠上的紅柳、梭梭草、駱駝刺和極少量的水存活下來並繁衍著後代。

生活習性


鵝喉羚角
鵝喉羚角
鵝喉羚多白天活支常結成幾隻至幾十隻的小群活動動,善於奔跑馬觀花,以青草等植物為食。鵝喉羚共採食16科47種植物,不同季節間鵝喉羚食性有明顯變化,秋季採食7科24種植物,冬季採食6科17種植物,春季採食16科41種植物,夏季採食12科30種植物,藜科禾本科植物是鵝喉羚全年的主要食物來源,占鵝喉羚總採食量的38.8-85.1%,非禾本科草本植物也在鵝喉羚食物中佔有重要地位;春季和夏季鵝喉羚採食較多的駝絨藜,秋季和冬季梭梭被較多採食。由於乾旱脅迫,春季、夏季和秋季鵝喉羚吸食含水量較高的多蔥根,粗枝豬毛菜等非禾本科草植物。冬季鵝喉羚與綿羊之間生態位寬度相近,食物重疊指數高達76.6%,綿羊與和喉羚之間食物競爭明顯。在卡拉麥里山有蹄類自然保護區研究了鵝喉羚的卧息生境選擇,夏季測定了49個卧跡樣方,36個對照樣方;冬季測定了75個卧跡樣方,75個對照樣方、卡拉麥里山有蹄類自然保護區的鵝喉羚夏季主要選擇半灘、下坡位,海拔910m以上、與水源距離較遠、遠離道路、遠離居民點、高隱蔽級、中低植被密度和中高草本密度的區域作為卧息地,而冬季鵝喉羚主要選擇山坡、陽坡和半陰半陽坡、中上坡位和下坡位、900-1000m的高度範圍、離道路501-1000m以及大於2000m的距離、靠近居民點、中低隱蔽級、中等雪深1cm-3cm、中高植被密度和中高草本密度的區域作為卧息地。

分佈範圍


鵝喉羚主要分佈於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國新疆的準噶爾盆地、葉爾羌河流域至羅布泊的荒漠,是鵝喉羚的棲息地。分佈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及西北地區。

生長繁殖


冬季發情交配,懷孕期約半點年,胎產1-2仔,幼仔年性成熟,壽命約10年。雄羚發情期採食時間比例明顯下降,發情期卧息時間比例與發情後期相似,明顯低於發情前期;發情前期至發情後期採食卧息時間比顯著增加;發情期雄羚站立和移動時間比例明顯升高,採食行為時間占非發情行為主要部分,且採食行為與發情行為顯著相關。相比之下,雌羚不同發情階段採食行為時間分配比例相似。因此,除必需投入的發情行為外,發情期雄羚最大化其能量攝入。

亞種分化


序列中文名拉丁學名
1鵝喉羚蒙古亞種Gazella subgutturosaMongoliamhillieriana
2鵝喉羚南疆亞種Gazella subgutturosaSouthern subspecieshillieriana
3鵝喉羚柴達木亞種Gazella subgutturosaQaidam subspecieshillieriana
4鵝喉羚北疆亞種Gazella subgutturosaSeptentrionalis subspecies hillieriana

種群現狀


經過有關部門抽樣調查,新疆擁有15萬至20萬隻鵝喉羚。
從2003年到2012,9年的“圍欄效應”,已經導致新疆北部鵝喉羚種群數量下降50%以上。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China Key List—Ⅱ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瀕危(EN)。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際二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