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魚

鮋形目 鮋科動物

虎頭魚,學名褐菖鮋,俗稱石頭鱸、小狼魚、石虎、石九公等。是一種暖溫性底棲群居小型經濟魚類,典型的島礁定居魚類。喜鑽石洞,卵胎生,淺水棲息個體暗紅至褐色,深水棲息個體鮮紅,體長一般為15-20cm,最大可達30cm,體重可達500g,棘有毒。素有“假石斑魚”之稱,多為鮮食,也可制干品,鮮活品市場價格較高,是一種頗受歡迎的海產品。

形態特徵


體小,細長,前端較圓,後段漸細,略側扁。頰部膨大,頭寬,顯
虎頭魚
虎頭魚
著大於體寬。眼大,側上位,肉球略外突。無須,背鰭兩個,胸鰭大而圓。肉食性小型魚類。長10—20厘米。生活在淺海岩石、泥沙中及江河內。世界各地皆有分佈。肉味鮮美。沉底釣,手竿,細線小鉤,以蚯蚓、海蛆或小蝦為釣餌。效果好,趣味濃。
頭部背面具棱棘。眼間隔凹深,較窄,為眼徑的一半。眼眶骨下緣無棘;眶前骨下緣有一鈍棘。上下頜、犁骨及齶骨均有細齒帶。背鰭鰭棘12根;胸鰭鰭條常為18根。體側有5條暗色不規則橫紋。

習性分佈


虎頭魚屬暖溫性底層魚類,棲息於近岸岩礁急流區,底棲肉食性,晝伏夜出。大者可達300多毫米。卵胎生。為我國自雷州半島以東沿海一帶習見魚類。分佈於北太平洋西部。中國產於南海、東海、黃海和渤海。

主要品種


虎頭多為紅色的,稱為紐虎頭。此外,還有紅白花虎頭、紅頭虎頭、玉頂虎頭、五花虎頭、銀虎頭、黃虎頭等品種。其中以紅眼黃虎頭最為難得。變異品種有虎頭槌和龍睛虎頭等。屬暖溫性底層小型魚類,常棲息於近岸岩礁海區。
紅眼黃虎頭:通體銀白色,頭和尾鰭呈米黃色,似檸檬,由一圈鮮紅色彩膜圍繞的墨眼睛嵌在米黃色肉瘤之內,特別清逸悅目,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紅龍睛虎頭:又稱鼓眼虎頭。全身通紅,魚體型與紅虎頭相似,惟眼睛由一般虎頭魚的正常眼變異為龍睛眼,更顯雄壯華麗。
虎頭槌:是絨球和虎頭魚的變異種,體短而圓,無背鰭,頭部長有特別發達的肉瘤,豐滿突起的肉瘤將頭、鰓蓋及嘴均包圍,以至眼睛也陷於肉瘤之內,鼻孔處之鼻隔膜變異形成的肉質球,突出於草莓狀的肉瘤之外,姿態逗人,風韻獨特。

發聲機制


發聲肌是虎頭魚的特殊發聲系統。虎頭魚依靠發聲肌-魚鰾系統發聲,其發聲肌屬於外在發聲肌,一對發聲肌左右對稱分佈於魚鰾背側兩側,前端從翼耳骨出發,後端與魚鰾末端相連。在繁殖季節,發聲魚類雄性通常通過發聲吸引雌性進入棲息地進行個體交配,發聲肌越重的雄魚越能得到雌性的青睞。
在繁殖季節雄魚通過發聲吸引雌魚,即雌魚通過聲音信號對雄魚聲音進行鑒別和選擇,雄性求偶發聲還可防止種間雜交的發生,以保證各自種群的唯一性和延續性。
研究虎頭魚的發聲機制的生物學機理,可以為聲學技術在漁業的應用作出貢獻,為鮋科魚類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依據。

