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洋河鎮的結果 展開

洋河鎮

山東省膠州市轄鎮

洋河鎮,隸屬於山東省膠州市,位於膠州市西南部,距膠州市政府19公里。東北臨九龍辦事處,西南靠里岔鎮,東南臨黃島區,北與膠西辦事處接壤。東西13.9公里,南北15.3公里,總面積129.55平方公里。

今洋河鎮清代屬濟實鄉。宣統三年(1911年)到民國初期屬寶華區。1958年9月成立先鋒公社,1959年更名為洋河公社,1984年改為冷家村鄉,1993年1月改為洋河鎮。2001年,洋河鎮與董城鄉合併為洋河鎮。共有84個行政村,人口5.8萬,總面積128.7平方公里。

2020年5月26日,洋河鎮入選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2020年7月,獲得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榮譽稱號。

概況


洋河鎮位於膠州市西南部。膠朱、杜河、張王等公路穿境而過。名勝有古膠州八景之一“石耳爭奇”。

歷史沿革


1958年成立先鋒公社(1959年更名洋河公社)、艾山公社。1984年分別改為冷家村鄉、河西郭鄉。1993年9月,撤銷冷家村鄉,設立洋河鎮;河西郭鄉更名為董城鄉,鄉政府駐地由河西郭村遷至董城村。1997年,洋河鎮面積68.8平方千米,人口3.7萬,轄朱季、山洲、神山西、神山後、牛欄溝、市買、芍藥窪、臨洋、橫溝、鄧家山、山寺、窩洛、大庄、冷家村、曲家爐、趙家莊、仉官寨、相溝、泊子、戰家村、李子行、張家村、香甸、小堯、十畝田、匡家莊、前澄海、后澄海、黃墩后、周村、寺東、大村、小王邑、昭文、黑土嶺、油坊、位家莊、於家莊、賓賢、姜戈庄、南坦城、北坦城、山子43個村委會;董城鄉面積58.7平方千米,人口2.2萬,轄袁家小庄、挪庄、袁家墳、董城、集后辛庄、郭家小庄、山相家、鍾家辛庄、曹家莊、黑山前、西王莊、冷家墳、高家塋、張家塋、裴家、李家莊、秦家莊、宋家、山相家、大王家、小王家、東王家莊、仉村、孤山泊、房家、李家屯、石門子、南官莊、姜馬庄、石溝、窯窪、仲家莊、神山屯、石前庄、前夼、河西范、后夼、東小夼、河西李、河西郭、崔家小庄41個村委會。2001年2月,撤銷董城鄉、洋河鎮,設立新的洋河鎮。2004年底,面積128.7平方千米,轄84個行政村,人口5.8萬人。

行政區劃


[2006年代碼]370281111(84村)。
200北坦城村241前澄海村
201賓賢村242前夼村
202泊子村243秦家莊村
203曹家莊村244曲家爐村
204崔家小庄村245山寺村
205大村246山相家村
206大王家村247山周村
207大相家村248山子村
208大庄村249芍藥窪村
209鄧家莊村250山後村
210東王家莊村251神山屯村
211東小夼村252山西村
212董城村253十畝田村
213房家村254石溝村
214高家塋村255石門子村
215孤山泊村256石前庄村
216郭家小庄村257市買村
217河西范村258寺東村
218河西郭村259宋家村
219河西李村260魏家莊村
220黑山前村261窩洛村
221黑土嶺村262西王家莊村
222橫溝村263相溝村
223后澄海村264香甸村
224后夼村265小王家村
225黃墩村266小王邑村
226集后辛庄村267小堯村
227姜戈庄村268堯窪村
228姜馬庄村269油坊村
229匡家莊村270於家莊村
230冷家村271袁家墳村
231冷家墳村272袁家小庄村
232李高庄村273戰家村
233李家屯村274張家村
234李子行村275張家塋村
235臨洋村276仉村
236南官莊村277仉官寨村
237南坦城村278昭文村
238牛欄溝村279趙家莊村
239挪庄村280鍾家辛庄村
240裴家村281仲家莊村
283朱季村 282周村

