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8條詞條名為思念的結果 展開
- 漢語詞語
- 1988年毛阿敏演唱的春晚曲目
- 思念品牌
- 雲朵演唱歌曲
- 舒婷創作的詩歌
- 2009年程馨華編著圖書
- 陳瑞演唱歌曲
- 鄭秀文演唱歌曲
- 旺姆歌曲思念
- 2016年阿雲嘎演唱歌曲
- 中國女歌手
- 2009年劉青雲主演電影
- 格桑傑演唱的歌曲
- 桑紫菲演唱歌曲
- 付豪演唱歌曲
- 韓磊演唱歌曲
- 張信哲粵語專輯
- 遊戲幻想三國志4外傳主題曲
- 微電影
- 韓國歌手Allen Kibum(金起范)的單曲
- 日本歌手水樹奈奈單曲
- 湯非演唱的歌曲
- 龔詩嘉歌曲
- 阿木古楞演唱歌曲
- 本多孝好著愛情小說
- 艾爾肯演唱歌曲
- 碧娜演唱歌曲
- 劉若英演唱歌曲
- 黎朝霞演唱歌曲
- 范琳琳演唱歌曲
- 龍遙原創歌曲
- 周冰倩演唱歌曲
- 陳升歌曲
- 莫西子詩演唱歌曲
- 許富凱&曹雅雯演唱歌曲
- 心碎帥演唱的歌曲
- 黃綺珊演唱的歌曲
- 2018年吳振興原創鋼琴曲
- 桑吉平措演唱歌曲
- 陳思宇音樂專輯
- 金鑫怡演唱歌曲
- 關心妍演唱歌曲
- 胡世明演唱的歌曲
- 蔡健雅歌曲
- 科岩音樂作品
- 柯受良演唱閩南語歌曲
- 阿美演唱歌曲
- 蘇瑋演唱的歌曲
思念
2009年程馨華編著圖書
《思念》是2009年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程馨華。本書主要表達了作者對過去的人、事的懷念。
書名:思念
作者:程馨華
出書機構: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字數:23千字
版次:2009年7月第1版
開本:850×1168 1/32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定價:25元
憶馨華
我的墓誌銘
思念
失落的夢
散記
乘江輪夜過安慶
昆明行札記
隨中國文聯代表團訪延安採訪日記
杭州聚會
母校情思
愛戰勝死
馨華離開我們四十九天了,民間稱之為七七。這一天,十月一日是建立新中國六十周年的國慶日;也是馨華和我相識、相知、相戀五十九年,結婚五十七年紀念日。五十七年共同生活,相濡以沫,甘苦與共,“不思量,自難忘。”在她永遠離開我和孩子們的時候,這種切膚之痛的感覺一直縈繞在我心頭。她留下的一切,無不引起對她的思念,像空氣一樣包圍著我們,到處都有她的影子。在收檢她的遺物時,發現她平時隨手留的筆記片段,大都是對她故鄉、父母、親人的思念,有一些是我同她一起經歷的,使我淚流滿面,唏噓不已。馨華筆耕一生,寫了大量新聞報道、總結報告、講話草稿,都是官面文章,不如這些小片段直抒心意,更能感人。抄成此書是記錄她對親人的思念,對故鄉的深情,也是我們對她的思念!永遠的懷念!