生長繁殖


繁殖習性

虎頭魚一般於2-3齡時性腺成熟,其繁殖季在每年的12月至翌年5月。

人工繁殖

虎頭魚的養殖方式主要為在近海區進行網箱養殖,其苗種主要靠釣捕天然魚種獲取。
1.飼(餌)料
虎頭魚親魚飼養主要投喂“常興牌”鰻魚粉狀配合飼料(江蘇省常熟市泉興營養添加劑有限公司)。育苗餌料主要採用人工培養的海水褶皺臂尾輪蟲、鹵蟲無節幼體和淡水枝角類等。
2.室內馴化培育
將運達的虎頭魚立即放養在備好的馴化池中,池上方覆蓋遮陰率為70%-80%的單層黑膜,池水的溫度和鹽度與運輸過程中保持一致,溫差小於1K,鹽度差小於1。待虎頭魚在小水體環境中適應8-12h后,用鮮活小蝦進行引食,使虎頭魚加快適應室內環境從而正常攝食。馴化成功10-15d后,逐級降低海水鹽度,每3-4d降低鹽度1,直至與天然海水鹽度(10-12)一致。飼養穩定10-15d后,逐步轉口投喂配合飼料。將粉狀飼料手工做成直徑為4-6mm的軟顆粒,現做現用。馴化期間每天投喂2次,上午投喂全天投飼量的40%,下午為60%。以虎頭魚喜集群堆積伏底的馴化池四角作為固定拋食點,觀察魚的搶食情況來判斷並調整投飼量。通常鮮活小蝦的投喂量以魚體質量的5%-8%為宜,配合飼料的投喂量以魚體質量的1%-2%為宜。每天吸污1次,及時清理殘飼(餌)和糞便以減少水體污染。每周換水1次,每次換水60%-70%,每月倒池1次。
3.親魚越冬強化培育
隨著氣溫降低,虎頭魚進入性腺逐漸成熟的越冬階段。越冬期間,親魚的攝食量隨水溫降低而減少,性腺發育隨時間推移而加快,因此這一階段的親魚對營養的需求較高。此階段主要投喂配合飼料和新鮮的小魚、小蝦:上午投喂配合飼料,投喂量為親魚體質量的0.5%-1.0%;下午投喂新鮮的小魚、小蝦,投喂量為魚體質量的2%-5%。觀察親魚的攝食情況以及時調整投喂量。採用浙江省舟山鹽場的鹽滷(波美度11-12)逐級提高養殖水體鹽度,從養殖時的鹽度10-12開始,每3-4d提高鹽度1,直至穩定在鹽度16-18。越冬期間水溫控制在8-12℃。每天吸污1次,觀察魚的攝食和活動情況,及時清理殘飼(餌)和糞便。每5-6d換水1次,每次換水60%-70%,注意新換海水的溫度和鹽度,避免水體溫度、鹽度突變影響親魚培育。
4.人工催熟促產
每年12月份時虎頭魚的性腺開始成熟,翌年3-4月為性腺成熟並娩出卵黃苗的高峰期。2015-2018年,於每年3月中下旬選取性腺發育良好的親魚,按雌雄比1:1.5-1:2配對,於親魚交配池中放養、催熟,直至孵化出苗。親魚放養密度為8-10尾/m2,水溫為8-12℃,鹽度為16-18,充氣頭密度為1-2個/m2,連續充氣保持水體中溶解氧高於5mg/L。增加換水頻率以利用新鮮海水刺激虎頭魚性腺發育成熟,每2-3d換水1次,每次換水60%-70%,換水時保持水溫和鹽度的穩定。在親魚性腺發育和胚胎孵化期間,保證充足的餌料和豐富的營養。餌料為新鮮的小魚、小蝦,投喂量為魚體質量的2%-5%,上午投喂全天投餌量的40%,下午投喂60%,觀察親魚的攝食情況以及時調整投喂量。
5.生物餌料培養
輪蟲培養在每年的2月底至3月初進行。採用3級培養法:
(1)一級培養在5000mL的三角燒瓶中進行。瓶內加入1000-1500mL藻類水,放入海水褶皺臂尾輪蟲(5-10個/mL),採用水浴法培養,控制溫度在24-25℃,鹽度為18-20。每天多次搖勻燒瓶,仔細觀察輪蟲生長繁殖情況,待藻類顏色退去時及時補充藻類水,保持輪蟲的指數繁殖並不斷擴繁。當輪蟲密度達到100-150個/mL,且擴繁到5-6瓶時,進行二級培養。
(2)二級培養在0.7-0.8m3的陽光房水泥池中進行。池中加入0.10-0.15m3藻類水,輪蟲接種密度為10-15個/mL,溫度控制在24-25℃。每天查看水色和輪蟲掛蛋數量來判斷輪蟲的生長趨勢,及時補充新鮮藻類水,適時進行換水或翻池來提高輪蟲的繁殖速度。加藻類水和換水時注意水溫和鹽度的變化,待輪蟲擴繁到2-3個池時,進行生產性擴種培養。
(3)三級培養在陸基溫室大棚水泥池中進行。水泥池共4個,單個水泥池面積150m2,深1.5m,其中2個水泥池作藻類培養池,2個水泥池作輪蟲培養池。在輪蟲培養池中加入45-60m3藻類水,然後接種輪蟲,接種密度為20-40個/L。在溫室大棚中進行生產性輪蟲培養的水溫在17-22℃,鹽度為13-15。留意水色變化,每天補充新鮮藻類水,待輪蟲密度達到30-50個/mL時,便可每天抽水並濾出輪蟲作為餌料,同時維持輪蟲生長的良性循環。通常輪蟲在培養池中的培養周期為20-25d,周期結束后需要對培養池重新清洗、消毒,並注入藻類水重新接種輪蟲,保證虎頭魚育苗階段輪蟲的可持續供應。
6.布苗
虎頭魚育苗採用低水位肥水布苗。育苗池中注入經過二級沉澱且用孔徑為75μm的篩絹濾掉敵害浮游生物的海水,水深為450-550mm,然後加入人工培養的藻類水1.5-2.5m3。育苗池上方用遮陰率為70%-80%的遮陰膜覆蓋,保持安靜幽暗的環境。控制水溫在13-15℃,鹽度為16-18。待產雌魚暫養於育苗池中的產苗框內,每個產苗框暫養8-12尾。誘導其集中產苗,產苗時間一般在凌晨的2:00-6:00,每尾雌魚可產卵黃苗2萬-5萬尾,卵黃苗經產苗框的網眼自由游到育苗池中。多點隨機取樣測量魚苗密度,當密度達到2萬-3萬尾/m3時,及時轉移產苗框換池布苗,同時捕出產空的雌魚。
7.魚苗培育
布苗結束后,每天在育苗池中加入250-350mm深的新鮮海水,逐漸升高鹽度,每天升高0.5-1.0,直至鹽度在17-19。加完水后,每天升溫1K,直至將水溫控制在16-18℃。保持溫度和鹽度的相對穩定,並補充藻類水0.75-1.5m3。第3-4天,開始向育苗池中投喂活輪蟲,補充外源性營養餌料,投喂密度為10-12個/mL。
每天下午檢查池水中輪蟲的密度並及時補充。在投喂輪蟲期間,每天加入藻類水以供輪蟲濾食,保證其正常繁殖生長。第10-15天,開始增加投喂剛孵出的鹵蟲無節幼體(以下簡稱“鹵幼”),投喂量為1-2個/mL,適當減少輪蟲投喂量至8-10個/mL。混合投喂10-15d後轉為全部投喂鹵幼。第25-30天,開始增加枝角類或橈足類的投喂量,逐漸減少鹵幼的投喂。根據稚魚口裂的大小,依次用孔徑為250、425、600μm和2mm的篩網過濾枝角類或橈足類。45-50d后,稚魚開始轉變為幼魚,其棲息方式從集群浮遊變為貼池壁和池角潛伏。變態前期加大換水量或直接翻池、分池,變態後期增投大型裸腹蚤和糠蝦類餌料等。
經過50-65d的培育,獲得體長30-40mm的虎頭魚幼魚。幼魚從生物餌料逐漸轉食配合飼料,轉食成功后不再投喂生物餌料。將配合飼料按1份乾粉兌0.65-0.75份水製成直徑2-3mm的顆粒,現做現用,採用拋投方式投喂。從育苗的第5天開始每天吸污1次,換水1次,每次換水量為30%-80%。換水時注意水溫和鹽度,溫差小於1K,鹽度差小於1。育苗前期換水量較少,後期逐漸加大,每25-30d拉網倒池1次。

