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

西北師範大學所屬十八所學院之一

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現為西北師範大學所屬十八所學院之一。它的前身是成立於1939年的勞作專修課。至2006年它已經走過了67年的滄桑歷程。

音樂學院擁有一支教學經驗豐富、基礎紮實、科研創作水平較高、整體力量雄厚的師資隊伍。目前共有專業教師50餘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8名。具有博士學位者2名,碩士學位18名。2000年以來,出版專著1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曾成功舉辦“中奧音樂周”、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第11屆年會暨第一屆花兒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STN數字音樂教育大會、中國音樂教育學會作曲理論教學研討會等大型學術會議。

學院歷史


創業時期(1949-1958年)
蘭州解放后,學院為適應國家藝術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決定將原三年制的勞作科改建為四年制的藝術系,當即籌辦招生事宜。
藝術系首屆招收新生23名,於1949年11月入學。原勞作科兩名二年級學生和從鄉村師範轉來的一人為三年級學生,成都美專轉來的一人為二年級學生。這樣就有了一、二、三年級。學生既學習音樂又學習美術。當時開設的專業課有樂理、聲樂、素描、國畫、西畫等。音樂課的任課教師是:樂理——任光地(兼),聲樂——吳越蔭。
1950年初,學院從北京、上海等地請來了劉文清教授、洪毅然副教授、呂斯百教授等人,並任命呂斯百為藝術系主任。秋季,藝術系又招進第二屆新生25名。
1951年,學院根據師生要求和西北地區音樂、美術人才匱乏的實際,決定將藝術系分為音樂組和美術組(或稱音樂專業和美術專業),分專業上課,分專業招生。秋季招生時,音樂組招進第一屆本科生13名。開學時,唐學詠教授從上海來系,開設了鋼琴、樂理、視唱練耳等課,並擔任音樂組主任。同年10月,藝術系奉命舉辦了由西北各地選送的50餘人的短期培訓,名為音美專修科,學制一年,劉文清任科主任,請來羅惠恬擔任鍵盤教學,胡效蘊擔任樂理教學。
1952年秋,音樂組招進第二屆本科生12名,藝術系招進兩年制的音美專科生27名。同時,從上海請來聲樂教師汪漱芬,從蘭州“粵樂樂社”請來民樂教師張梓長(兼)。當時條件很差,各項工作全憑師生高度的政治熱情和艱苦創業的奉獻精神。如,沒有鋼琴,唐先生來系后,經多方聯繫得知軍區等處有兩架舊琴,他便向有關領導一再請求弄到繫上,親自整修調試后,一架用於教師上課,一架用於學生練習。師資不足,一人開多門課,備課和批改作業常常通宵達旦,但從未聽到埋怨和叫苦。張梓長先生上民樂課時,經常帶來“粵樂樂社”拉二胡、彈琵琶、打揚琴的人輔導學生或協助開展民樂合奏。專業書籍缺乏,學生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整筆記,這些不但未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相反更激發了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953年至1955年間,音樂組先後請來了傅昱、尤端、方鳳初、劉金昊、劉安煌、杲景業、高天康、韓林申、周樹英、黃騰鵬等10餘位專業教師,購置了10多架鋼琴、20多架風琴、部分管弦樂器、民族樂器以及圖書、唱機、唱片等教學設備和資料,還新建了一些專用教室和30餘間練琴室。這一來音樂組的師資力量得到壯大,教學手段得到改善,教學質量也隨之得到了提高。音樂組在學院和社會上的影響迅速擴大起來。
1956年暑假,楊樹聲副教授和章雅、錢培基、陳佛華等人響應支援大西北的號召、從華東師大來系任教。楊樹聲被學院任命為副系主任,分管音樂組的工作。楊等人來系時,帶來了華東師大支援音樂系的一大批圖書資料、唱機、唱片、鋼琴和管弦樂器,這對前進中的音樂組是極大的鼓舞,並為進—步發展注入了活力,打下了較好的物質基礎。秋季招生時,除繼續招收兩年制的專科生外,又新招收了六年制(招初中畢業生,預科學兩年,本科學四年)預科學生33名。
1957年前後,音樂組的藝術實踐(音樂會)活動空前活躍,有班級的,有師生聯合的,不僅系內演出,而且面向全校在大禮堂演出。同年6月,音樂組還將師生音樂會的節目經加工調整后推向社會,在蘭州市省人民銀行大禮堂演出了兩場。演出較成功,受到有關領導、同行及愛好者的高度讚揚,音樂組的聲譽也隨之提高了起來。
發展時期(1958-1978年)
1958年,在大躍進的鑼鼓聲中省委決定成立蘭州藝術學院。西北師院的藝術系改稱音樂系和美術系,併入蘭州藝術學院,任命揚樹聲為音樂系主任。
