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瀋陽研究院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瀋陽研究院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瀋陽研究院前身是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撫順分院。2008年12月撫順分院正式更名為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瀋陽研究院(以下簡稱瀋陽院)。瀋陽研究院是國資委所屬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旗下、由原國家事業型科研機構轉制的科技型企業,企業集科學研究、安全裝備及產品生產、安全產品的檢測檢驗、高等教育為一體,全方位面向煤炭行業及相關領域服務。

基本信息


歷史

追根溯源,瀋陽院的雛形是早在1914年“撫順炭礦株式會社”在建煤氣發電所時內設的一個化學分析室,該分析室於1929年獨立為工業局研究所,后改為撫順炭礦研究所。1946年國民黨政府接管撫順后,改名為撫順礦務局研究所。1948年,隨著撫順的解放,人民政府接收了撫順礦務局研究所。1953年,撫順礦務局研究所分成“撫順煤礦安全研究所”和“石油管理總局撫順研究所”兩個單位,同年6月,撫順煤礦安全研究所劃歸中央煤炭管理總局領導,作為新中國最早的煤礦安全專業研究機構,專門從事煤礦安全研究工作。1956年,在原撫順煤礦安全研究所的基礎上,建立煤炭工業部撫順煤炭科學研究院。1962年後,先後更名為煤炭科學研究院撫順研究所、遼寧省煤炭研究所。至1988年,更名為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撫順分院。
隨著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瀋陽院與煤炭科學研究總院一起,於1999年整體轉製為國資委屬下的大型科技型企業,並以獨立法人身份在撫順經濟開發區完成了企業法人的註冊,至2008年,在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的統一規劃下,更名為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瀋陽研究院,並在撫順經濟開發區進行了重新註冊登記。

現狀

瀋陽院歷經九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礦山安全技術研究”、“礦用安全裝備及產品的研發與生產”、“安全產品檢測檢驗”與“高等教育”四大功能板塊,在位於遼寧撫順的總部功能不斷完善和擴大的同時,經國家同意收並“瀋陽煤炭科學研究所”並在瀋陽組建“科學研究中心”,在大連組建“大連礦山安全科學技術研究院”,形成了業務優勢和地理優勢突顯,科研、產業、檢測檢驗及高等教育協調並進、相互促進的一院三地的發展格局。
瀋陽院現有職工10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500餘名,研究員18名,高級工程師150名,碩士研究生93名,博士研究生20名,碩士生導師50餘名,博士生導師5名;同時還擁有一批結構合理、工種齊全、水平較高的知識技能型人才。瀋陽院是列入國家計劃內的碩士研究生、安全工程博士研究生培養單位,設有國家相關部門批准的煤礦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煤礦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煤炭學會安全專業委員會、中國煤炭工業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瓦斯防治專業委員會、火災防治專業委員會、礦井降溫專業委員會和露天煤礦安全專業委員會均掛靠在瀋陽院,並主辦發行有《煤礦安全》和《露天採礦技術》兩種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發展