這一切須從頭說起:一九五○年秋,政務院新聞總署在新華社辦了三期新聞幹部訓練班之後,開辦了北京新聞學校。校長范長江時任總署副署長,副校長陳翰伯主持校務日常工作:教師集當時北京學術界、新聞界的一級名流。例如:講授《馬列主義基本理論》課的有楊獻珍、艾思奇、范若愚、孫定國、龔士其、于光遠、王惠德、狄超白,講《中國革命史》的有葉蠖生、何干之、廖蓋隆、胡華、徐冰、張志讓、楊靜仁、宦鄉:講新聞課的有范長江、吳冷西、朱穆之、梅益。學校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招生,分兩部分:一是在新聞單位在職幹部工作二年以上招收的學員為研究班;一是面向社會招收大學肄業二年以上的知識分子稱普通班。馨華在上海,我在北京都考上了北京新聞學校。
當時學校利用民房分三處安置學員。校本部在西單大磨盤院,上課聽報告都在那裡。學生宿舍分三處:北大公寓、興盛衚衕、舊刑部街。開學后一月將三地人員打亂重新分組,一組十人。我和馨華分到三組,住北大公寓。三組有北京的五人,上海三人,廣州二人。組內我和馨華、徐瑞琳年紀接近,居小字輩。同組的其他人年齡都比我們大三四歲甚至五六歲。所以自然形成我們常一起玩,—天三個單元都在一起,吃飯也在一起。少男少女常在一起,趣味愛好相同,日久生情也很自然了。幾件事又進一步促使我們更加接近。一次是世界和平運動簽名,我組全體出動,把我和馨華、徐鍾師分在一起,到天橋去找人簽名。老徐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主動提出他去家訪,把我們兩人留在天橋。那時天橋遊藝還沒開門,時間尚早,我們逛了一圈,便跑到附近的天壇去玩了。美麗莊嚴的天壇,祈年殿圜丘台,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
圜丘上用三百六十五塊石頭組成一個大圓台,四周白石圍欄,欄外藍天白雲,綠樹環繞,四周空無一人。我深深感到幸福,我從來沒有和一個女孩子這樣接近,無顧忌地笑談過,又在這個美的無以倫比的環境里。我們倆人都為這次短暫的邂逅而陶醉,產生一種不要分開,永遠在一起多好的感覺;再一次是第一周年國慶節,新聞學校的隊伍同新聞總署的幹部隊伍編在一起,參加遊行,接受檢閱。晚上參加慶祝遊園活動。我們組七人去中央公園,整八時四周焰火禮炮響起,馨華聽到炮聲,受到驚嚇,突然向園外跑去,大家趕快叫住她。我們都是第一次看到焰火,知道是禮花,大家才平靜下來,躺在草地上,看四周發射的禮花,萬紫千紅,數萬條金色的綵線彙集到中央,織成一頂五光十色的篷頂,我們正躺在篷頂下面。一會兒天上慢悠悠降下許多紙做的小降落傘,是一種煙火的余蛻,園內遊人很多,都被這些小精靈 激動起來,紛紛去搶那小降落傘。我也搶到一個,可被同搶的人撕掉一塊。拿回來時,梁洪浩接過去戴在馨華頭上說:給你加冕了!那正是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年代,身無分文,心懷天下,什麼也不在乎,只要兩人相悅,別的都不管了。什麼政治條件、經濟基礎、家庭背景、個人歷史都不在眼裡。眼裡只有一個人,純粹的人。從此,我倆便陷入“二人小圈子”里。雖經小組或個人幫助,多次思想小結,重新分組,仍無動我心,不改初衷。所有業餘時間和休假日我們總是到北海、中央公園、勞動人民文化宮和公寓附近的小衚衕溜達。次年四月我們的愛人關係便確定下來。畢業后一起分到西南,我倆提前離校去安慶看望了她的父母。到重慶后再一次分配,馨華和我及另外二人分到川北。當時四川分為四個行署,川北行署設在南充。胡耀邦任行署主任區黨委書記。