藝術學院時期,隨著培養目標的轉移,音樂系的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師資隊伍均有較大改變。如原來的音樂專業改為聲樂、器樂和理論作曲三個專業,器樂專業又分設二胡、琵琶、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大管、長笛、圓號單簧管等10多個主修樂器。隨著專業的增設,從省內外調來了—大批相應專業的教師。教學活動中強調深入生活,大搞音樂創作和藝術實踐。新學校、新專業、新任務,全系師生精神煥發,努力工作。
藝術學院時期,音樂系在向民族民間音樂學習的同時,聘請了河州地區著名的民間歌手馬海青來系開設民間音樂課,還多次請來洮岷地區花兒歌手窮尕妹等來系進行示範性的演唱上課。這些活動不僅使教學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別緻新穎,而且使音樂系師生學到了更多更實際的民間音樂知識和技能。得到了各級領導的好評。大型音樂作品《洮河大合唱》的創作和演出,是音樂系師生在這段時期最突出的貢獻。1960年國慶節中央電台播放了《洮河大合唱》中的《紅牡丹》等樂章,曾引起文藝界的極大關注。
1962年春,由於經濟生活的變化,省委宣布撤消藝術學院。音樂系和美術系仍回西北師院(時稱甘肅師範大學)。音樂系先搬到王家莊省教學儀器廠,在那裡生活了三年多。1965年搬回師大南二樓。1980年又搬到新落成的音樂教學樓,在這裡,音樂系度過了21個年頭。當時間跨入21世紀之際,曾經同甘共苦,攜手創業的美術系、音樂系,再一次走到了一起,組成了西北師範大學敦煌藝術學院,2001年新落成的、建築面積14000多平方米的敦煌藝術大樓,成為我們攜手共進,再造輝煌的新基地。
1965年返回師大后,各項活動又納入師範教育的軌道,—切強調師範性。但音樂系保留了原有的專業設置,在培養目標中增加了“適當培養音樂專業人才”等語。這些變化對音樂系後來的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靈活性和主動性。
在向民族民間音樂學習時,繫上多次組織師生下鄉、下廠,參加民間音樂活動,收集整理民歌、民間樂曲。編印了《河西民歌》、《隴南民歌》、《洮岷花兒》等專集。由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了師生收集整理的土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民歌的歌詞集《手搭涼棚望北京》。
在藝術實踐方面,要求學生每學期開一次音樂會,青年教師每學年開一次進修彙報音樂會,或其它形式的學業彙報,並鼓勵師生參加校內外的各種演出活動。
在科研和自編教材活動中,舉辦過“花兒的流派與分佈”、“貝多芬交響樂的介紹與欣賞”、“鋼琴踏板的使用”等學術活動,編寫了手風琴、民族民間音樂、中國古代音樂史、民族調式和聲等試用教材。此外,還編印了數期《歌曲創作》集和刊物《小百花》。
從建系至1966年間,共畢業本科生136名,專科生191名。這批具有較高水平的音樂人才,絕大多數分佈於西北各地,除在大專院校、中專、中學等從事音樂教育外,還有—部分被分配到廣播電台、電視台、出版社、文藝單位、演出團體等。他們的辛勤勞動,為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學校原有的各項教學活動中斷了,代之而來的是大批判、大串連、鬧派性、搞奪權以及長征、拉練、走“五七”道路等等。1970年在所謂“教育革命”中為精減機構,把體育、音樂、美術三系合併為“軍事體育藝術系”分軍事體育、革命文藝兩個專業,開展連隊編製的軍事化活動。1971年9月學校招收了以“上管改”為任務的工農兵大學生,學制2——3年。革命文藝專業第一期招收學生92名,第二年又分成音樂專業、美術專業,各46人。1974年秋畢業,在校學習三年。第二期是1973年9月入學,1975年12月畢業,在校學習兩年半。第三期開始都是秋季招生,秋季畢業,在校學習兩年。音樂專業前後共招收五期,畢業198人。招生后,全校師生充滿希望,滿懷信心地投入教學工作。但是“開門辦學”、“接受再教育”、“批林批孔”、“學朝農經驗”等,搞得教學秩序混亂,人心慌慌,無所適從。這種畸形的辦學體制直到1977年的“撥亂反正”中才得到糾正。音樂系也才恢復了原來的面貌。
在這段不尋常的歲月里,儘管有來自多方面的干擾,但在老師們的耐心教導和同學們的刻苦學習下,教學工作仍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比如首屆學生臨畢業時,繫上組織了一次以藝術實踐為主要內容的“開門辦學”活動,學生自編自排了一台文藝節目,有獨唱、獨奏、獨舞、合唱、合奏、歌舞,還有朗誦、快板、相聲、數來寶等,豐富多彩,生活氣息濃厚。他們在歷時50天的隴南之行中演出了30餘場,受到各地群眾和有關領導的歡迎肯定和讚揚。有入1975年全國少數民族文藝調演中,吳學禹的手風琴被評為優秀節目,除中央電視台、廣播電台播放外,還參加了國慶26周年遊園演出。
1977年,國家恢復了高考制度。音樂系在學校的統一部署下,於1978年春招收了首批學生58人。秋季又招收學生40人。全系師生以飽滿的熱情、求實的精神迎接各項新的任務。

