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血傳播疾病

輸血傳播疾病

輸血傳播疾病又稱輸血相關傳染病,是指受血者通過輸入含有病原體的血液或血液成分而引起的傳染病或感染。目前,可通過輸血傳播的疾病與感染已知有二十幾種,其中最嚴重的是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顯示,全球每年有近百萬人因輸入不健康血液或血液製品感染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每年新增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攜帶者中,5%~10%有經輸血或血液製品感染史。

病因


因輸入含有病原體的血液或血液成分而引起傳染病或感染。

臨床表現


因輸血傳播疾病種類較多,臨床表現也千差萬別,故此處僅介紹最常見也最嚴重的輸血傳播疾病:艾滋病、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性肝炎。
1.艾滋病
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后,初始數年至十餘年可無任何臨床表現。初期癥狀如同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流感),可有乏力、食慾減退、發熱等;隨病情加重,癥狀日見增多,如皮膚、黏膜白色念球菌感染,出現單純皰疹、帶狀皰疹、紫斑血皰、瘀血斑等;以後漸漸侵犯內臟器官,出現原因不明的持續性發熱,可長達3~4個月;侵犯肺部常出現氣促、呼吸困難、胸痛、咳嗽等;侵犯胃腸可引起持續性腹瀉、便血、腹痛、消瘦無力等;還可出現肝脾大、併發惡性腫瘤等;還可侵犯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臨床癥狀複雜多變,每位患者並非上述所有癥狀全部出現。
2.乙型病毒性肝炎
患者常感乏力,容易疲勞,可伴輕度發熱等;肝功能異常,膽汁分泌減少,常出現食欲不振、噁心、厭油、上腹部不適、腹脹等;還可出現黃疸、肝區疼痛、肝脾大、肝纖維化等表現。
3.丙型病毒性肝炎
患者常表現乏力、食欲不振、關節疼痛、厭食、噁心和發熱。後期可出現黃疸、腹脹或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等。

檢查


1.艾滋病
(1)免疫功能檢查:CD4+T淋巴細胞耗竭,外周血淋巴細胞顯著減少,CD4+T淋巴細胞<200/μl,CD4/CD8<1.0(正常為1.25~2.10),遲髮型超敏反應皮試陰性,有絲分裂原刺激反應低下,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活性下降。
(2)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檢測:採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明膠凝集試驗、免疫熒光檢測、免疫印跡檢測、放射免疫沉澱法等,其中前三項常用於篩選試驗,后二者用於確證試驗。
(3)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檢測:採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中人類免疫缺陷病毒P24抗原,能幫助判斷病毒複製水平,對“窗口期”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早期確診有臨床意義。
(4)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病毒定量檢測:包括血漿或淋巴細胞病毒培養定量檢測、血漿病毒RNA定量檢測(又稱血漿病毒載量)和淋巴細胞內cDNA定量檢測。其中血漿病毒RNA定量檢測敏感、準確,是最常用的方法。
2.乙型病毒性肝炎
(1)乙型肝炎病毒(HBV)標誌物檢測:①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體(HBsAb)的檢測;②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HBcAb)的檢測;③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病毒e抗體(HBeAb)的檢測。
(2)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檢測:血清HBV DNA是乙型肝炎病毒複製和傳染的直接證據。
3.丙型病毒性肝炎
(1)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體檢測: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機體可產生相應的抗體,最早出現的抗體是針對病毒核心殼區C22蛋白的抗體(抗C22抗體),隨後是針對NS3區C33蛋白抗體(抗C33抗體)的產生,該抗體滴度低於抗C22抗體,但高於最後出現的抗C100抗體。
(2)丙型肝炎病毒RNA(HCV RNA)檢測: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幾天內,即在谷丙轉氨酶(ALT)升高及抗丙型肝炎病毒抗體出現前幾周,即可測出HCV RNA,因此HCV RNA可作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早期診斷指標,也可作為丙型肝炎病毒複製、轉歸及有無傳染性的指標。

診斷


1.艾滋病
患者近期內有流行病學史和臨床表現,結合實驗室檢查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即可診斷,或僅實驗室檢查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由陰性轉為陽性即可診斷。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RNA 和P24抗原的檢測則有助於疾病的診斷,尤其是能縮短抗體“窗口期”和幫助早期診斷新生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80%左右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篩試驗可檢出抗體,幾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檢出抗體,只有極少數患者在感染后3個月內或6個月檢出抗體。
2.乙型病毒性肝炎
根據臨床表現、肝功能、肝穿刺活檢和病原學檢查不難診斷。
3.丙型病毒性肝炎
抗丙型肝炎病毒抗體陽性6個月以上,HCV RNA為陽性者,可診斷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根據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清學、病毒學、生化學試驗及其他臨床和輔助檢查結果,將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分為:①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②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分為代償期肝硬化及失代償期肝硬化;③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

治療


1.艾滋病
目前在全球範圍內仍缺乏根治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有效藥物。本病強調綜合治療,包括抗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治療、預防和治療機會性感染、增加機體免疫功能、支持療法以及心理關懷。
2.乙型病毒性肝炎
治療包括抗病毒、免疫調節、抗炎及抗氧化、抗纖維化和對症治療。三分葯治,七分調理;需有戰勝病魔的信心及意志,精神愉快,生活規律,合理飲食,不宜過度肥胖;除黃疸或轉氨酶顯著升高需卧床休息外,應適量活動,動靜結合。
3.丙型病毒性肝炎
治療的總體目標是清除丙型肝炎病毒,獲得治癒,清除或減輕丙型肝炎病毒相關損害,阻止疾病進展為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償、肝衰竭或肝癌,改善患者長期生存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