經濟


農業

2020年5月26日,洋河鎮入選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區位優勢


東鄰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北接膠州灣高新技術加工區,是進入青島的咽喉要地。204國道、諸黃公路、同三高速橫穿境內,同三高速公路在境內南北有兩個出入口。距膠州火車站24公里、青島流亭國際機場40公里、青島前灣港24公里、環膠州灣高速公路出口2公里。
基礎設施完備,工業發展迅速鎮駐地集中供水站已投入運營,佔地9.6平方公里的項目聚集區和佔地1平方公里的洋河民營經濟園實現了“六通一平三化”,具備承載各種大中型項目的能力。
農業基礎雄厚,畜牧業發達,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主要有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無公害雞蛋生產基地、無公害花生生產基地、無公害特色地瓜生產基地。成為山東省最大的良種羊繁育基地。
資源豐富,物產富饒,是膠州市有名的“糧囤子”,各種農作物面積大,產量高。境內主要有螢石、膨潤土珍珠岩、料石等礦產資源。久負盛名的大相家粉條、董城牛羊肉、山雞蛋、山雞等“艾山”牌農牧產品,戰家村的春谷,李子行的芋頭,張家村的蔥在當地暢銷不衰。環境優美風景如畫。
境內山水相連,林茂草豐,風景秀麗,森林覆蓋率達31.5%,膠州古八景之一的“石耳爭奇”,就位於著名的國家A級風景區--艾山風景區內。
項目聚集區內電力供應充足,交通便利,水資源豐富,供排水系統完備,通訊設施優良,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先後被評為山東省安全文明鄉、青島和膠州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

人口民族


人口

引(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34519男17433女17086家庭戶戶數10900家庭戶總人口(總)34470家庭戶男17409家庭戶女170610-14歲(總)66950-14歲男35160-14歲女317915-64歲(總)2385815-64歲男1211615-64歲女1174265歲及以上(總)396665歲及以上男180165歲及以上女2165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3385

旅遊


景點

鎮內艾山是膠州市唯一高山。《膠州志》記載:“艾山……雙峰聳秀,黛色慾滴,西巔有碧霞宮,東阿有大王殿,殿前銀杏十圍。山東西兩峰起立,名東西‘石耳’”。突兀的石耳,分列艾山主峰東西兩側,石質石色均與山異,故曰“爭奇”,又稱“獻奇”。清代譽為“石耳爭奇”,時為“膠州八景”之一。當地民間廣為流傳一段有關艾山的神話傳說。當年二郎擔山填海時,路經此地,放下擔子,少憩道旁,扁擔正好壓在山尖上。二郎稱道:“好一個艾(礙)山!”於是為山留名。今艾山山峰一分為二,傳說就是二郎擔山留下的扁擔痕迹,而東、西石耳,則是擔子漏下的石渣。“西石”昔有廟宇,名天德庵,青瓦綠樹,幽靜異常,古樸石梯,直抵山下。尤其是掩映鐘樓的古梨樹,老乾合圍,春花如雪。可惜建築與樹木失於維護,今僅存石鑿鐘樓四壁及峭壁上的懸空磚砌神龕。昔日鑿在石頂陡崖上供攀登用的腳窩(當地群眾稱為“閻王鼻子”),雖經長期風雨剝蝕,仍可辨認。艾山形成於中生代白堊紀,具有一億兩千萬年的地質史,是火山岩石的典型分佈區。東石、西石為流紋火山角礫岩,系出露的火山管頸出露存留物,是中國少有的地質現象和標準剖面,被稱為“國寶”。2001年,被山東省批准為“地質遺跡省級自然保護區”。艾山還是膠州一帶道教重要傳教地。自古以來,艾山廟宇神像眾多,香火鼎盛。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艾山附近的群位於膠州市洋河鎮的艾山東石眾自發到廟中燒香拜佛,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今廟會規模逐年增加,有時還有茂腔秧歌表演,吸引許多附近村民和外地遊客前來觀賞。

