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山茶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特產

徑山茶,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徑山茶葉外形細嫩有毫,色澤綠翠,香氣清馥,湯色嫩綠瑩亮,滋味嫩鮮。據《續餘杭縣誌》記載:產茶之地,有徑山四壁塢及里塢,出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徑山寺僧采穀雨茗,用小缶貯之以饋人,開山祖欽師曾植茶樹數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即今徑山茶是也。

產品特點


徑山茶
徑山茶
徑山茶為條索纖細的捲曲型毛峰,特級茶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經通風攤放、高溫殺青、理條整形、精細揉捻,最後經炭火烘乾製作而成。其外形細嫩顯毫,色澤綠翠;內質嫩香持久,滋味鮮爽;湯色嫩綠明亮,葉底細嫩成朵且嫩綠明亮。用玻璃杯沖泡一杯徑山茶,就會品嘗到它的真色、真香、真味及其真態。其翠綠的色澤、悠悠的清香、絲絲的甘甜,“色、香、味、形”讓人賞心悅目,得到感官和精神的多重滿足。

產地環境


徑山屬東天目山余脈,主峰窯頭山為1095.2米,其餘山體均在千米以下。由於受多次地質運動和強烈的地表徑流,又是東南沿海突然隆起之山,更顯雄偉挺拔,相對高度均在500米以上。這樣的地理條件,使來自東南的溫濕季風易進難出而形成激烈對流,形成多雲霧、多漫射光和長年濕潤多雨的環境,十分有利於徑山茶自然品質的形成。受浙北茶區緯度和徑山山脈等綜合因素影響,氣溫相對較低,茶樹在漫射光下生育,可產生較多的葉綠素B,形成多種氨基酸,使茶葉香氣四溢。徑山茶區常年降水量大於1400毫米,適應茶樹喜濕潤的特點。徑山茶區的土壤,分佈最廣的是紅壤中的黃紅壤亞類,疏鬆深厚,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豐富,pH值在5.6—5.7之間,為茶樹栽培的最佳土壤條件。徑山茶產區所處的地理緯度、山體特徵、氣候因子和土壤條件,成為徑山茶獨特品質特點的物質基礎。

歷史淵源


徑山因徑通天目而聞名,是天目山的東北峰,因建於唐、盛於宋的徑山萬壽禪寺而成為了佛都名山,自宋至元堪稱東南禪林之冠。在宋代時被譽為江南五山十剎之首,號稱“江南第一山”。唐天寶元年(742年),江蘇崑山行僧法欽(714年—792年)雲遊至徑山,即在此開山結庵,成為了徑山寺的開山鼻祖。唐大曆三年(768年)其徒崇惠赴帝都長安(今西安)與太清宮道士鬥法獲勝,被唐代宗李豫賜為“國一大師”之號。除了萬壽禪寺外,徑山還有化城寺、法華寺、吉祥寺、石泉寺、大理寺、釜托寺等寺廟,現大都還存有遺址。
徑山茶與山齊名,始栽於唐,盛於宋,元、明、清時的徑山茶仍享譽不衰,形成了源於自然、崇尚自然,講究真色、真香、真味的獨特品質和風味。據歷史記載,在距今一千二百六十多年的唐代,徑山便開始植栽茶樹、製作茶葉,可以說,徑山茶是浙江歷史最為悠久的茶之一。葉清臣、吳自牧、歐陽修、田汝成、谷應泰等名人對徑山茶的獨特品質都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徑山寺與徑山茶在唐代聞名以後,由禪僧撫養、禪寺成長,一生嗜茶,精於茶道,被奉為“茶聖”的陸羽(733年—804年)慕名而至。據《新唐書·隱逸傳》記載,陸羽一度隱居雙溪將軍山麓。並在徑山植茶、制茶、研茶。唐上元元年(760年),陸羽寫成了傳世名著——《茶經》,其使茶由飲而藝而道,融茶禪於一味。
日本僧人也多次到徑山參學,開展文化交流。據史料記載,“徑山茶宴”是南宋時期從徑山傳入日本的,日本至今流行的“茶道”就是源於宋代徑山寺內盛行的“茶宴”。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赴徑山拜師的日僧聖一國師圓爾辨圓回國,“徑山茶宴”也隨之傳入日本,他還將從徑山帶去的茶籽進行播種,又仿徑山茶製作方法生產了日本的“碾茶”。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入宋到徑山求法的日本高僧南浦昭明(1235—1380年)返鄉,把在徑山期間學到的種茶、制茶技術和茶宴禮儀在日本廣為傳播。徑山茶從起初來客招待、品茶論佛,發展到宋代的“徑山茶宴”,繼而茶宴東渡扶桑“作客”,流傳到了東瀛,演變發展為今天之“日本茶道”。徑山遂有“茶聖著經之地,日本茶道之源”之美譽。
徑山的禪文化與茶文化同興盛於唐。農禪並重一向為佛教之傳統,植樹、種菜、栽茶和制茶、飲茶,相沿成習。據清嘉慶《餘杭縣誌》記載,第一棵(批)徑山茶是由國一大師法欽親手栽種,專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法欽在住持徑山寺期間,常與其他僧人和來客品茶講經、談佛論禪,真可謂“茶入口中,佛在心中”。而相傳“茶聖”的陸羽用來烹茶品茗的一股山泉,也已成為了與徑山茶文化有著千絲萬縷關聯的一個古迹:天下第三泉——“陸羽泉”(已列入了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歷代不少名人像諸遂良沈括、鄧牧、章太炎等都曾在徑山之地留下過他們的蹤跡。李白、蘇軾陸遊徐渭范成大、張羽、王守仁、吳焯等文人墨客還為徑山留下了200多首詩詞佳賦。特別是《徑山藏》的刊刻,更是我國出版史上的一大盛舉。
徑山的山、水、茶、寺、禪、經、文相依相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形成了極為豐厚的人文歷史和禪茶文化積澱,使徑山茶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傳播和延續的一種載體和符號。
1998年,餘杭成立徑山茶行業協會時,就在原來制訂的產品標準基礎上,協會起草並經有關部門批准發布了省級地方標準《DB33/T257徑山茶》標準。該標準涵蓋了茶園及鮮葉生產標準、加工技術標準和質量安全標準。
徑山茶園
徑山茶園
此後,又經2005年和2010年兩次修訂,標準更趨完善規範。每年協會都要組織多次培訓,以確保茶葉品質始終過硬。

