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潮汕祠堂的結果 展開

潮汕祠堂

唐宋時期修建的祠堂

潮汕祠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潮汕祠堂的建築、石刻、潮州木雕、嵌瓷等工藝考究精湛,祠堂所承載的族譜和家史,與潮汕民系族群息息相關,潮汕祠堂,是海內外千萬潮汕人記住鄉愁的心靈聖地。

文化活動


祠堂是中國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潮汕人歷來重視祠堂的建築,這是一種“懷抱祖德”、“慎終追遠”、也是後代人“飲水思源”、“報本返始”的一種孝思表現。同時祠堂也是潮汕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的場所,也是一種孝思的表現。
潮汕祠堂遍布潮汕地區各鄉鎮村居,總體數量以萬計,大多建造考究,歷史悠久。歷史上維繫宗族親緣的祠堂,至今仍是潮汕農村地區重要的宣教場所。忠、孝、仁、義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長輩在祠堂中教育子孫的重要人生課題。
祠堂
祠堂
明《永樂大典·卷五千三百四十三·祠廟》云:“州(潮州)之有祠堂,自昌黎韓公始也。公刺潮凡八月,就有袁州之除,德澤在人,久而不磨,於是邦人祠之。”“宋咸平二年,陳文惠公潮,立公祠於州治之後。”可見,早在唐宋時期,潮汕已有祠堂出現,不過那時的祠堂是為了頌念韓愈蒞潮時的政績,而建祠以祭之。宋元以後,潮汕一些有一定官銜品位的貴族也設立祠堂,追祀先祖,於是潮汕便出現了“望族營造屋廬,必建立家廟”(清乾隆潮州府志》)。而庶民,法令是不允許建造祠堂的。至明中葉以後,朝廷才准許平民修建祠堂,民間建祠之風便興盛起來,出現“聚族而居,族必有祠”。
祠堂有多種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孫平時有辦理婚、喪、壽、喜等事時,便利用這些寬廣的祠堂以作為活動之用。另外,族親們有時為了商議族內的重要事務,也利用祠堂作為會聚場所。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裡,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就生活著一個姓地一個家族或者幾個家族,多建立自己的家廟祭祀祖先。在日本祠堂也經常出現,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於漢代,當時祠堂均建於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後來倒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餘稱宗祠。

建築特色


潮汕祠堂的基本結構,有兩廳夾一庭的兩進式和三廳兩庭的三進式兩種。其建築系統地運用木雕、石雕、嵌瓷這三大潮汕建築工藝,裝飾豪華,富麗堂皇,雄偉壯觀,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潮汕祠堂還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如普寧市西社鄉永思堂存有民國修建碑記,從中可以了解該祖源流及世系輩序,這對研究該簇歷史有很大的幫助。澄海市后溪鄉芳庄堂,堂正中入門有一祖墓,這一現象在潮汕是極其罕見的。

居民生活


潮州大地,民怨沸騰。古云:“民以食為天。”食從何來?肥沃土地中來。民失土地有如斷食。官者,民之 父母也。民間父母乃至林野禽獸善且要為子女衣食而憂,況食國家俸祿受黨教育多年謂之“人民公僕”的政府人員乎。豈可冠發展之名,強取豪奪變相買賣土地。由其是基層政府,與群眾直接接觸,最了解農民之生活狀況。也是實踐“三個代表”、貫徹執行中央政府精神最基層、最直接的領導者。是執行黨的偉大事業的形象大使,基層政府工作好壞關係國計民生,社會穩定。故理應急民之所急,想民之所想。但縱觀潮汕各村鎮,不乏不學無術、是非顛倒、食民之膏脂者。發展是硬道理,土地改革轉換勢在必然。但須顧及大眾,顧及千千萬萬農民,顧及生活在最底層的弱勢群體。決不能欠缺長遠規劃,以一已之私或追求一時政績。大肆租借轉買土地。要有規劃、有目的地進行科學、合理的配置安排。真正做到“功在當今,利在後世。”

價值意義


祠堂的寬大、堂皇是富裕顯赫的標誌。
一姓至少有一座祠堂
在鄉村,一般是一姓至少就有一座祠堂。子孫多了分“房”,離開原居住地另擇地建房,形成新的村落,慢慢就有了房祠,如澄海隆都鎮后溪村除了一座“金氏大宗祠”,還有12座“金氏宗祠”。也有幾姓合建一個祠堂的,如饒平海山鎮上港村有一座祠堂叫做“八氏宗祠”,在100多年前由該村邱、李、賴、薛、田、葉、周、柯八姓族人出資共建的,堂號“集成”,堂聯:“集八氏以聯宗,沛沛浩浩,三江五湖源流長;成一堂而共祀,綿綿延延,萬紫千紅枝葉昌”。
建祠堂很講究,事先要請人擇地,選好位置、定好朝向。動土時,祠堂派下的人都聚在一起;祠堂做好后,大擺酒席慶賀。祠堂的造型和結構也非常講究,多為二進或三進,兩扇大門,祠堂內用木柱或石柱頂住橫樑,頂端雕樑畫棟,飛禽走獸栩栩如生;祠堂前小后大,層次分明;祠堂外形飛檐翹壁,氣勢雄偉壯觀;祠堂門口大多擺放一對大石鼓,給人威武莊嚴之感。祠堂的寬大、堂皇是富裕顯赫的標誌。