學院介紹


西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前身是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勞作專修科,設立於1939 年。1949年設音樂組,1958年設音樂系,2006年設音樂學院。2001年被教育部確立為全國體育藝術師資培養培訓基地。
學校音樂學科歷史悠久,區域特色鮮明,學科優勢突出,在70餘年的辦學歷程中,形成了優良的傳統,培養了大批音樂專業人才,為我國現代音樂教育,尤其是西北音樂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音樂學院現有音樂學(教師教育)和音樂表演兩個本科專業;有音樂與舞蹈學一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有藝術碩士和教育碩士兩個專業學位授權點。
學院現有教職工65人,其中專任教師54人(正高級職稱7 人,副高級職稱17 人,講師23 人;碩士生導師22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5人,8名教師在讀博士學位)。目前在校學生609人,其中本科生439人,碩士研究生170人。
學院下設音樂學系、聲樂系、器樂系、西部音樂研究中心、藝術實踐與交流中心(包括管弦樂團、民族管弦樂團、合唱團)、實訓保障中心等教學科研和管理服務機構。
學院教學設施齊全,現有教學樓兩棟,包括教師工作室、學生琴房、音樂廳、音樂欣賞廳、合唱教室、數碼鋼琴教室、管弦樂排練廳、民樂排練廳、打擊樂排練廳、錄音棚等。

組織機構


機構名稱職務姓名
音樂學系主任祁明芳
副主任晏曉東
聲樂系主任郭琳
副主任史沙利
器樂系主任郭 驊
副主任晏斐,孫曉楊
西部音樂研究中心主任王 冰
實訓保障中心主任郭躍華
副主任司徒峰
管弦樂團、合唱團、民樂團團長陳建紅
管弦樂團副團長晏 斐
合唱團副團長趙 鵬
民樂團副團長孔慶丹

