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差錯

藥物使用過程出現的可預防事件

用藥差錯(medication errors) 是指在藥物治療過程中,醫療專業人員、患者或消費者不適當地使用藥物,造成患者損傷的可預防事件。此類事件的發生可能與專業醫療行為、健康醫療產品( 藥品、給葯裝置等) 、工作流程等有關,包括處方的開具、醫囑的建立和溝通,產品的標識、包裝與命名,藥品的調劑、分送與給葯,患者的安全教育與葯療監測等。

概念


用藥差錯(medication errors) 是指藥物使用過程中出現的任何可預防事件(preventable event),導致用藥不當或患者受損。該事件和專業技術、藥物產品、操作程序,以及管理體系有關。用藥差錯可出現於處方、醫囑、藥品標籤與包裝、藥品名稱、藥品混合、配方、發葯、給葯、用藥指導、監測及應用等過程中。據美國藥典會2000年報道,用藥差錯發生率以給葯為最高,其次為抄寫、配方、處方。用藥差錯大多是由於違反治療原則和規定所致。用藥差錯的含義不同於藥品不良反應,但用藥差錯也可以導致不良反應,如已知患者對青霉素過敏而用青霉素治療,導致過敏性休克

分類


用藥差錯出現於處方(或醫囑)、抄寫、配方、給葯以及監測的整個用藥過程中。用藥差錯可按用藥階段而分類如下。

處方差錯

在處方書寫、選葯、劑量、劑型、途徑、滴速等方面發生差錯。

抄寫差錯

護士在抄寫醫囑時發生的各種差錯。

配方差錯

配發錯誤的藥物、劑量、劑型,不適當的配製、標籤、包裝,配發貯存不當或變質、過期失效的藥品。

給葯差錯

(1)投藥差錯 將藥物誤投於其他患者。
(2)未經處方的用藥差錯 該差錯是指未經醫師處方而給患者用藥,包括繼續使用已停用的藥物。
(3)劑量差錯 劑量大於或小於規定劑量或重複用藥。
(4)途徑差錯 用藥途徑不是處方規定的途徑,或是途徑正確而部位錯誤,如滴眼液應滴左眼誤滴右眼。
(5)速率差錯 常見於靜滴。
(6)劑型差錯 包括不經處方者同意而將片劑粉碎。
(7)時間差錯 不按規定時間、間隔時間給葯。
(8)配製差錯 藥物在溶解或稀釋時發生錯誤,或發生配伍變化。
(9)操作差錯 操作技術不當,如輸液泵操作失誤、注射部位未消毒等。
(10)應用變質藥品的失誤 使用保存不當的藥品或變質、過期失效的藥品。

監測差錯

未對藥物治療方案,或臨床、實驗室數據做出評價。

用藥差錯監測


我國尚未開展用藥差錯監測報告工作,人們對用藥差錯的危害性尚無足夠認識,通常認為用藥差錯不會對患者造成嚴重損害。但事實並非如此。美國醫院(不包括其他醫療機構)因用藥差錯而死亡的患者每年達數千例,增加醫院成本費用每年20億元。因此,應重視用藥差錯現象,逐步開展用藥差錯監測報告工作,以減少或預防用藥差錯的發生,保障患者用藥安全。

差錯分級

根據美國用藥差錯報告系統的分級方法,用藥差錯按患者機體受損害程度而分為9級(A~I),其中A級無損害,B~H級有損害,I級死亡。
A級差錯:環境或事件有可能造成差錯的發生。
B級差錯:差錯未累及患者。
C級差錯:未使患者受損。
D級差錯:未使患者受損,但需進行監測。
E級差錯:造成患者短暫損害,需要治療或干預。
F級差錯:造成患者短暫損害,需要住院或延長住院時間。
G級差錯:造成患者永久損害。
H級差錯:引起危及生命的事件,如過敏性休克、心律不齊。
I級差錯:造成患者死亡。

報告內容

美國用藥差錯報告表的主要內容如下。
(1)差錯情況 對差錯進行描述,是哪一級差錯,時間發生的順序,所涉及人員及工作環境。
(2)問題調查 ①患者是否已用藥;②最初的差錯由哪類醫務人員所致;③差錯導致了什麼後果(例如死亡、損害類型、不良反應);④採用了何種干預使患者未發生用藥差錯;⑤誰發現了差錯;⑥差錯發生於何時和如何被發現;⑦差錯發生在什麼場所;⑧差錯是否涉及其他工作人員;⑨是否向患者提供了諮詢。
(3)藥品情況 藥品的通用名與商品名,製藥公司,藥品劑型、含量或濃度,包裝形式與大小。
(4)患者情況 年齡、性別、診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