祠堂功能


建造祠堂最初用於村人聚會、議事,完全是一個公共場所,功能近似如今的會議室。在文明程度比較落後的年代,人們崇尚的是家族精神。村裡發生了什麼重大事情,家庭或幾個人解決不了,族長便召集族眾大會,大家商議,最後由族長定奪;若是本村與外村人發生了重大衝突事件,族長召集大家商議應對辦法。
村裡人婚禮壽禮也喜歡在祠堂里大擺酒席,宴請賓客;家裡有老人去世,也借用祠堂操辦伙食。祠堂里最熱鬧的時候要數大祭和“食丁桌”。每年冬至大祭和正月“丁桌”,當天不管是陰晴冷暖,祠堂里都是滿滿當當的。祭禮完畢后,便將祭祀豬肉和祭品平均分給各家各戶。至於年內“添丁”的,便到祠堂做桌請老大、請族人。八個人圍坐一張八仙桌,邊喝酒邊談事,晚輩敬長輩,小的敬大的,祝福聲不斷,整個廳堂里熱鬧非凡,熱情高漲。如果平時鬧了矛盾、慪著氣的人,在你來我往的碰杯聲中,會把怨氣拋到九霄雲外,從此和好如初。這一習俗,現今有些村莊仍沿襲著。
除此之外,有的祠堂是為了紀念某一個人而建的,出自一種感佩報恩行為。隆都后溪村的“孝思堂”便是一個最好的例證。500多年前,該村出了一位叫金端潔姑娘,及笄之年發誓“貞烈不嫁,願事親終老”。作為一個“不嫁女”,在“重農抑商”、“重義輕利”的社會環境下,她不是卑守閨閣,而是衝出世俗樊籬,勇敢自立門戶,學釀造,辦酒坊,開商號,賣酒又買糧,使產銷進入良性循環。發達后,她沒有循當時“棄土從商”的通例,而是利用商業積累的資本,置買100多畝田地,擴大再生產,事業如日中天。姑娘身後留下一筆豐厚家資和精神財富,侄孫輩皆奉她為祖先,世代尊稱為“祖姑娘”。明末,裔孫們聯合建成一座“雙背劍”祠堂,門匾榜書“金氏宗祠”,堂上供奉“不嫁姑”神主。堂號“孝思”,表明永世不忘祖姑艱苦創業、勤儉持家之美德也。這個感人的故事至今在澄海各地廣為傳頌。
今天,許多鄉村祠堂都被修繕一新,被人們賦予了新的意義:把家族中的一些有積極教育意義的故事書寫懸掛在牆上,讓子孫閱讀,而且村裡的紅白理事會、修路築橋理事會、新農村建設理事會等都在祠堂里開會,共商建設和諧美麗家園的大計,把古老祠堂演繹得更加魅力四射。

下南洋


潮汕祠堂文化隨著潮汕人“下南洋”植根東南亞。始建於19世紀中期的馬來西亞檳榔嶼的韓江家廟,是典型的潮州傳統祠堂建築,在經過修復后,於2006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也成為檳城華文教育、潮人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
自改革開放以來,潮汕祠堂文化再次興起,一大批名祠、古祠獲得整修重修,與眾多新建祠堂交相輝映。但還是有部分祠堂因年久失修、無人打理而敗落。祠堂是紀念先祖、連接親情的重要場所,老一輩華僑華人對祠堂還懷有特殊感情。

打造廣東文化品牌


廣東省政協委員張見悅此間提出提案,建議廣東省委省政府統籌開展相關研究、引導和保護工作,使潮汕祠堂成為廣東文化建設的特色品牌。潮汕祠堂的各類活動,蘊含濃厚的緬懷先人、弘揚祖德、敦睦親情等正能量思想。例如,在潮汕祠堂進行的祭祖活動,便是中國數千年來宗族祭祀文化的延續,祠堂也成為潮汕人教育後人、傳承忠孝仁義優秀品德的重要場所。潮汕祠堂遍布粵東五市,總體數量以萬計,大多建造考究,歷史悠久,但僅有極少部分列入文物保護範圍。改革開放以來,潮汕祠堂文化再一次興起,一大批名祠、古祠獲得整修重修,眾多新建祠堂爭相輝映,各地以祠堂為載體的各類祭祀、民俗、聯誼活動終年不息。潮汕祠堂相關的各項建設、管理,主要由各家各族自行組織,政府部門少有介入,不利於挖掘保護提升祠堂文化。

申遺


潮汕祠堂建築、石刻、木雕、嵌瓷等工藝考究精湛,蘊含著極高的傳統工藝水平,多處潮汕祠堂已被列入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與祠堂息息相關的家族史、家譜等資料,蘊含著極其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祠堂活動,多數以弘揚正能量為主題,凝聚人心維護穩定,引導推動社會進步;潮汕祠堂,是海內外數千萬潮人記住鄉愁的心靈聖地,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想象”。完全可以打造成為一個獨具特色、充滿人文魅力的文化品牌,並在廣東文化建設、基層社會治理,乃至國家對外交往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為推進潮汕祠堂保育工作,立足收集整理潮汕名祠資料,挖掘各名祠背後的故事,做好潮汕祠堂文化的推廣。通過宣傳推介潮汕祠堂文化,呼籲社會各界努力,探索構建潮汕祠堂文化體系,整體申報“世界遺產名錄”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