代表人物


冷延樞
字仲辰,號二艾山人,清早期膠州人。雍正癸卯(1723年)拔貢,官棲霞教諭。擅丹青。著有《瑞芝堂詩草》等,《山左詩抄》選其《秋夜思鄉》一首。
冷文煒,字彤章,號艾西,冷廷樞之子,清早期膠州人。乾隆九年(1744)副貢生,官皋蘭知縣,工書法,名重一時,初學《聖教序》,後學《天冠山》,得其要旨。曾任西寧縣知事。善行草書,瀟灑遒勁。與同時人明福所作之畫齊名,人以“冷字明畫”稱之。其子紘玉、綉瑞能傳其家學。有行書軸等傳世。
冷紘玉,名芝嚴,號紘玉,以號行,清中早期膠州人,文煒之子。乾隆43年進士,有《研經堂詩》等傳世。有書名,其字婉轉秀麗,頗有乃父之風。
冷綉瑞,字麟紱,號龍友、軼園,清早期膠州人,冷文煒之子。曾任長蘆、海豐場鹽課大使。工詩,擅行草書。《山左詩抄》載其詩。有行書軸等傳世,字跡秀麗文雅。
王柏楊
原名王柏楊生卒年不詳,戰家村人,善畫馬、貓,作品流傳甚少;懂英文,身材矮小,曾與康生是同學,交誼很深,鄉賢。
王光鑾
(1909.11.07-1985.12.20),字殿臣,膠州洋河戰家村人,已故名師名醫;青年時代就學於膠州師範講習所,家業以“繩匠鋪”著稱;能詩文善書法及收藏,著有醫書;學生遍及鄉里,很多弟子成為七八十年代膠州醫政各界精英。王光鑾早期為私塾先生,中年因其數個子女先後因求醫不治而亡,便奮而棄教從醫,終成文明鄉里的一代名醫,其人品、師品、醫品傳為佳話,膝下僅有王輝庭、王輝東倆子,其後人亦精英輩出。生前曾是私塾先生和老中醫,膠縣第五、六、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膠州政協委員,膠州中醫學會名譽會長,鄉賢。
王殿臣(1909-1986),名光鑾,號五老山人,以字行,洋河戰家村人。5歲隨本族儒醫王克瞻、王瞻雲讀塾習醫,1926年先後在戰家村、石前庄、西庸村執教,1947年在鄉里辦中藥房坐堂行醫,1953年先後在十三區(臨洋)大村衛生所及三區(營海)衛生所工作,1956年調縣醫院,1958年調昌濰專區幹部療養院任中醫師,1962年療養院撤銷時返龍山衛生院工作,1980年晉陞為主治醫師。曾當選為膠縣第五、六、七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縣政協委員。先生學識淵博,功底深厚,少時背誦的《醫學三字經》、《湯頭歌訣》、《藥性賦》及《脈訣》等醫籍,晚年仍能熟吟如流。中年研讀《內徑》、《溫病》、《傷寒論》《金匱要略》等經典,頗有心得,傳解廣博,析釋深透。認為“仲景作傷寒論首創六經辨證,成於漢,溫病立三焦辨證,始於明;兩皆相距千年成匹配之作,延今鼎立,確非易事。傷寒乃天地之常氣,冬寒之月,風寒從皮毛而入,由表及裡相傳;溫病得天地之雜氣,春夏之月,自口鼻而進襲,流布上下,兩者迥然不同,故其治前者以辛溫發表為要,如無里證,一汗而外邪即解;後者以逐穢為首,若有表徵,宜辛涼忌辛溫,恐內邪愈熾之由。”先生學驗具豐,全科治療,尤擅長婦科,屢起沉痾,用平常葯卻能治疑難病,如用逍遙散加地榆、蒲黃、花蕾石、百草霜標本兼治,曾治一久治不愈的崩漏症,藥到病除。晚年撰有《婦科摘要》一卷,還有“話溫病與傷寒症治不同辯”、“功能性子宮出血治療案介紹”等論文發表。
本文原載《膠州文史資料》第16輯“膠州中醫事業發展概略”一文。

楊全義

已故書法家,洋河冷家村人,膠州書法家協會主席,膠州市機關幹部。
徐元冬
徐元冬,原名徐勵學,男,宿城區洋河鎮人,1917年生。共產黨員,教授、解放軍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正軍職研究員。
幼年在洋河鎮小學學習,1928年起先後在南京金陵大學附中和中央大學附中學習,1936年在北平(北京)清華大學學習。1935年起受中共地下黨員影響,思想逐漸進步,1937年12月組織大學同學12人一同奔赴延安投身革命,1938年3月加人中國共產黨,5月人伍。1938年至1939年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和馬列學院,比較系統地學習兩年。1938年11月在馬列學院學習的同時,開始兼任抗日軍政大學政治教員,爾後,在抗大三分校、軍事學院、抗大總校任政治教員。1946起任東北軍政大學宣傳部副部長,教育部副部長,1949年起任中南軍政大學宣傳部副部長、教育部副部長。1953年任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1955年至1985年先後兩次在北京解放軍政治學院工作,曾任中共黨史教研室主任、科學社會主義教研室主任、學術研究部副部長、副教育長。在此期間,1973年至1978年曾任廣州軍區幹部學習班主任兼黨委書記,負責軍、師兩級幹部理論學習培訓。1986年任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正軍職研究員。1989年離休。

獲得榮譽


2020年5月,入選2020年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2020年11月20日,入選“第六屆全國文明村鎮”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