規章制度


一、考核原則
為了全面提高我院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促使我院學生德育考核工作規範化,根據國家教委《高等院校學生行為準則》、《中國普通高等院校德育體系》以及學校有關規定,結合我院學生實際制定本辦法。
二、組織與實施
(一)學院學生工作領導小組統一安排,由班主任、各班學生幹部具體負責實施。
(二)德育考核工作每學期進行一次,上下兩學期的平均成績為年終德育考核成績。
(三)德育考核採取積分制,德育考核成績=德育基礎分+(正記分項-負記分項),滿分100分,德育基礎為50分,德育考核積分在60分以上者方具備參加獎學金評定資格。
三、考核細則
(一)正記分項
1、熱心於集體活動,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圓滿完成交給的各項任務者,計5分。
2、本學年未受任何處分及各類通報批評者記10分。
3、能對院系、班級工作提出建設性意見者記5分。
4、刻苦努力學習,考試無作弊現象者記5分。
5、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能交納社會實踐調查表並撰寫調查論文者,記3分。
6、團結同學,本學年無打架、鬥毆、抽煙、喝酒現象者記5分。
7、宿舍被評為“標兵”“文明”“先進”者統一安排,其社員每人分別加5分、3分、2 分。
8、熱心幫助同學,能積極捐款、捐物者記2分。
9、在見義勇為、拾金不昧、精神文明建設各方面有特別表現者記10分。(一般表現者在1—5分範圍內酌情給分。)
10、擔任院、系、班幹部,工作認真負責,學生會主席記6分,副主席、團總支副書記5分,各部長4分,副部長、班長、支部書記3分,幹事、各班委員1——2分。兼任職務者取最高,不重複記分。
11、本學期在出操、上課方面,無缺勤現象者記5分。
12、各班主任可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打分,標準為10分、8分、5分、2分。
(二)負記分項
1、受通報批評、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查看、勒令退學經批准可跟班試讀等處分者,分別記—2分,—5分,—8分,—10分,—15分,—20分。
2、有打架、鬥毆、抽煙、喝酒現象者,每次記-5分。
3、對父母、師長及其他弱勢人群有不禮貌現象者,每次記-5分。
4、課堂考勤、組織生活、班會及其它集體活動一次不到者記-2分。
5、不能按時出早操者,每次記-0.5分。
6、在公共場合吸煙、喝酒、賭博者每次記-3分。
7、無故不參加班級值日及上級分配的任務者記-2分。、
8、男女交往舉止不文明者每次記-5分。
9、在同學之間搬弄是非,影響團結者每次記-3分。
10、包庇及壞人壞事,講假話作偽證者每次記-5分。
11、有偷竊行為者每次記-10分。
四、附則
1、考核工作每學期開學兩周內完成,由班主任負責,並由各班班長把具體材料報院分團委。
2、各班必須建立嚴格的班級考勤,由各班班長及支部書記負責對本班學生各方面情況作詳細的記載,作為德育考核工作的主要依據。
3、每年將對考評結果進行公開評議,在評議期間發現有弄虛作假者取消其評定資格。

所獲榮譽


2000年以來,出版專著1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曾成功舉辦中奧音樂周、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第11屆年會暨首屆花兒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國STN數字音樂教育大會,中國音樂教育學會作曲理論教學研討會等大型學術會議.發表各類音樂作品約80餘首。其中康建東的聲樂曲《黃河岸上的嗩吶聲》1992年獲全國“廣播新歌”金獎及甘肅省第二屆“敦煌文藝獎”,民樂合奏曲《裕固舞曲》獲全國第二屆民族管弦樂展播優秀作品,《甘肅風情》1999年獲中國新春音樂會優秀作品,電視音樂片《大戈壁》1993年獲第五屆中國歌星電視大匯串節目金獎。李彥榮的舞蹈音樂《達嘎河邊》1992年獲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創作二等獎及甘肅省首屆“敦煌文藝獎”。吳學禹的手風琴合奏曲《西班牙的風》1994年獲第四屆中國藝術節創作一等獎,《我采箭竹喂熊貓》1995年全國第五屆“群星獎”評選中獲優秀獎。鄭培東的《中華統一之歌》1999年全國文聯和總工會舉辦的聲樂舞蹈比賽中獲優秀作品獎。王文瀾的聲樂曲《我的家鄉瓜果多》、《黃河,母親的河》、《走向明天》分別獲省級一、二、三等獎。
還整理出版了一批專著,如毛純儒的《鋼琴、風琴、手風琴簡易修理法》,高天康的《音樂知識詞典》(獲省首屆圖書展評優秀獎)、《電子琴演奏法》(獲省第二屆圖書展評優秀獎)、 《鋼琴即興伴奏編配法》、祁文源的《音樂基礎知識》、《中國音樂史》(1992年獲西北五省圖書展評優秀獎,93年獲省社科三等獎),黃騰鵬的《外國音樂史》(1996年獲甘肅省社科一等獎),康建民的《管樂隊實用手冊》(1996年獲甘肅省社科二等獎),胡自強與陳虎合編的《中外兒童合唱曲選》以及康建東的鋼琴協奏曲《祁連山狂想曲》總譜等。
此外,杲景業編輯解說的電視片“花兒簡介”在1979年國慶30周年聯播節目中播出,曾引起省內外文藝界尤其是民族民間音樂工作者的極大興趣,有的致函祝賀,有的索取資料,在中央電視台節目評選中被評為優秀節目。張如先採集製作的《敦煌樂器》幻燈片,1985年在西北西南高師電教教材評審會上被評為優秀教材。鄭培東研製的“半音階大揚琴”,獲得國家專利局外觀設計和新型實用兩項專利, 1995年經省級技術鑒定獲省級二等獎及第四屆中國藝術節金獎。馮新寧等研製的“電子琴輸入微機記譜與檢索”,1992年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計算機應用成果二等獎。