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風雨歷程,尤其是建國后的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瀋陽院始終立足於煤礦安全領域,經過幾代人的嘔心瀝血,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煤礦瓦斯防治技術和礦井通風防滅火技術領域躋身國際先進行列,眾多科研成果獲得各級各類獎項,其中獲國家級獎18項,省部級獎166項,國家專利15項,同時制修訂全國及行業標準300餘項。多次參加我國《煤礦安全規程》、《煤礦安全規程執行說明手冊》等技術法規和專著專集的制修訂和編寫工作。許多研究成果屬國內首次提出或首創,在我國相關技術領域起先導作用,如:掃描電子顯微鏡和壓汞法對煤體結構的研究,地質勘探期間煤層瓦斯含量測定方法,瓦斯湧出量分源預測法,我國工業規模化煤礦瓦斯抽放試驗及煤層注水、水力壓裂、預裂爆破、交叉布孔等開創性研究,保護層開採實踐與“四位一體”的綜合防突措施,我國煤礦礦井風量計算方法和標準,礦井均壓通風防滅火技術,我國煤層自然發火預測預報體系及其技術內涵的建立,我國首台燃油惰氣發生裝置、煤礦火災束管監測系統、礦用膜分離制氮機等裝備的誕生,國內第一家防爆電氣設備檢驗機構的建立,我國第一部電氣防爆標準的起草等。此外,瀋陽院擁有的露天採礦安全、礦井降溫、礦山救護與應急救援等均是在我國建立最早、也是我國如今較專業的研究機構。瀋陽院已與世界各主要產煤國家建立了良好的技術交流和合作關係,取得多項合作研究和開發成果,每月彙編來自世界各地的煤礦安全信息,對我國及時跟蹤世界煤礦安全動態促進我國礦山安全技術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瀋陽院在為煤炭行業奉獻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實用技術的同時,也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煤礦安全工程技術專家和學科帶頭人等國內和行業知名人士,其中以瓦斯專家費廣泰和防滅火專家、工程院院士戚穎敏為代表,同時還有國家和省市百千萬人才庫專家,國家級青年科技獎獲得者,各類省部級專家和科技精英,還有國家和省部級勞動模範,省市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等。為適應煤炭行業的發展和研究院自身業務範圍不斷擴大的需要,瀋陽院吸引了一批又一批致力於煤礦安全技術研究工作的高校學子和科技工作者加盟研究院的科技隊伍,組建了一支穩固的以老帶新、薪火相傳的科研團隊,自主培養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15人,碩士研究生90餘人,為研究院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人才基礎。良好的人文氛圍,造就了人才素質和業務水平的提升,到目前為止,共有78人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瀋陽院將恪守“立足服務、保障安全、依靠創新、共同發展”的企業宗旨,努力健全礦山安全科技創新研究體系,進一步做大做強礦用安全科技產業,加大煤礦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力度,全面提高國家級檢測中心的檢測能力和服務質量,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和所屬高校辦學水平,強化科技型企業內部的高水平服務意識和高效率管理意識,以人為本,強調雙贏,努力把瀋陽院建設成現代化礦山安全研究院。

國家機構


實驗室名稱

煤礦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瀋陽研究院)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al Safety(Shenyang Branch of China Coal Research Institute)

學科領域

礦山工程技術

依託單位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瀋陽研究院

主管部門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單位負責人

王建國

建設地點

遼寧省撫順市經濟開發區高新科技園

發展歷史

瀋陽研究院安全基礎研究實驗室始建於60年代,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以瓦斯、火災防治、礦山救護與應急救援及邊坡穩定性研究為主的實驗室,作為國內最權威的煤礦安全科研機構的技術核心和技術支撐,在國內外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瀋陽研究院依託實驗室的支撐共取得科研成果630餘項,獲國家級獎18項、省部級獎166項、國家專利15項,制訂、修訂全國標準、行業標準300餘項。
為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大會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精神,營造激勵自主創新的環境,促進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科技部於2006年底全面啟動了在轉制院所和企業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工作。2007年2月,科技部批准了“煤礦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瀋陽研究院)”建設申請。

機構設置

重點實驗室實行依託單位領導下的主任負責制,並實行實驗室主任、研究方向學術帶頭人和課題組組長三級管理模式。

隊伍建設

實驗室固定人員定編91人,其中研究人員42人,技術人員45人,管理人員6人(管理人員兼職研究人員的2人);每個研究方向配置固定人員情況:瓦斯災害防治41人,煤礦火災防治16人,礦山應急救援12人,露天煤礦地質災害防治18人。在91個定編人員中按職稱分類,具有高級職稱的37人,佔40.7%;中級職稱的20人,佔21.9%;初級職稱的34人,佔37.4%。按學歷分類,博士或博士生導師9人,佔10.0%;碩士29人,佔31.9%;學士及以下53人,佔58.2%。絕大多數為中青年技術骨幹,能夠確保各專業的科研、試驗及試驗裝備維護等工作。
實驗室流動人員將根據研究方向及需要,設立開放基金引入流動研究人員開展課題研究,並加強國際國內合作,通過合作研究形式加強人員流動,開展研究工作。每年在實驗室的流動人員不少於15人。

建設目標

以“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為宗旨,以災害發生機理理論研究,災害發生、發展規律,預測預報及防治技術和設備實驗研究一體化綜合研究為導向,尊重人才及其創造性,提倡開拓、創新、求實與奉獻的精神,支持不同學科間的交叉,容納不同的學術觀點,大力培養青年科技人才。
逐步形成兩個體系,實現四個功能。
兩個體系:完整的煤礦安全基礎研究體系,新產品開發及檢測檢驗體系。
四個功能:①對全社會開放,共享實驗資源,為國家科技攻關、基礎理論研究及其它重點項目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和實驗手段;②面向全國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的輻射功能;③為國內及國際煤礦重大災害防治技術提供交流的平台功能;④在瓦斯防治、防滅火、地質災害防治及應急救援研究方面,培養出一批技術經驗豐富、學術水平較高的國內外知名專家和技術人員隊伍。

