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

生理學名詞

能被機體、組織、細胞所感受的生存環境的情況,稱之為刺激。原塊對生命和原命所產生的一切都是一種刺激。

基本概述


簡介

刺激是生命之源。原塊對生命和原命所產生的一切都是一種刺激。從原塊的屬性到被生物感知的過程叫“刺激”。這種刺激直接導致了生命的產生,也導致生物的生長發育。遺傳只不過是對刺激的一種記錄和釋放。長期寒冷,造就白皮白毛等,長期炎熱造就黑皮黑毛等,動物通過基因記下這種氣候刺激來的特徵,這一切全是為了使動物更好地適應環境。原塊的特性造就出生命或被生物體所接受和利用的過程就叫刺激。比喻種子發芽的自然特徵就是一種刺激,吃飯後人體對飢餓感的消失也是一種刺激,食物中的賴氨酸在人體內被吸收后製造細胞或組織器官的過程就是一種刺激。
刺激是生存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

原塊

概念
原塊是生命的基礎。沒有原塊,第一,生命將無法產生;第二,生命將無法繁衍。
自然界的所有事物都稱為“原塊”,這是為了心理分析方便才劃分的稱呼。無論是感覺得到的、還是感覺不到的,是現實的、還是虛渺的,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統統稱為原塊,就是上面所說的物事。如宇宙的無限大,原子的無限可分,樹和鳥,思維和人類社會等等全是原塊。
原塊通過“刺激”來激活生物,原塊的所有特徵,都可以形成對生物體的刺激。
分類
按自然屬性原塊可分為可感物、微量物、結構物和推想物。可感物是自然界一切能被人直接認識的東西,如水、光、風等。微量物是人類看不到但是藉助人們發明的各種儀器能夠認識的物質,如H2O等。結構物是指物質的特性,比喻H(氫)中積聚的能量。推想物是各種人類現在還不能理解但有可能存在的東西,如氫中的電子的分割物。
以機體作參照物,可分為內原塊和外原塊,體內來的原塊的刺激所引發而產生的人命或生命過程的變化叫做內原塊,相反叫外原塊。比如肚子痛是內原塊。

應激性

生物體中的所有細胞都具有對刺激作出反應的性質,即應激性,但不同細胞的敏感程度和反應程度卻有明顯差異。神經與肌肉細胞對刺激敏感,反應顯著,很小能量變化的刺激,就能導致它們從靜息狀態迅速轉入興奮狀態,產生衝動,即動作電位。因此,又把神經與肌肉細胞具有的這種應激特性叫做興奮性。
引起神經或肌肉興奮的刺激種類很多,如各種化學刺激、機械刺激、改變滲透壓的物理化學刺激等。
瞬時的單一電刺激只要達到一定強度,就會引起神經纖維或細胞產生一個動作電位。能引起反應最弱的刺激叫閾刺激,其強度值稱為閾強度。在達到閾值后再增強電刺激的強度,並不能引起更大的反應。生理學上把這種情況稱為閾下刺激無反應,閾刺激和閾上刺激在單個神經纖維或肌肉細胞都出現同一幅度和時程的反應叫做全或無定律。在一個有效刺激后的很短時間內,神經纖維對下一個刺激不發生反應,這段時間叫做不應期。刺激可興奮組織或細胞,需要有一定量的電荷通過才能引起其興奮。這個量的大小與組織或細胞功能狀態有關。一般情況下可將閾強度的大小作為反映組織興奮性的指標:引起組織興奮的閾強度低,說明它的興奮性高,反之則其興奮性低。

