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吳耀宗的結果 展開
- 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發起人
- 學者
- 吳氏太極拳名家
吳耀宗
吳氏太極拳名家
吳耀宗,號敬修,屬“公”字輩,與吳公儀、吳公藻昆仲同輩,公展之名為其族伯父吳鑒泉宗師為其所取,為長年活躍在上海的吳家太極拳第三代五大弟子之一,其它四人分別為趙壽村(1901---1964年,宗師吳鑒泉侄外甥)、吳英華、馬岳粱夫婦二人(宗師之女兒、女婿)、馬普安(19楊少侯入門弟子馬潤之的兒子,9歲磕頭正式拜吳鑒泉先生為師,手頭還保留了當時的同門錄),並得師兄吳公儀之方架及太極拳腿法之助益,對吳家太極拳功系列的太極刀、乾坤劍、二十四槍、各種推手法、應用法,無不精通而又能自成一格。學有所本,學有所成,其個人風格的形成是其功夫成熟的表現,而不是一般胡編亂造,欺世盜名的伎倆,此種純正功夫當今已不可多見,可惜當時不具備攝錄的經濟條件,人在藝在,人去藝亡,良可浩嘆!
1948行政院秘書長端木愷在滬期間曾從吳耀宗學拳。
1942年至1948年吳公儀在上海擔任鑒泉太極拳社社長;解放后,50年代初,吳公儀遠在香港,吳耀宗先生曾代理執掌上海鑒泉太極拳社直至1954年結束拳社社務。
1951代表吳式太極拳參加上海武術界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義演的活動
1957年6月代表吳式太極拳去北京參加《全國武術射箭觀摩評獎大會》的表演,得當時體委主任賀龍元帥的盛讚,指明請吳老師單獨演練,並與之親切談話。
徠1957年吳耀宗在上海市氣功療養所和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傳授太極拳,在上海氣功療養所,前蘇聯代表團曾用電影膠片拍攝了吳耀宗的整套拳架
1957年吳鑒泉學生徐致一(1892—1968)先生在其整理出版的《太極拳-吳鑒泉氏》一書中。即邀請趙壽村、吳耀宗二位同學演示吳式太極拳及推手圖照。
1963年在上海外國語學院教授吳式太極拳
1971 年應學生們的要求,吳耀宗先生拍攝了一套完整的《吳式太極拳方架》拳照,保存了當初門內原樣的技術特點和風格可與吳公儀在香港及海外流傳的拳架相比較,彌足珍貴。
70年代末直至80年代,在上海精武體育會教授太極拳
1980年上海鑒泉太極拳社復社時,被推為上海鑒泉太極拳社副社長直至去世。
1981年9月吳耀宗先生收及門弟子27人,又在上海閘北體育館傳授吳式太極拳
1981年12月29日,應上海市武術協會與上海精武體育會邀請,吳耀宗先生接待到訪的日本京都府太極拳協會代表團並與之進行交流,給對方留下了深刻映像。
1988年為挖掘、搶救武術遺產,上海武術院邀請吳耀宗拍攝了《吳式太極劍》資料
吳耀宗先生還曾長期受聘於上海閘北體育館、上海鳳凰自行車廠等處傳授太極拳。晚年主要在人民廣場花園教拳,並曾多次主持上海鑒泉太極拳社活動。
1990年一代吳式太極拳名家吳耀宗先生在上海謝世,先生共有子女5人。子:吳大桐 吳大海 吳大東 女:吳雁玲 吳雁虹
吳耀宗先生推手技藝特點,在滬上被公認為擅長“用腳”,腳有粘勁為常人難以企及,如被其管上就束手束腳,動彈不得,堪稱一絕,但先生謙稱不如公儀師兄用腳之精妙,說師兄“用腳”好象別人往他腳上送似的!吳耀宗先生推手技藝不凡,飲譽滬上,強調“以武會友”,口頭禪是:“化、拿、打,拿、打、化,打、化、拿”。推手時注意保護學生,不輕意發放,往往是“起來吧”對方應聲就被飄起腳跟,多用拿化,不隨便讓學生摔跌,愛護學生出於至誠,常告誡學生“武以德為先,不可手狂、口狂”,強調“以武會友”、“練功夫要吃苦,多練多得,要有耐心、要有恆心”,“推手是越推越難推,越推越怕推”皆為實實在在的經驗之談。對初學推手者主張:要開展,手要伸展、腿要坐下,不可隨意妄動,照規矩練,可少走彎路,更注重四角方位的盤練,“勁長意長,把自己的上中下三盤管住了就成了”,強調“太極拳沒有身法不成”而“鎮頭靠背”身法實未見諸經傳,吳耀宗一口純正的京片子,聽他講話真是一種享受,常說:“老師(吳鑒泉)怎幺教,我就怎幺教!我不會編、不會寫,東西在我的心裡頭,功夫是實實在在的,多練多得、少練少得、不練不得。。。。。不可得本妄施!”先生保存了34張吳鑒泉交給的早年在北京拍攝的原版珍貴拳照,1986年宗師的二公子吳公藻來上海時才讓人借出!