國家檢測中心

國家煤礦防爆安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是通過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計量認證和審查認可並正式授權的國家級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國家安全生產撫順礦用設備檢測檢驗中心(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授權)、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撫順分院防爆安全產品實驗室(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認可)、國家礦用計量器具型式評價實驗室(撫順)(國家國家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授權)、煤炭工業撫順煤礦專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均設在本中心,也是本行業唯一授權的IECEx認證體系的Ex檢驗實驗室(ExTL)和CTA信息驗證機構。煤炭工業煤礦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防爆分會、提升運輸分會、救護裝備及儀錶分會、爆破技術及火工器材分會等秘書處也設在本中心。

設置

中心設置四個職能部門、六個檢驗室和一個標準物質室。

順華能源學院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順華能源學院是經國家教育部批准設立,由新中國第一所石油工業學校——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和新中國第一所煤礦安全科研院所——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瀋陽研究院按新機制、新模式重組創辦的獨立學院。
學院自2001年設立以來,辦學條件不斷改善,辦學規模逐步擴大,辦學水平日益提高,辦學實力顯著增強。學院緊緊依託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在石油化工學科方面的優勢和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瀋陽研究院在煤礦安全科研方面的優勢以及撫順石油化工、煤炭生產產業基地的環境優勢,以工科為主,工、經、管、文等學科協調發展。學院設能源化工系、能源裝備系、控制工程系、工商管理系、能源工程與安全系,共有28個專業,開展普通全日制本科教育,招生納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計劃。2007年經教育部批準擬在涉煤8個專業全國範圍實施對口單招政策。
學院以本科應用技能型人才為培養目標,堅持為石油、石化和煤炭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辦學方向。校址位於雷鋒精神發祥地、滿清故里——遼寧撫順,校園與遼寧石油化工大學毗鄰,隔路相望,其整體建築風格典雅莊重,現代氣息與古樸意境融會貫通。學院佔地370餘畝,總建築面積10餘萬m,如今全日制在校生人數達到2100餘人;共有專兼職教師207名,其中,博士學歷15人,碩士學歷88人,本科學歷104人,具有高級職稱者128人。擁有教學儀器設備總值2000餘萬元,圖書30餘萬冊。
學院自成立以來得到了遼寧省政府、遼寧省教育廳、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特別是撫順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要將學院建設成為一所股份制的能源大學的目標要求。
高等學校與科研院所合作創辦獨立學院的模式遼寧唯一、國內少有,作為遼寧唯一一所以能源學科為主導方向的大學,學院積極發揮合作雙方在人才、科研、行業和產學研方面的優勢,堅持獨立辦學,不斷凝練特色,堅持“建設教學型學院、配置雙師型師資、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辦學理念,始終致力於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創新,始終將學院的發展歸於崇高的公益事業。
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全體師生秉承“傳承寓新、實踐知本”的校訓和“勤奮專註、博愛致遠”的學風,努力把順華能源學院建設成為具有中國特色兼具自身特點、規範和諧的一流獨立學院!

機構設置


機關管理體系

綜合辦公室
黨群工作部
工會
紀委
監察審計部
企業規劃與管理部
企業資質與產品開發部
離退休管理部
人力資源部
後勤管理部
保衛部

科研檢測體系

情報信息中心
煤礦安全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瀋陽研究院撫順分院
瓦斯安全研究所
通風防滅火研究所
機電安全研究所
基礎安全研究實驗室
科研產品試製工廠
安全工程研究所
防滅火材料研究所
安全評價研究所
露天開採安全研究所
檢測中心
大連礦山安全科學技術研究院

