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

南京中山陵“博愛”

博大的愛。常常用來說人,也常常被綉在布上。本詞條指孫中山先生與“博愛”。

詞語來源


中山陵“博愛”二字由來
中山陵的“博愛”二字是孫中山先生的手跡,其由來與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有著一段淵源。1904年于右任時年26歲,因倡言革命以詩譏諷時政,惹惱了慈禧,清朝廷遂下令通緝這位“舉人”。於是,于右任不得不背井離鄉,化名劉學裕隻身逃亡到上海。在上海期間,他經歷了求學、辦學、辦報。1906年9月,于右任以考察報務的名義赴日本。在友人引見下,于右任與孫中山相識、相知。自此,於追隨孫中山加入同盟會,並成為孫先生的親密戰友。
孫中山先生手跡“博愛”
孫中山先生手跡“博愛”
1912年2月,袁世凱逼孫中山辭去大總統不久,于右任相繼也辭去交通部次長職務。在孫辭職之前,于右任特地去看望過他的這位親密戰友。孫中山對於特別情深義重,故特贈送兩件禮物作為紀念,以表真摯的革命友誼非尋一般。其禮物是:孫中山親筆為於題寫了一幅中堂,即“博愛”二字;另件禮物是一個大炮彈殼,其意義深遠。
1926年6月1日,孫中山遺體奉安在南京東郊鐘山時,孫中山先生手書的這“博愛”二字即出現在中山陵入口處。

有關歷史


《中山陵“博愛”二字的由來》一文,使我得到前所未知的掌故,受益匪淺。興奮之餘,願將我親自經手的重刻坊額上“博愛”二字的經歷撰就小文,藉以存史留給後人。
南京中山陵“博愛坊”
南京中山陵“博愛坊”
上世紀60年代爆發的十年動亂初期,名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階段,“造反派”們以“博愛無階級屬性”,是與“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政治路線對立,划入“四舊”範圍而必須破除,並貼上了“破舊立新”的標記。為了保住博愛坊這一建築物不受損壞,中山陵園管理處今中山陵園管理局的前身組織工人搭好腳手架,請來石匠,把坊額上的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二字用鋼鑿輕輕地鑿去。從此,這一由著名建築師楊廷寶先生設計、用澳門花崗岩建造的中山陵入口建築物石牌坊失去了坊名標誌,達13年之久。
粉碎“四人幫”后,經國家文物局撥款,1979年由中山陵園管理局從文物檔案中找到博愛坊的照片底片,在中山陵圖片社用照片放大機投影在鋪在地上與牌坊額同大的紙上,把“博愛”二字描畫下來,請來東郊竇村石匠高手張發鬆師傅,由他精工刻上。從此,博愛坊恢復了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