上世紀50年代前後,師兄吳公儀遠在香港,即由吳耀宗先生代理執掌上海鑒泉太極拳社社務。1956年代表吳式太極拳參加在北京的彙報表演時,深得當時體委主任賀龍及陳毅二元帥的盛讚,誇獎其拳藝另有一功,為常人所難及,指明讓先生單獨演練,並親切接見與之談話。十年動亂結束,1980年上海鑒泉太極拳社復社時,又被公推為上海鑒泉太極拳社副社長.。
吳耀宗先生曾長期受聘於上海精武體育會、上海市氣功療養院、上海閘北體育館等多處擔任教練。1958年吳鑒泉弟子徐致一(1892—1968)先生在其整理出版的《吳式太極拳》一書中。即請趙壽村、吳耀宗二位演示吳式太極推手的技術圖照,初版時為寫真照片,工架大方、勁意飽滿、風格純正值得後學再三琢磨。吳耀宗先生一生愛拳如命,藝業精深,與當時的滬上京劇名家如梅蘭芳、社會名人葉公超、武術界同人楮桂亭、傅鍾文、朱廉湘、顧留馨、周元龍、張玉、紀晉山等名家多有往來,稱吳老師為人實在,深得口碑。
吳耀宗先生性情耿直,爽朗大方又能平易近人,從不仗藝欺人、以藝斂財,謹守師訓,學有所本,“不可得本罔施”。晚年主要在上海人民廣場的三角花園處活動,四方都有來請益者,對太極拳功夫主張求真求實、多練多得,一生反對把太極拳功夫神秘化、表演化,能應材施教,使人漸入漸深,興趣盎然,從不保守,故聞風從學者日眾而多能有所得益、有所收穫,為吳家太極拳的發展推廣貢獻良多,得到了當時上海武術界領導顧留馨及眾多同仁的認可和尊重,得到眾弟子和學生的衷心愛戴和敬仰!
1.對吳家太極拳方架情有獨鍾
吳家太極拳方架是吳公儀在其父吳鑒泉過世后,1942年後才在吳門弟子內公開的一套功架,當時社會上稱之為“新架”,而門內則稱之為“方架拳”。強調手手打伸、腿腿踢伸、撐筋拔骨、勁長意長、枕頭靠背以領起周身之勢,其理效《易傳》“坤卦”之“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之精義,卦含“直、方、大”之義理,為位、為空間、為容量,內為勁、外為勢、為承載、靜則成方、動則維圓,外小內大、有邊有角、身法一線到底,鎮頭靠背實 為不見經傳之要點!對周身的開勁、拔勁、節節貫穿一段工夫實極有助益,久練勁意飽滿,對太極內勁功夫大有幫助。吳公儀年少時曾得楊少侯的器重和喜愛,要求吳鑒泉:“讓子鎮上我家去,我來單獨跟他說說。。。。。。”吳耀宗在1971 年應 弟子、學生之要求,拍攝了一套200多張的方架拳架照片,保存了門內初傳原樣的技術特點和風格可與吳公儀晚年的拳架相比較,彌足珍貴!
