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省三

中國的革命志士

盧省三(1913~1997),即盧效曾(字省三),號愛石。1913年生於山東省莒縣小店鎮盧家孟晏村。先生博聞強記。通醫道、習金石書畫,尤擅文藝。吹、拉、彈、唱皆精也。抗戰時期,帶頭組建抗日小學、識字班,教授文化,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組織文藝宣傳,宣揚抗日救國。盧省三先生為人敦淳儉樸,忠厚平和,淡薄名利,助人為樂。一生勤奮,筆耕不掇,性豁達樂觀,喜交友,少悲愁。譽満鄉里,桃李滿天下。省三先生,謙謙君子是也!為人如斯者,當仰之。1997年7月14日中午11:30分,先生在睡夢中溘然而逝,享年84歲。

少年成名


幼讀於本村小學,后與大哥盧兼三、二哥盧希昌同就讀於縣城公立中學。因資慧好學,每考試,三人必同列前五名。人稱“盧氏三兄弟”,名噪縣城。

積極抗戰


1943年麥收季節,先生帶領學生持土槍、土炮等武器,配合本村民兵和區中隊,粉碎了日偽軍對村子的掃蕩行動。同年,在攻克夏庄日偽據點戰鬥中,八路軍鐵四連王連長壯烈犧牲,先生聞訊,泣血作歌“英雄王連長”,廣為傳唱,激勵了軍民的抗日熱情。此事迹后收編於《莒縣縣誌》中。1946年為鼓舞軍民鬥志,省三先生又帶頭組建宣傳隊,不懼艱險,奔走於前線,以“活報劇”形式,自編自演,內容活潑生動,跟時適勢,在廣大指戰員中大受歡迎。曆數月,巡演數十場。演職人員受到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張仁初司令員的宴請,並獎勵五支步槍和一把日本指揮刀;地方政府獎給一面“喚醒民眾”的大匾。劇團載譽而歸。

投身教育


解放后,省三先生投身教育事業,雖條件艱苦卓絕,但先生工作熱情,教學方法新奇實用,且愛生如子,故成績斐然,年年被評為“模範教師”。歷任教師、校長、中心完小校長、縣教育工會副主席。並任兩屆縣人民代表。

考古專家


1957年秋,先生調縣文化館主持文物工作,不辭勞苦。為收集民間流散文物,調查古代文化遺跡,足跡踏遍全縣。其收集文物數量,在當時全地區十三縣中名列第二。積極宣傳國家保護文物政策,與基層村干與群眾建立了密切的聯繫。其中陵陽鄉文書趙明錄先生在省三先生影響下,成為對文物保護的熱心積極支持者。他處處留心古代文物,與省三先生保持著密切的聯繫。1957年,一場洪水暴發后,趙明錄先生在河邊撿拾到一些石器和陶器,其中有一隻上刻面畫有圖案的“尖底大陶缸”,於是便裝上獨輪車,興沖衝到縣文化館交給省三先生。先生以其博學及豐富的專業素養,敏感的認識到這個發現的重要性,便馬上著手與省考古專家取得了聯繫。經省考古專家研究鑒定,這是一個極其重大的發現。那口“尖底大陶缸”,就是後來震驚考古界、俗稱“日月山”象形文字大口尊。1962年,山東省考古專家實地考察后,確認這是一處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時代的遺址,並於第二年會同莒縣的文化館對遺址進行了第一次試掘,出土了砭石等150多件原始遺物。中國考古界著名的“陵陽河遺址”就此誕生。
在一次考察中,省三先生在一家村民修建房屋的石材中發現了一塊完整的史前鱷魚化石,形態奇特,異乎尋常。先生鄭重將其寄往中國古脊椎動物研究所進行鑒定,經中國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專家研究,認定其為古代鱷魚的新發現種類,將其命名為“莒縣新鱷”。後來又有大型一漢畫像石墓等重大考古發現。以上系列重大發現曾為人民日報專篇報導。
省三先生是莒縣博物館的創始人,是縣考古界的元老、專家。同時,他亦是浮來山旅遊文化的創始者。
1962年,先生又接受了一個新增工作--負責對浮來山定林寺進行整修。先生在經過認真考察研究后,在對古寺進行全面修葺的基礎上,為那棵號稱“活化石”的三千多歲高齡的古銀杏樹加上圍欄;對粗大易折的危枝加石柱支撐。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沉澱和高雅的審美意識,獨具匠心,參考古代建築資料,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劉勰題字“象山樹”的刻石上面,親自設計、修建了“文心亭”、通往“文心亭”的“柳橋”及橋下的石龍頭吐水的清池,併發函請當時的國家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先生為“校經樓”、“文心亭”題字,在定林寺的西側又建起了“牡丹園”。現在,除“牡丹園”已經改建外,這些都已經成為浮來山著名的旅遊景觀
此後,先生又將徵集到的文物運上浮來山,在古寺的“大雄寶殿”內布置了文物展室,又在寺內遍植花草。破敗頹塌的古寺經此一番整修裝點,煥發出新的青春,古寺、古樹大放異彩,四方遊客紛至沓來,海內馳名。當時的國家軍委總參謀長兼國家公安部部長羅瑞卿大將曾慕名到浮來山參觀遊覽,成為佳話。此時先生集文物搜集、管理、講解、導遊、園丁等數項工作於一身,可謂“不塂重負”,但先生仍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幹得興緻勃勃,並樂此不疲。

文革風雲


“文化大革命”爆發后,在“破四舊”的瘋狂大潮中,先生拼著性命,保全了大批文物,被污為“復古魔王”,打成“黑五類”,受到不公正的對待。1975年,省三先生終於平反,恢復工作,連任兩屆縣政協委員。離休后,為工作操勞大半生的省三先生不甘享清閑,又去臨沂地區文化局做文物工作,歷任山東省歷史學會會員,臨沂地區考古協會會員,臨沂地區諸葛亮研究會會員,花卉協會會員,參加了“老龍腰”、“莒子墓”、“銀雀山漢墓”等重要考古發掘。在震驚世界的“臨沂銀雀山漢竹簡墓”的發掘過程中,省三先生以其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受命管理、保存剛剛出土、在正常環境中最難保存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竹簡,做出了很大貢獻,受到前來參觀的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的接見和稱讚。
1982年秋,省三先生在劉興武先生(臨沂地委書記,時任莒縣縣委書記)誠懇邀請下,重回浮來山,作浮來山開發旅遊工作的歷史顧問,並任縣文聯名譽主席,為浮來山的開發和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美術大師吳作人先生感省三先生的道德人品,為先生命筆題詞“壯心不已”。

逝世


省三先生晚年因腦血栓卧病在床,仍豁達樂觀,做詩譜曲以自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