經營管理體系

科技發展部
資產財務部
市場與經營部
營銷中心
東北銷售公司
華東銷售公司
華北銷售公司
西南銷售公司
西北銷售公司
山東銷售公司
售後服務部
財務部

生產體系

安全裝備總公司
綜合辦公室
質量管理部
安全裝備研究所
電子工程研究所
銷售公司
採購部
裝備車間
儀器儀錶車間

科學研究所

瀋陽煤炭科學研究所

能源學院

順華能源學院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

羅海珠,男,漢族,1962年8月生,江西吉水人,200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7月參加工作,淮南礦業學院(現安徽理工大學)採煤工程專業畢業,中國礦業大學博士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學位,研究員,博士研究生導師。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淮南礦業學院(現安徽理工大學)採煤工程專業學習。1983年至2001年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撫順分院工作,歷任課題組長、研究室主任、通風所所長、科技項目部主任,2001年3月起任副院長,2004年4月兼任國家煤礦安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主任。2008年1月任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瀋陽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
遼寧省政協委員,中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火災防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遼寧省科協委員,撫順市科協常委。
主持黨委全面工作;主持分院日常行政工作;協助院長分管財務;分工負責戰略發展、企業文化、科研及研究生教育工作;分管部門:分院綜合辦公室、黨群工作部、科技發展部、物資供應部。

院長

王建國,男,漢族,1955年5月生,山東海陽人,1974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5年9月參加工作,1982年阜新礦業學院(現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地質測量系煤田地質專業本科畢業。博士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學位,研究員,工程力學博士研究生導師。
1975年9月至1978年8月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水利局工作。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阜新礦業學院(現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地質測量系學習。1982年8月至1984年5月內蒙古平庄礦務局五家煤礦礦井地質助理工程師,1984年至1995年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撫順分院工作,歷任課題組長、研究室主任、露天所副所長、所長,1995年3月起任副院長,1999年3月2007年12月任院長,2004年4月起兼任分院黨委副書記(主持黨委工作),2005年1月起兼任分院黨委書記。2008年1月任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瀋陽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第九屆、第十屆遼寧省人大代表。
主持行政全面工作,分工負責人事、財務和審計;分管部門:資產財務部、人力資源部。

溫永言

男,漢族,1960年3月生,遼寧新賓人,中共黨員,1982年7月參加工作,阜新礦業學院(現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採煤工程專業畢業,英國諾丁漢大學訪問學者,高級工程師。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阜新礦業學院(現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採煤工程專業學習。1982年至2001年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撫順分院工作,歷任研究室主任、分院辦公室副主任、科研處處長、(中日合資)華櫻管件實業有限公司經理、裝備公司經理,2001年3月起任副院長。2008年1月任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瀋陽研究院副院長、工會主席,撫順市望花區人大代表,中國煤炭學會瓦斯專業委員會委員。
分工負責高等教育、檢測與工會工作,兼任順華能源學院院長,檢測中心主任。

吳際湘

男,漢族,1963年生,山東章丘人,中共黨員,東北大學自動化儀錶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工學碩士學位,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生導師。1982年參加工作,1994年任撫順分院辦公室副主任、主任,2000年3月任瀋陽煤炭科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2003年6月任撫順分院院長助理,2004年4月任撫順分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2008年1月任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瀋陽研究院副院長、紀委書記。
瀋陽市瀋河區人大代表,中國國情研究會調研員。
分工負責行政、後勤、基本建設、集體公司、老幹部;分管部門:紀檢監察審計部、後勤管理部、離退休管理部、保衛部、企業總公司。

李長錄

,男,漢族,1961年3月生,山東新泰人,198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7月參加工作,黑龍江礦業學院(現黑龍江科技學院)電氣自動化專業畢業,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碩士研究生學歷,工學碩士學位,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黑龍江礦業學院(現黑龍江科技學院)電氣自動化專業學習。1983年7月至2004年4月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撫順分院工作,歷任課題組長、研究室主任、機電所副所長、裝備公司總工程師、研發中心副主任、機電所所長、測控公司經理,2004年4月起任副院長。2008年1月任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瀋陽研究院副院長。
分工負責產品開發與產品質量;分管部門:產品開發與質檢部、情報中心、評價所

劉恩

,男,漢族,1963年4月生,遼寧新金人,2000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7月參加工作,阜新礦業學院(現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電氣自動化專業畢業,高級工程師,現任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撫順分院副院長。1983年9月至1987年7月阜新礦業學院(現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電氣自動化專業學習。1987年7月至2003年4月遼寧省撫順煤礦安全儀器總廠工作,曾任副廠長,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撫順分院工作,任總經濟師,2004年4月起任院長助理,2005年任副院長。2008年1月任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瀋陽研究院副院長。
分工負責產品生產與工程服務、安全生產;分管部門:生產管理部。