學術交流


改革開放以來,音樂系先後邀請了不少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前來進行講學、演奏、演唱以及辦班授課等交流活動,其中有中國著名音樂理論家張肖虎(1979.9)、錢仁康(1980.9)、廖勝京(1983.8)、於潤洋(1997.6)、杜亞雄(本系63年畢業生)、鋼琴教育家周廣仁女士(1998.11)、音樂史學家梁茂春、蔡良玉夫婦(1997.9)、音樂美學家羅藝峰(1998.5)、二胡演奏家閩惠芬女士(1998.5)、台灣音樂教育家陳功雄(1994.5)等。來自國外的有美籍華人鋼琴家唐可博士(1991.8)、美國音樂家勃拉姆斯·苔特教授和夫人芭莉契亞(鋼琴家)(1992.10)、美國密蘇里州大學聲樂教授羅絲瑪麗·歐文斯女士(1994.10)、日本大坂大學聲樂教授田中公道先生(1995.9)、澳籍華人音樂學博士楊沐先生(1997.5)、日本東京大學大提琴教授三木敬之先生(1997.9)、以色列雙鋼琴演奏家塔米爾女士、亞力山大先生(1998.10)、美國拉斯維加斯音樂學院鋼琴教授卡羅爾.斯戴維、詹姆斯·D·斯戴維(1999.6)、俄羅斯青年鋼琴演奏家波羅米斯琴科(1999.9)等。
這些學術交流活動的開展,不僅開闊了音樂系師生的藝術視野,而且加強了與國內外音樂院校的聯繫,對音樂系的學科建設及教學質量的提高無疑起到了廣泛而又積極的作用。
這一時期共畢業學生1392名,其中本科生629名,專科生763名。
音樂學院自1939年初建迄今,共培養學生近萬名。他們絕大多數活躍在大西北乃至全國各地,有的肩負著音樂教育和文藝部門的領導職務,有的在音樂教學和音樂理論研究方面成為骨幹力量,還有的因成績卓著成為國內外享有一定聲譽的專家學者。還有一小部分約二十餘人遠渡重洋,活躍在美國、法國、德國、奧地利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為校爭光,為系爭榮。

本科專業


音樂學院現有音樂學(教師教育)和音樂表演兩個本科專業,其中音樂學為省級特色專業。
音樂學: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音樂素養,掌握音樂教育基本理論與方法,受到良好音樂教學技能訓練,能夠從事基礎音樂教育和研究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歌唱基礎、鋼琴基礎、多聲部音樂技術、鋼琴伴奏編配、合唱與指揮、音樂創作基礎、舞蹈訓練與編排、音樂軟體與多媒體應用、第二樂器、世界民族音樂、中國民族音樂、藝術概論、中國音樂史、外國音樂史、曲式與作品分析、世界音樂優秀教學法、中小學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音樂課程與教學設計、信息化教學、發展與學習心理學。
修業年限:四年制本科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音樂表演: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音樂素養,掌握音樂基本理論與基礎知識,受到良好音樂專業技能訓練,能在文藝團體、藝術院校和相關部門從事表演、教學、創作、研究和文藝普及等工作的專門人才。
主要課程:聲樂、鋼琴、器樂、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視唱練耳、樂理與和聲、中國民族音樂、世界民族音樂、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曲式與作品分析、藝術概論、指揮與合唱、舞台表演基礎、形體訓練、器樂合奏、音樂創作基礎。
修業年限:四年制本科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段昱華
院長蘇孝林
執行院長盛鴻斌
副院長陳建紅、孫曉楊、晏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