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戰河鄉

蟬戰河鄉

蟬戰河鄉位於寧蒗縣東南部,地處川滇兩省三縣交界,東與四川省鹽邊縣萬落鄉、溫泉鄉接壤,南與華坪縣永興傈僳族鄉相鄰,西與本縣跑馬坪鄉毗連,北與本縣爛泥箐鄉相連,總面積250.9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500米,最低海拔 1900米,氣候多樣性,四季分明,夏季溫暖濕潤,冬季乾燥寒冷,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洋芋、蕎麥等。全鄉共設四個村委會,43個自然村,總共1757戶,7264人。

鄉鎮概況


鄉政府駐地位於纖塵東南部85公里,海拔2430米。寧蒗彝族自治縣蟬戰河鄉2005年末,全鄉總戶數1866戶,總人口7092人,其中農業人口6955人,出生人口54人,死亡人口29人,全鄉年末耕地面積15917畝,其中水田102畝,旱地15815畝,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面積2.29畝。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1853畝,糧食產量1932噸,人均有糧272千克。
年末,全鄉生豬存欄7245頭,出欄2698頭;大牲畜存欄5081頭,出欄356頭;羊存欄20049隻,出欄5514隻。
東與四川省鹽邊縣溫泉鄉接壤,南與華坪縣永興鄉相連,總面積259。76平方公里。轄4個行政村,35個自然村。居民全系彝簇。
建國前為奴隸制地區。1950年屬涼山彝務辦事處,1956年設蟬戰河區,1958
蟬戰河鄉
蟬戰河鄉
年成立蟬戰河公社,1960年後劃歸大拉壩公社,區。1984年划屬跑馬坪區,1987年增設為蟬戰鄉至今。主產玉米小麥蕎子、馬鈴薯、燕麥。有較好的畜牧業發展潛力,目前人均大小牲畜3頭(只),境內的萬馬廠,為清代道光年間銅礦采點,有萬馬馱銅之傳說。
全鄉有小學14所,其中完小4所,在校學生808名。設有衛生院,郵電所各一處。

人文地理


蟬戰河鄉純屬彝族鄉,國土面積為250.9平方公里,林地面積為233563.65畝,四周青山環繞,稱為"萬格涼砣", 彝族是個熱情好客、純樸的民族,具有民族特色飲食文化, 本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全鄉有兩個著名的民族音樂組合:阿四龍組合和雁南歸組合。

資源環境


全鄉有耕地總面積22243.4畝(其中:田110畝,地22133.4畝),人均耕3畝,主要種植
蟬戰河鄉
蟬戰河鄉
馬鈴薯、玉米 等作物;擁有林地233563.65畝,其中經濟林果地79畝,主要種植 玉米、馬鈴薯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50畝,無養殖面積;草地35000畝;荒山荒地43520畝,其他面積33018.16畝。全鄉大石洞自然村有天然大石洞,風景迷人,有待有開發旅遊業。

農村經濟


蟬戰河鄉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為1001.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47.7萬元,佔總收入的34%;畜牧業收入315.5萬元,佔總收入的32%,林業收入77.2元,佔總收入的8%;農民人均純收入1378.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2008年全鄉外出務工1022人,總收入202萬元。

特色產業


蟬戰河鄉依靠科學技術,堅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優勢和地理條件,大力推廣脫毒洋芋、玉米良種等優良品種的種植和推廣工作,提高了農業的科技含量。增強了廣大群眾的科技意識,為我鄉依靠科學,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後盾。大力發展畜牧業,形成了以馬鈴薯、白雲豆、黑頭山羊等為主的特色產業。

基礎設施


近幾年來,蟬戰河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關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工程,從而增強我鄉的發展後勁。
一是堅持不懈地抓好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
件,積極爭取項目,同時利用今冬明春儘快修復因災受損的農業灌溉設施,從而增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加大電力建設、全面實施村村通電工程,力爭實現未通電的村民小組架設高低壓輸電線路,實現村村通目標。
三是積極爭取項目建設鄉街道文明衛生路,基本實現農貿交易市場目標。
四是繼續加強電信事業建設,在鞏固原有的基礎上建設麥地河村委會移動機站,同時進一步提升程式控制、移動、數字傳輸網路,確保上令下傳,下情上達的暢通和信息服務。

基層組織


蟬戰河鄉下設蟬戰河村、干海子村、三股水村、萬馬廠村4個行政村,共計43個村民小組,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等組成。共有黨員159人,其中男黨員126人,女黨員33人,均為少數民族黨員。

人口衛生


蟬戰河鄉現有農戶940戶,共鄉村人口7264人,其中男性3869人,女性33
村衛生所
村衛生所
95人。其中農業人口7264人,勞動力4397人。該鄉以彝族為主,無其他民族。到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171人,參合率85%;享受低保1257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蟬戰河鄉衛生院。

文化教育


全鄉共有小學11所(包括完小和村小),擁有教師50人,中學就讀於跑馬坪中學,本鄉距離跑馬坪中學32公里。目前整個鄉九年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88人,其中小學生915人,中學生273人。

社會保障


一是全面實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切實維護和有效的保障農村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權益,根據上級的安排,向人民政府高度重視農村低保工作,通過深入摸底、統計、調查、審核,全鄉共有1275名困難群眾享受了農村低保。
二是認真落實免征農業稅工作,堅決執行稅費改革后的“四取消”,足額發放種糧物資綜合補貼和良種補貼款。
三是全面實施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障制度,逐步解決了農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四是認真搞好軍烈屬、革命傷殘軍人等優扶的基礎上,全面落實城鎮實低、五保供養等民政救助工作,通過以上各種補貼和救助,農村困難群眾的生活困難問題逐步得到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