祖國林

,男,漢族,1963年10月生,安徽省樅陽人,1999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7月參加工作,1983年淮南礦業學院(現安徽理工大學)採煤工程專業本科畢業,大學學歷,工學學士學位,高級工程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1983年7月畢業分配到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撫順分院,先後在露天開採安全研究所、裝備公司、中日合資華櫻管件實業有限責任公司、國家煤礦防爆安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和國家安全生產撫順礦用設備檢測檢驗中心工作,歷任撫順分院露天開採安全研究所副所長、裝備公司總經理、中日合資華櫻管件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國家煤礦防爆安全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常務副主任。在“百千萬人才工程”中被列為煤炭系統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005年被遼寧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優秀專家。2008年1月任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瀋陽研究院副院長。
分工負責產品銷售與售後服務;分管部門:經營部。

安全專家


費廣泰

1904年2月~1969年8月。1930年東北大學採礦冶金專業畢業,歷任撫順龍鳳礦總工程師兼第一副礦長、礦務局總工程師、二級工程師。1956年任撫順煤炭科學研究院院長、院首屆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曾兼任遼寧省科協副主席,撫順市首屆科協主席,市政協副主席,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煤炭組成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50年8月出席全國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會議,同年10月被選為全國科聯、科普東北地區工委委員。3次獲撫順市和東北煤礦工業系統勞動模範和科技精英稱號。
費廣泰同志的突出貢獻:1953年在國內首次試驗成功巷道預排瓦斯新技術,使撫順礦區成為我國煤炭開採史上第一個預排瓦斯的礦井;1954年利用瓦斯製造炭黑試驗成功,實現了瓦斯綜合利用造福於民,他是我國第一位提出並實現礦井瓦斯預排和綜合利用的瓦斯專家。為減少我國煤礦瓦斯災害事故、促進安全生產、利用瓦斯資源、提高生產效率和效益作出了顯著成績。他撰寫出版技術專著4部,其中《撫順煤礦瓦斯抽放和利用》一書1963年出版,並在第一屆國際採礦安全會議上做經驗介紹。這些科技首創,對於我國特厚煤層礦井瓦斯抽放和綜合利用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任我院院長期間,指導科研人員解決了許多關鍵性技術難題:如北票煤礦的瓦斯突出問題、遼源煤礦的黃泥灌漿防火問題、雞西煤礦和天府煤礦的瓦斯抽放問題等。

戚穎敏

1929年11月~1999年9月。1959年波蘭克拉科夫礦冶學院畢業獲碩士學位,1960年到我院工作,教授級高工。歷任通風所所長、院總工程師。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3次獲省部級勞動模範和優秀專家稱號,1991年首批享受國家特殊津貼。兼任中國煤炭勞保學會理事及礦井火災和降溫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戚穎敏同志一直從事煤礦通風防滅火專業科研工作,主持參加完成20多項科研項目,獲科技成果獎5項,其中:部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國家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撰寫出版了《礦井火災災變通風理論及其應用》等6部技術專著、共100多萬字,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在國際採礦安全會議發表4篇。多次參加煤炭部編寫和制修訂《煤礦安全規程》、《規範》、《標準》、《煤百》等礦井防滅火部分。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7名。
戚穎敏同志的突出貢獻:首次將風與火兩個既矛盾而又可統一的客體辯證地引入礦井防滅火領域,成功的開創和發展了均壓防滅火技術;首次提出風網解算技術,並創立了火風壓的概念;首次將煤吸附流態氧技術引入煤自然發火基礎參數的研究,開拓了科研新領域,為礦井自然發火預測技術奠定了理論基礎,並開發了新指標和適用儀器儀錶。他為我國煤礦通風防滅火科技事業發展和煤炭行業科技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是我國煤礦均壓防滅火技術的創始人,是我國煤炭行業著名通風防滅火專家。