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

虎頭魚資源量相對穩定,經濟價值高,是生產和休閑漁業的主捕對象,也是舟山海域人工魚礁建設和海洋牧場規劃的首要增殖魚種。每年的休漁季節,虎頭魚成為地方小型魚市的重要海產,支撐著一定規模的海鮮市場需求。

生態價值

虎頭魚也是島礁海域岩礁和天然藻場的優勢種(生境指示種),在維持島礁海域魚類群落結構特徵及穩定性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岩礁區海藻場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起著十分重要的下行控制作用(是岩礁生境生物群落的調控者)。

生活習性


虎頭魚是一種暖溫性底層卵胎生魚類,是典型的岩礁性魚類,具有廣食性的攝食習性。
岩礁生境中虎頭魚攝食14個大類46種餌料生物,主要餌料生物類群為端足類、魚類和蟹類,優勢餌料生物為麥稈蟲、鉤蝦、鯷、虎頭魚和日本岩瓷蟹。虎頭魚的攝食隨季節變化,春季和秋季主要攝食魚類、端足類和蟹類,夏季主要攝食魚類和端足類,冬季主要攝食魚類、蝦類、蟹類和棘皮類。虎頭魚的攝食隨體長變化,體長50-69mm的虎頭魚個體主要攝食端足類,隨體長增加,魚類和蟹類的比例增加,體長110-139mm的個體主要攝食魚類和蟹類,體長140-149mm的個體主要攝食魚類。
虎頭魚的攝食強度較低,空胃率較高,加上換水、越冬、繁殖等因素對其攝食的影響,一年中適合室內水泥池養殖的時間非常有限。1齡和2齡虎頭魚喜集群、有搶食習性,但由於魚體背部長滿鰭刺,搶食時容易相互刺傷,特別是水溫較高時,魚體受傷后易感染而導致大面積死亡,如能及時進行處理,則一般能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