刺激的概念


刺激源自生理學的概念,表示激發活動的因素或者行動的動因。拉丁文原意是指用以驅趕野獸的尖形棍棒,也泛指尖形的客體。
刺激的概念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最主要的用語。行為論強調可觀察的行為,把心理現象歸結為“刺激-反應”公式,把心理學的任務歸結為由刺激探討反應或由反應探討刺激,目的是確定二者以達到對行為的預測和控制。行為論者所使用的刺激概念完全是承襲生理學的,即指作用於有機體的組織和器官時改變其原有狀態的那些在有機體內外所發生的不同變化。行為論者也承認"情境",但把情境僅視為刺激因素的複合體。
非行為主義的心理學中也廣泛保留“刺激”這個術語,但其意義有所不同,即離生理學的意義較遠。例如:符茲堡學派比擬地將任務(或“目標意識”)視為刺激;文化-社會學派則區分作為客體的刺激和作為手段的刺激,區別外在的刺激和內在的動機。
人的心理可區分為知、情、意3個方面,或認識活動和意向活動兩個方面。情、意或意向活動客觀地物質化時才見之於行動,或表現為可觀察的動作。心理活動不是被動地、機械地決定於有機體內外的刺激,它還依存於主觀的心理狀態,客觀刺激能否發生和如何發生作用依它所作用的個體的內在情況為轉移。心理所反映或反應的不僅是當時的刺激,也包括表現為個體已有經驗的形式的已往一切影響。所以,對心理起作用的因素不能視為簡單的刺激或其複合體的所謂情境。
其實“刺激”這個概念對心理學不甚適用,有人認為應採用另外的概念來替代它,例如“事物”。

刺激的感覺


感覺會對刺激的光譜和強度(聽閾)的反映。人類對於下列刺激會有如下感覺:
觸覺 (皮膚) - 壓/痛覺,溫度;
味覺 (舌頭) - 咸,酸,甜,苦;
嗅覺 (鼻) - 氣味分子 (部分與味覺重合);
視覺 (眼) - 光和顏色;
聽覺 (耳) - 聲波;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刺激,如磁場和超聲,但不能為人類所感覺得到。

刺激的分類


刺激有兩種主要的:硬刺激和軟刺激。硬刺激是生物體通過自己的感官直接可以感知的刺激。軟刺激是生物體不能感知,但在現實中確實存在的一種刺激,如X射線。

刺激的產生


首先來看看人類活動中,人的思維是怎麼由刺激產生的:一個人對一個事物進行思考,首先是因為他感覺到了這個事物的某方面特徵,既一個原塊刺激人體感官產生感塊,感塊刺激生物鐘產生憶塊,同時,與這一事物有關的規則也調動起來,在這些規則下,大腦依次組合,產生了思維。上班時,領導交給你一個任務(刺激),限你必須今天完成(總規則),於是你就採取很多步驟和措施(規則一、二、三等),終於完成了該項工作(有很多行為和語言的參與)。
再來看看生命過程,沒有陣痛的飢餓感(刺激),機體就不知道餓,是大腦中葡萄糖含量感受器感受到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變化,才會使你產生食慾。生物鐘的解碼也是一樣的,首先它來自人體的性成熟,然後你去愛上一個人,然後做愛,然後才會出現關鍵的一刻:精細胞和卵細胞結合,生物鐘的解碼才真正開始,沒有以前的接觸,就沒有現在的受精卵細胞,這一過程雖然很長,但是它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整體,它們是相關聯的,一旦生物鐘開始解碼,一切都不是人為的了,一個新的個體就會在這個世界上不可逆轉地誕生。

刺激的來源


動物的一切都來自於刺激,雖然可以盡量控制刺激,但是機體不可少了刺激。科學家們實驗過,將一個人封閉在一個完全隔音的房子里,超過七天,這個人就會承受不了,這種承受不了,是因為耳朵內部的原因,是聲音感受器官得不到刺激,所以帶來病變,事實上,後天的聾子,雖然他今生今世都沒了聽覺,但他不會因此產生任何反應。造成上述兩者差異的原因是心理上的。