余申翰

1922年10月~2007年6月。1942年西北工學院礦冶系畢業,1950年在北京煤炭工業管理局參加工作,5級工程師。1956年任我院首任瓦斯研究室主任,1964年提任副院長,院首屆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二屆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1982年任院副司局級顧問,1985年調北京煤炭管理幹部學院任教授。1991年首批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曾兼任國家科學規劃委員會煤炭組成員,中國煤炭學會第一、二屆理事,中國煤炭勞保學會第一屆常務理事。
余申翰同志的突出貢獻:長期從事煤礦瓦斯防治專業的科研和領導工作。早在50~70年代擔任瓦斯研究室主任和副院長期間,成功地主持領導了撫順、陽泉、四川中梁山等大型煤礦的瓦斯抽放和突出防治科研課題,指導科研人員解決了許多關鍵性技術難題,曾4次參加國際採礦安全會議。1957年和1960年編寫出版了《煤礦安全》和《中國煤礦瓦斯抽放》兩部技術專著,發表的許多科技論文和技術專著已成為我國煤礦安全科研工作的理論基礎,用以指導科學研究和煤礦生產。1984年為我國煤炭行業培養了第一名瓦斯防治專業的碩士研究生。1985年調任北京煤炭管理幹部學院擔任教授,所培養的碩士、博士研究生都已成為煤炭行業科研和生產的技術骨幹,是我國煤礦瓦斯治理研究的創始人之一,是我國煤炭行業著名瓦斯專家。

施申忠

1930年11月出生,1992年退休。1952年上海大同大學化工專業畢業,1953年調入我院工作,長期擔任救護組課題組長,教授級高工。1992年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施申忠同志一直從事礦山救護裝備和化學藥劑的科研工作。主持參加完成了30餘項科研項目,其中15項得到推廣應用;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3項,其中: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編寫論譯文和技術報告30餘篇,譯文達100多萬字。編寫《呼吸保護器基礎》和《藥劑》共4本研究生教學講義。多次參加煤炭部編寫和制修訂《煤礦安全規程》、《煤百》等礦山救護部分,任《煤百》(安全卷)礦山救護分支負責人。培養碩士研究生2名。
施申忠同志的突出貢獻:在自救器和藥劑研製上,首次主持研製成功了多種型號的化學氧自救器、過濾式自救器和隔離式自救器,均在我國煤礦得到廣泛應用,搶救了許多礦工生命。過濾式自救器80年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首次主持研究成功了多種自救器化學藥劑,如:CO2吸收劑—氫氧化鋰、CO氧化觸媒、KO2生氧劑配方、高效乾燥劑及KO2藥片成型工藝等,廣泛應用於礦山救護儀器。CO氧化觸媒84年獲煤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些新技術新裝備至今仍在我國礦山救護領域廣泛應用,為保護礦工生命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為我國礦山救護裝備科技事業發展和煤炭行業科技進步作

於良臣

1930年12月~2008年1月。1955年東北工學院採礦系畢業,同年分配到我院工作,長期擔任瓦斯預測組課題組長,教授級高工,1991年首批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於良臣同志一直從事煤礦瓦斯防治科研工作。主持參加完成20餘項科研課題,獲科技成果獎4項,其中:部一等獎1項、部二等獎1項、全國科技大會獎1項、國家科技攻關獎1項。
於良臣同志的突出貢獻:一是在煤層瓦斯含量測定方面:1958年首次主持研製出集氣式岩芯採取器,在全國煤田地勘系統推廣應用。1978年首次研究成功“解析法測定煤層瓦斯含量方法”獲煤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全國推廣應用,他主持編製測定試驗規程、設計研製測定裝備、編寫培訓講義、舉辦多期全國培訓班,測定方法編入部頒《標準》。二是在煤田瓦斯地質研究方面:在北票煤田瓦斯成分與突出關係研究中,首次將色譜分析技術運用到瓦斯研究中取得成功,該成果獲1978年全國科技大會獎。三是在礦井瓦斯湧出量預測方面:通過對全國10多個大型礦區多種預測方法進行的試驗研究和應用,編製出我國第一張煤田瓦斯湧出量預測圖(撫順煤田),為我國礦井通風設計和生產提供了重要依據。四是在煤層氣的開發研究上取得重大技術創新,該成果獲煤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國家科技攻關獎。他為我國煤礦瓦斯防治科技事業發展和煤炭行業科技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是我國煤炭行業著名瓦斯專家。
出了突出貢獻,是我國礦山救護裝備和藥劑研究的創始人之一,是我國煤炭行業著名礦山救護專家。