我們都分到川北日報社。報到后便參加報社記者的川北第二期土改學習。一周后報社就派馨華去昭化報道土改。一個城市姑娘,從北京來到西南,從來沒見過大山,這次一下把她放到大巴山裡去。她連派她去的單位也只有幾天,什麼都不熟,還要報道土改,其困難是可想而知。川北是四川最窮的地區,大巴山區更是貧困,馨華住在昭化給我寫過一些信,信里說:“你知道這屋子是多麼冷寂和幽暗嗎?我點燃了兩支白洋蠟燭,我的確是害怕這夜裡的幽寂和黑暗,我從來沒有一個人這樣生活過,我神經的每根纖維都緊張著,多麼難挨的漫長的黑暗的夜啊!窗外大風在發狂地刮著,我把蠟燭點在床上,窗紙都叫大風刮破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洞,我用凳子頂住了兩扇紗扇,但在白天的大風兩次氣勢洶洶地撞開了它,把大凳子“轟”一聲推下了桌子,我又用包裹、書籍及我所有的可以壓上去的東西頂住它,才勉強保險了一點。”那些人的心為什麼那樣卑劣和陰暗呢?看到馨華柔弱一點,便要派到那樣的大山深處去折磨她,“考驗她、鍛煉她”!結果是她在那裡又驚、又怕、又吃不好。生活三個多月,便染上黃膽性肝炎,只好請假回南充治病。我再見到她時,她全身發黃,連眼白也黃了。這肝病當時雖好了,可纏綿了她一生,病根就是從那時“鍛煉”出來的。一九五二年十月,四行署撤銷成立四川省,我們北京來的四位同志都調重慶分配。之前在九月卅日馨華和我與報社其他三對新人舉行了集體婚禮。到重慶后馨華分到西南人民廣播電台,我被調到中共中央西南局宣傳部工作。馨華工作一向非常敬業,分給的任務都是努力完成,經常下廠採訪。重慶鋼廠是她常去的地方,報道勞動模範先進典型,工作也很愉快。第二年我們有了第一個孩子。初為人父、人母的喜悅心情是說不完的,總有那麼一股勁,想把工作做好。孩子還沒滿四十天,宣傳部便派我出差,去貴陽檢查了解《新黔日報》,準備召開報紙工作會議。馨華產子后奶水極好,孩子吃不完,患了乳腺炎,開刀后奶少了,不夠吃了,只好吃牛奶。我出差回來一切重大的事都辦完了。馨華受苦了,她毫無怨言。只說開刀時她痛昏了。
大區撤銷又是一件大事。大批人事調動,我被調到電力部系統工作。馨華仍在廣播電台,只改了個名字,重慶人民廣播電台。我因完全改行,重新熟悉電力部門的事,邊學邊干,情緒消沉。馨華工作一直順利,她也很滿意。一年後我因支援新校調到西安。馨華毫不猶豫地帶兩個幼兒並動員她母親到西安照料兩個孫子。老人多年沒見過這樣乖的小孩,心裡是高興的,也很勞累。父親一起到武漢接我們,盤桓數日,當時他完全可以同我們一起去西安的。那時我們都很年輕,對領導的要求唯命是從,不敢逾越一步,也不懂事,沒想到老人孤獨地回安慶生活有多麼不便。只讓母親同我們去西北了。早經聯繫,馨華到陝西人民廣播電台工作,到電台報到后那裡的生活條件非常簡陋,只好把大兒子放到電台幼兒園,我們到新校找了幾間房子借些家庭用具暫用。從電台搬到學校時,不巧被幼兒園的大兒子看見了,以為不要他了,每天端著小凳子在我們原住房門口,等我們去接他,有時坐在幼兒園門口等。一周后我們才把他接到學校新家。星期日下午送他去幼兒園時,還沒動身便開始哭了。
那時只有坐三輪車,一路哄他,才勉強去幼兒園。看得出馨華心裡很難過。不久大兒患上甲型肝炎,只好接回家醫治調養。我母聽說她帶過的大孫子病了,便趕來西安。兩位老人帶兩個孫子,因性格不合,常為一些小事計較。在馨華生第三個孩子時,兩位老人的矛盾爆發了,發生爭吵。馨華生產四十天,便要求由她帶他們一起送回安慶撫養,也好照顧她的父親。在安慶,兩個老人是非常喜愛孫子的。兩個小孫子帶給他。
程馨華,安徽省安慶市人,1928年10月22日(農曆九月十日)生,2009年8月14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卒。
1947年秋,畢業於安慶市第一中學(高中);
1949年,入蘇州社教學院學習;
1950年7月,入北京新聞學校學習;
1951—1952年10月,在川北日報社工作,記者;
1952—1956年8月,在西南重慶人民廣播電台工作,記者;
1956—1987年,在陝西人民廣播電台工作,主任編輯;陝西省廣電廳總編室主任編輯;後退休。
1987—1996年,在陝西省關心下一代委員會辦公室,秘書工作。
1999年,赴美探親半年,游美東西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