刺激的作用


溫度,對動植物來說,在生命過程中都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刺激源。反過來說,生物體內一定有一種溫度適應一種蛋白存在的說法。低溫時,一切生命活性物質都會降低其功能,適當高溫時,一切生命的運動形式都會加強,一切生命都處於一定溫度域才能生存,否則就會使生命抑制或死亡。溫度對種子等等發芽的控制,首先是激活了種子膜外的某個部位的某種“感溫物質”,它再產生一種信使,從而激活了位於染色體上面的端點(兩條染色體相交的點),於是開始發芽生長,在一般情況下,比喻鳥類等的遷徏,是體內感應了外界環境的變遷,這種感應變為刺激物,引起端點對DNA某些片段的分解,分解導致“遷徙素”的產生,遷徙素刺激大腦的思維中樞(在動物叫行為中樞),產生前夕行為。當到達某一特定時間或地域,又由於外界環境的刺激,於是關閉這一膜蛋白的功能,所以遷徙行為得以終止。在這裡外界環境可以是溫度、食物,也可能是其他,種群不同,刺激源就不同。比如北美旅鼠,就是食物原因導致每年一個周期的跳海自殺,比如蛇,就是溫度導致冬眠。比如人類的強姦,就是性刺激累計過多,導致一種愚蠢的排泄。總之,刺激才是導致動物行為產生的原因。在中國民間一直流傳著“豬冷肚皮、狗冷嘴”的說法,意思是豬最冷的地方是肚皮,狗是嘴。就人類來說,最怕冷的是腳,只要你將腳保持暖和,你的一身就不會感覺到冷了,反之,你就是穿再多的衣服,如果腳沒暖和,全身照樣會冷。
遵循一個基本原理:個體逐步地增大。尤其是大腦的增大,通過化石已經知道,很多古生物如巨豬,就是因為大腦不是足夠大,才逐步地消失的。如果按照現在人類增長的速度計算,1990年中國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65米,2000年他們的身高為1.68米,以這種速度發展下去,不要很久,中國人就會自動在地球上消失!如果這種統計不會是誤差,如果個體真的快速增大。不過值得慶幸的是,2000多年之前的馬王堆女屍與現代人並沒有很大的差別,大連出土的也是2000多年的古女屍,身高1.64米,這個身高就是現代90%的中國女人都自愧不如,中國1990年人口普查女性的平均身高只有1.55米。

依賴性


每種動物,一般都依賴一種或幾種主要的原塊才能生存下去,比如熊貓依賴竹;貓依賴魚和鼠;狗依賴肉;大海里的藻類,依靠水、礦物質和陽光;人依賴五穀;公依賴母繁衍後代等等,這裡的依賴並不是對食物鏈的依賴。
恐龍,也不會違背這一規律,它可能是一種只要一種食物原塊就可以生存下去的動物,這種原塊是一種植物,根據現在的動物的肚圍與食量的比例來計算,肚圍30cm的雞平均一天0.15kg的食量,肚圍100cm的豬食量每天2.5kg,肚圍300cm的牛食量每天15kg,恐龍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之一,其大腦非常小,肚子特別大,也就是智商不高,適應環境的能力特差,但致命的弱點是食量太大,其食量每天應當在30kg以上,這種食量,只有生長速度特快的某種植物才能提供,根據恐龍的頸長可以得知:它應當象現在的長頸鹿一樣,主食某種喬木葉,因為某種原因,這種植物在很短的時間裡在地球上消失了,是這一原因才導致智商不高的恐龍適應不了,最終被餓死。食肉恐龍也是食物鏈斷裂才被滅絕的,比如霸王龍。後來的動物,在長達7000萬年的時間裡,可能是吸取了恐龍滅絕的教訓,雖然個體方面還在增長,但是,它們同時也將大腦增長了,大腦沒有增長的那些動物,它們的個體也沒有飛快地增長,並且,它們一般都可以依賴幾種原塊生存,不至於因為所依賴的原塊的消失而使得自己的種族滅絕。至於是什麼原因造成今天這些生物能夠吸取恐龍滅絕的教訓,恐怕永遠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