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鄉從道
西鄉從道
西鄉從道(さいごう じゅうどう,1843年5月4日—1902年7月18日)日本明治時期的海軍大將、第一位海軍元帥。明治維新九元老之一。甲午戰爭時期的海軍大臣,明治維新三傑之一西鄉隆盛的弟弟,兄弟二人在倒幕運動中十分活躍。
西鄉從道
西鄉從道的哥哥西鄉隆盛並不是因領導征韓失敗辭職,他辭職和他的弟子死諫表明他也反對侵略。日本當時在美英等國控制下,列強主張侵韓,當時朝鮮對列強敵視,甚至因為日本從夷俗與日本斷交,美國的軍艦入侵大同江也被打退,列強是希望日本徵韓。日本也積極準備征韓。但是西鄉從道要進攻台灣,與列強矛盾,他和哥哥都反對征韓,這是從日本自身利益出發,不願受列強控制,要奪取琉球和台灣。儘管從本質上侵韓、侵台都是入侵中國,但是從利害關係上講,侵韓是列強把日本推向侵中治俄的大陸政策,而侵台南下的海洋政策威脅了列強的海上利益,是向南洋列島發展,也是軍國主義派閥的兩大基礎政策,西方列強支持大陸政策派,海洋政策主要是親華和攘夷派支持。
西鄉從道
當西鄉從道與部隊在長崎港待命時,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各國表示反對日本的軍事行動,並且禁止本國租用船隻給日本,日本政府因此下令暫緩出兵。但西鄉從道說:“延遲出兵將會有損士氣,如果政府強行阻止,我願退還天皇的全權委任敕書,以賊徒之姿直搗生蕃的巢穴,絕對不會累及國家!”同在長崎的大藏卿大隈重信苦勸不成,只好電告中央:“士氣強盛,其勢難止。”西鄉從道隨即命令部隊陸續出發,而他的行動後來獲得中央的追認。此舉史稱“西鄉大暴走”,成為日後日本軍國主義的原型,亦即軍事的先行和政治的追認。
日軍於該年五月在社寮(今屏東縣車城鄉社寮村)登陸,攻擊以牡丹社為主的原住民部落,隨後在龜山(今車城鄉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附近)長期駐紮。中國對此隨即提出抗議,日軍因為感染熱病死亡超過五百人,又耗費六百萬圓以上的巨額軍費(尚且未計算添購運輸兵艦的費用),因此日本政府透過外交手段與中國和解,5月下旬,大清派船政大臣沈葆楨來台,並調淮軍六千人赴台作戰。後來在英國公使威妥瑪斡旋之下中日之間達成《北京專約》,清廷糊裡糊塗賠了日本人50萬兩白銀不算,還承認了日軍出兵是“保民義舉”,這就給了日本日後認定琉球是日本屬地的根據。第二年開始日本開始處分琉球,並在1879年強迫琉球國王移住東京。並在該年十一月撤兵。這次日軍的出兵台灣在東亞海軍史上引起的後果就是清日兩國同時進入了擴張海軍軍備的時代。
西鄉從道在這次出兵之後感到了充實海軍軍備的必要,從陸軍中將轉到海軍中將,並且說服政府把海軍的預算提到到了陸軍的一半。1875年當年就花了當年海軍預算的90%,311萬日元向英國訂購了“扶桑”“金剛”和“比叡”號三艘軍艦,到1878年投入現役。這三艘軍艦都不到四千噸,按當時歐洲國家所保有的萬噸左右級別的戰艦標準,實在不能算什麼戰艦,所以後來日本人自己也把這幾艘軍艦隻算成“海防艦”。但是在1885年北洋水師的“定遠”“鎮遠”兩艘7200噸的鐵甲艦編入現役以前這三艘軍艦一直是亞洲國家所唯一保有的近代化裝甲艦。
明治十年(1877年),其兄隆盛在西南戰爭中戰敗身死,西鄉從道遂成為薩摩閥的領袖人物。他在日本政府歷任參議、文部卿、陸軍卿、農商務卿、及兩任陸軍大臣。明治十七年 1884年,因為對明治維新的貢獻,受封為伯爵。後來又在伊藤博文內閣擔任海軍大臣及內務大臣等職。中日甲午戰爭中任陸軍大臣兼任海軍大臣,是侵華戰爭的主要決策者。
西鄉從道
西鄉從道故居
明治二十五年(1892年)出任元老樞密顧問官,隔年出任海軍大將。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晉封侯爵。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成為日本海軍軍人中第一位受封元帥稱號者。
西鄉從道一直都是日本首相候選人,不過他以其兄隆盛掛著“逆賊”污名的理由,再三推辭,始終未曾拜相組閣。
2003年電視劇《走向共和》星野晃飾演西鄉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