生產情況


2004年,餘杭徑山茶的總面積達3.05萬畝,生產優質徑山茶超過700噸,總收入突破1.5億元。
2013年,徑山茶種植面積僅5.27萬畝,全年產茶約10000噸,茶葉產值達6.4億元,茶葉畝產超過萬元。

產品榮譽


1979年,徑山茶被浙江省列為省級名茶。
1991年,徑山茶獲“中國文化名茶”稱號。
1999年和2002年,徑山茶先後獲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浙江省農業名牌產品”和“浙江省名牌產品”證書。
2003年和2005年,徑山茶先後被正式核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原產地證明商標和浙江省著名商標。
2004年和2009年,徑山茶先後兩屆蟬聯“浙江省十大名茶”稱號。
2010年,徑山茶基地獲“浙江省茶葉專業商標品牌基地”。
連續化加工設備
連續化加工設備
2014年05月1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徑山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20年7月,徑山茶地理標誌將在其後的四年內受到中歐地標協定的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徑山茶產地範圍為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徑山鎮、餘杭街道閑林街道中泰街道黃湖鎮鸕鳥鎮百丈鎮、瓶窯鎮、良渚街道共9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宜鳩坑、翠峰、龍井長葉、浙農113等品種。
二、立地條件
產地範圍內海拔200米至500米,坡度15°以下應隨坡開墾,坡度15°至25°建築內傾等高梯級園地;土壤為酸性紅壤或黃壤,pH值4.5至6.5,有機質≥2%,土層厚度80厘米;地下水位距地表≥100厘米。
徑山茶
徑山茶
三、栽培管理
1.栽植:時間2月下旬至3月中旬或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採用扦插方法。栽植密度每公頃6萬至7.5萬株。
2.施肥:生產茶園按100千克干茶施純氮18千克至20千克,其中2/3以腐熟有機肥作基肥,1/3以無機肥作追肥。
3.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採摘
4月上旬至4月下旬人工採摘。采1芽1葉和1芽2葉。
五、加工工藝
1.工藝流程:攤放→殺青→理條→揉捻→乾燥。
2.加工要點:
(1)攤青:攤放時間一般為6小時至12小時。
(2)理條:採用斜鍋,鍋溫80℃至90℃,手工操作,先拋后理,拋理結合。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緊結勻整綠潤,湯色綠亮,香氣嫩香,滋味鮮醇,葉底嫩勻綠亮。
2.理化指標:
項目指標
水分(質量分數)/% ≤6.5
總灰分(質量分數)/% ≤6.5
水浸出物(質量分數)/% ≥35
遊離氨基酸總量(質量分數)/% ≥1.5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徑山茶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徑山茶的檢測機構由浙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