邢昭芳

1934年9月~2002年8月。1956年東北工學院採礦系畢業,同年分配到我院工作,長期擔任爆破組課題組長,教授級高工,1991年首批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自1978年起多次獲撫順礦區和撫順市勞動模範,5次獲煤炭部和遼寧省勞動模範、特等勞動模範、勞動英雄和全國先進科技工作者、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邢昭芳同志一直從事煤礦爆破安全科研工作。主持參加完成20多項科研項目,獲科技成果獎6項,其中:全國科學大會獎1項,國家三等獎1項,省部級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發表論文20餘篇。培養碩士研究生2名。多次參加編寫和制修訂《煤礦安全規程》、《標準》等火藥和爆破安全部分。主筆編寫《安全爆破技術》刊授和培訓教材2部。
邢昭芳同志的突出貢獻:在煤礦毫秒雷管爆破、減震爆破、短壁長炮孔爆破、深孔控制卸壓爆破和預裂爆破以及提高炮采工作面單產、效率及安全等科研項目上取得了重大技術創新。在應用控制爆破技術防治瓦斯研究領域,在國內首次應用煤礦導爆索、裝葯機、壓風噴泥封孔技術和軟煤成孔工藝等,成功解決了深孔爆破管道效應問題,為防止煤與瓦斯突出提供了安全爆破的新工藝新方法。毫秒雷管爆破被納入《煤礦安全規程》。提高炮采工作面單產、效率及安全研究成果被列入國家“八五”重點推廣項目。這些科技成果廣泛應用於煤礦現場,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他為我國煤礦安全爆破科技事業發展和煤炭行業科技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是我國煤炭行業著名爆破專家。

王佑安

1933年2月出生,1995年退休。1955年北京礦院採煤專業畢業,1959年12月前蘇聯列寧格勒礦院畢業獲付博士學位,1960年2月回國到我院工作。歷任瓦斯所突出組組長、副所長,教授級高工。兼任中國煤炭學會瓦斯防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煤炭部瓦斯防治專家組成員。1991年首批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王佑安同志一直從事煤礦瓦斯防治科研工作。主持參加完成20多項科研項目,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項。編譯出版《煤與瓦斯突出》等4部譯著共100多萬字,發表論文40餘篇,其中8篇在國際採礦安全會議交流。多次參加煤炭部編寫和制修訂《煤礦安全規程》、《手冊》、《細則》、《煤百》等瓦斯防治部分。培養碩士研究生4名。
王佑安同志的突出貢獻:從瓦斯突出防治、突出預測預報、突出煤層基本特徵到突出機理等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技術創新。主持研究成功了大直徑超前鑽孔、石門水力沖刷、煤層注水、水力壓出等瓦斯防突工藝技術,並首次研究提出“四位一體”綜合防突措施。這些科技首創,至今仍在我國煤礦瓦斯防突技術領域廣泛應用。主持研究成功的“水力割縫抽本煤層瓦斯技術”為提高瓦斯預抽率提供了新途徑;“煤與瓦斯突出危險性指標及預測方法”對開展突出機理及突出危險性預測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主持研製成功的“瓦斯解析儀”防突預測儀錶,為煤炭部重點推廣項目。他對我國煤礦瓦斯防治科技事業發展和煤炭行業科技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是我國煤炭行業著名瓦斯專家。

馬新民

1932年1月出生,1996年退休。1958年北京礦院採煤專業畢業,1961年調入我院工作,1981年任露天研究所所長、教授級高工。曾兼任中國煤炭學會露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煤炭部露天情報中心站副站長、《露天採礦》雜誌主編。1991年首批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
馬新民同志一直從事露天採礦和邊坡整治專業科研和領導工作。主持參加完成20多項科研項目,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項,發表論譯文20餘篇。多次參加煤炭部編製煤炭行業83~93年露天採煤科技發展規劃、全國露天煤田開採規劃、露天煤礦安全規程和露天礦技術改造及新建露天礦生產工藝與參數的審查確定等。培養碩士研究生2名。
馬新民同志的突出貢獻:在露天採礦和邊坡穩定科研領域取得了開創性科技成果。主持完成的“岩石切割阻力測試方法的研究”1977年獲遼寧省重大科技成果獎;“輪斗鏟切割破碎機理的研究”1984年獲煤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這兩項科技首創為我國大型露天煤田開發時工藝選擇、輪斗鏟設備選型和設計提供了理論基礎和重要依據。主持參加完成的“撫順西露天礦西北幫到界邊坡穩定的研究”成果1986年獲煤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撫順西露天礦北幫邊坡穩定與地面變形的研究”成果1992年獲能源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為解決撫順石油一廠和西露天礦安全生產奠定了基礎。他為我國露天採礦科技事業發展和煤炭行業科技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他是我國煤炭行業著名露天採礦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