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烈
陳茂烈
陳茂烈先世為浙江瑞安人,戍籍興化衛,后定居福建莆田城內半門街(今城廂區梅峰街)。茂烈童年喪父,繼領戎役。明弘治九年(1496年),陳茂烈登進士第,使廣東,受業陳獻章(白沙先生)門下,旋授江西吉安府推官。吉安民俗多訴訟,有時一案牽制百餘人。茂烈出示:訴告毋株連,案犯不久監,刑罰不濫用。凡遇要案,他每親審問,以理辨析,秉公處理,民無不從。
遷任河南道監察御史時。他明察朝綱,務持風紀,見崔志端以道士身份而任禮部尚書,乃即屢疏論劾。他認為,讓“羽流”之輩去做天子的股肱和喉舌,實在是“辱國之甚,莫逾於此”了。繼以母老體衰,乞歸終養。吏部請求朝廷令有司每月給米3石,以供茂烈孝養之需,茂烈卻進疏固辭。數年後,陳茂烈病逝。里人林俊為他治殮,葬於西門外龍橋村,親題“陳茂烈之墓”5個字,又立茂烈的族子為其後嗣。
巡按御史王應鵬上奏茂烈的廉約、孝行和清修苦節,朝廷乃詔其宅里為“孝廉里”,又立“旌表孝廉”坊(此石坊原在城內半門街洞橋頭)以彰其行。天啟年間(1621~1627年),追謚陳茂烈為“恭清”。
茂烈家貧,童年喪父;子承父業,繼領戎役。他少有奇志,發憤圖強。白天入署公幹,兢兢業業;夜裡回家攻書,勤奮刻苦。日積月累,知識淵博,“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於明弘治九年(1496)榮登進士第,奉使廣東,旋授江西吉安府推官;后遷河南道監察御史,他依然冠服樸素,出門騎的是借來的瘦馬,毫無高官顯爵的架子;他身居要職,態度平易近人,廣大民眾卻總望而敬之。
他明察朝綱,務持風紀,對貪官污吏嚴治其罪,屢疏論劾;對不正之風深惡痛絕,決不姑息。為官多年,政績卓著,兩袖清風一身正氣,從不收取無義之財;他承襲家訓族規,為公無私,精明勤儉,孝道篤親。后以母老體衰,乞歸林下終養。回到莆田時,家裡竟連一個會客的處所都沒有;精心安頓好母親的膳宿之外,他的自奉卻“唯蔬食是賴”。夫妻的卧榻是三隻腳的破床,所缺一腳竟以石塊墊充;家裡缺少蚊帳,他一連儲積了十三年終無餘資添置。
他的收入有限,但能安貧樂道,節衣縮食,極力厚侍老母。夫妻各謀生計,以解日食困頓:妻向村婦學來製作冥銀技藝,日夜印製紙漿銀寶,貼在多處牆壁上面晾乾,其後扎綁成串出售,以作宮社祭祀貢品,手工精良,銷路頗廣;遠近信眾都誇獎她的手藝,親昵地叫她“褙壁夫人”。陳茂烈則常荷鋤到城外太平山麓的梅山附近,開墾荒地,整畦汲水,種瓜栽菜,灌溉施肥,辛勤勞作,早出晚歸。長成的芥蘭菜,綠澄澄、幼嫩嫩,採摘上市期間擺在洞橋頭家門口售賣,光顧者多,生意很好;因其用稻草搓成細繩,扎縛成把,斤兩相仿,按把論價,買賣公平,交易簡便,頗受顧客青睞,美稱為“西門兜芥蘭菜”。西門周邊的菜農都效法陳茂烈栽培芥蘭菜,捆縛成扎銷售;自明清以來數百年盛行不衰,名聞遐邇,成為西門兜的一宗名優蔬菜特產。
陳茂烈侍母至孝,自甘清貧,慎終若始,感人至深。興化太守獲悉陳茂烈在家門口售賣蔬菜謀生,深受感動,立即派遣二位小卒前往助役,但是不過三天就被他辭退了。太守把其行狀上報吏部,請求朝廷令有司每月給米3石,以供茂烈孝養之需,又被他進疏固辭,婉言拒之。母親張氏,年愈九十,疾病纏身,終至辭世。時茂烈亦抱病在床,猶強忍起身哭於墳前,枕苫居喪,頭髮盡脫。由於極度哀慟,病情轉劇,悵然離開人間。適邑人刑部尚書林俊致仕居家聞訊為之治喪;檢其家資,見一貧如洗,遂為之辦棺收斂,葬於西門外龍橋村,親題“陳茂烈之墓”五字,哀切弔唁。
陳茂烈逝世時,家無一項貴重遺物。巡按御史王應鵬知悉后,上奏茂烈的廉約、孝行和清修苦節,朝廷乃詔其朝天街宅里為“孝廉里”,並樹立坊里門曰:“旌表孝廉”,以彰其行;賜茂烈謚“恭清”,建造祠堂奉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