吳耀宗為人豪爽正直,反對拿太極技藝騙人,反對一切神奇之說,在上海的太極拳界都知吳耀宗老師善教肯教,常對弟子說:“對吳派太極拳有不懂的就問我。不懂就問,東西全在我心裡頭,功夫是多練多得、少練少得、不練不得! ”其它門派弟子也時有羨慕吳耀宗先生純正的太極功夫,請益者絡繹不絕。
2.吳家太極劍入梅派戲
抗日戰爭期間,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先生"蓄鬚明志",寄寓於上海的"梅花書屋",閉門謝客。耀宗先生喜歡聽京戲,也是票友,二胡拉得不錯,由葉恭 綽先生介紹認識了梅先生,約定每周一次在葉公館小敘,程滄波先生也常在,梅先生要向吳耀宗討教吳家太極拳和太極劍。第一次見面,梅先生恭恭敬敬地叫吳耀宗為"吳老師!"吳耀宗爽朗的說:“您是伶界泰斗,我不敢當”,梅先生連連擺手說:“哪裡、哪裡!拳師也是師!”。
一次,梅先生特別高興,對在坐的葉恭綽、程滄波、吳耀宗說:“你們都是票友。今兒我來段<霸王別姬>,請指點,”言畢,拿起身旁的劍來,單手一執,起步舞了起來,吳耀宗先生是個性格直爽的人,他馬上就對梅蘭芳說:“梅先生,您這個出劍不美,也不法度,劍是雙刃的,單手前胸一執,不傷了自己嗎?我看不如改成我們背後出劍法來得合理、瀟灑”,說著上前接劍演示了幾下。
梅蘭芳先生一怔,略一思索,哈哈笑著說:“好,吳老師講得有道理!”,隨後照吳耀宗的出劍法舞了起來. 並再請吳耀宗演示吳家太極乾坤劍,梅先生特別欣賞其中的犀牛望月、天女散花、左右卧魚等幾個動作,把它們融匯在“虞姬舞劍”的一段戲的動作造型中,精益求精,吳家太極劍入梅派戲,也說明吳家太極乾坤劍確有獨到之處!
3.太極拳“沾勁”顯技藝
上世紀80年代初,上海市武協和上海精武會曾接待一日本代表團並做了交流,日方意猶未盡,揚言21世紀要把世界太極拳的中心搬到東京去,不得已上海武協和上海精武會力邀吳耀宗先生出面接待日本京都武界代表團,先生手拄拐棍到場后,有一中年武士,即請翻譯要求向吳耀宗先生請教,甫一交手,日方武士即被其以太極拳沾勁,飄起腳跟,站立不穩,東倒西歪,大為驚奇!是時,吳耀宗先生已74 歲,力氣上肯定不如對方37歲的壯漢,日方也為一高段武士,練有多門武功,名叫小山曾成,但耀宗先生手並未與對方相接而對方已受其籠罩,試之再三,甚至在起背後也一樣被沾起,大為敬服,驚為神技並通過翻譯懇請與先生合影留念!(事見《上海體育史話》1982年第二期)。事後吳耀宗先生感嘆說:我老了,再不教太極拳就完了!。。。。。。
吳耀宗先生晚年應跟隨他數十年的學生的再三懇求,收及門弟子28人,愛徒如子,師徒相得,頗慰老境,先生清貧一生已於1990年在上海過世,時上海武術界領導,武術名家等同門同仁都到場弔唁!盛讚吳耀宗老師太極拳工夫好,人品更高,生前對名利淡泊、不爭不搶、教拳育人、實實在在!有斯德方有斯藝,弟子們在先生過世十幾年後,談起他時還充滿了感情,在探索太極技藝是還常在夢裡,讓人不勝唏噓!
吳耀宗先生終生以教拳為業,時間長達60年之久,經驗豐富,教有所成,誠為一不可多得的職業太極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