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印誠
郭印誠
現在,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副教授1、兩相流動及燃燒過程的數值模擬及實驗研究 4、超燃衝壓發動機燃燒室內噴霧流動及燃燒過程數值模擬1、稠密兩相流動的數學模型研究 2、湍流射流及燃燒過程的大渦模擬及擬序結構激勵研究
郭印誠,男,1966年生,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博士,副教授。作為負責人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及省市級研究課題5項,作為研究骨幹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973項目1項、支撐計劃項目1項及省市級研究課題3項。在國際刊物、國內核心刊物和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20餘篇,其中被SCI檢索的論文有20篇,被EI檢索的論文有60篇。主要從事兩相流動及燃燒過程的數值模擬及實驗研究。
1984.9-1988.7,國防科技大學航天技術系,固體火箭發動機專業,學士
1988.9-1991.2,國防科技大學航天技術系,固體火箭發動機專業,碩士
1991.2-1995.8,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工程熱物理專業,博士
1995.8-1997.7,清華大學核研院原子能科學與技術博士后流動站,博士后
1997.7-1998.8,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講師
1998.8- 現在,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副教授
1、兩相流動及燃燒過程的數值模擬及實驗研究
2、危化品泄漏及火災過程的數值模擬
3、煙道氣二氧化碳捕集技術
4、超燃衝壓發動機燃燒室內噴霧流動及燃燒過程數值模擬
1、稠密兩相流動的數學模型研究
針對稠密兩相流動過程,研究了顆粒團捕獲稀相區顆粒以及顆粒團中顆粒向稀相區擴散的影響因素,得到了顆粒團生成、長大及破碎的機理。在顆粒軌道模型框架下,引入顆粒團當量特徵尺度,對單顆粒曳力係數進行了顆粒團聚效應的修正,得到了反映顆粒團聚效應的曳力模型。模擬結果與實驗結果符合較好,且能模擬出壁面附近下降流及“環核”流動結構等一系列快速流化床的典型流動特徵,驗證了考慮顆粒團聚效應的曳力模型的有效性。
2、湍流射流及燃燒過程的大渦模擬及擬序結構激勵研究
開展了矩形射流流動和燃燒過程的大渦模擬研究,研究了矩形射流及射流燃燒近場的頻譜特性,發現了矩形射流及射流燃燒近場的特徵頻率。得到了射流燃燒過程中擬序結構的發展演變過程,開展了射流燃燒過程中擬序結構激勵控制研究。研究發現,當激勵頻率越接近特徵頻率,射流發展區中的渦捲起過程越強烈,射流的核心區越短,射流的卷吸率增強。上述研究為有效控制矩形射流流動和射流燃燒過程提供了依據。
3、氨法微細噴霧捕集煙道氣二氧化碳的研究
針對燃燒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研究了煙道氣二氧化碳的捕集方法。由於燃燒產生的煙道氣二氧化碳濃度較低(通常為7%~15%左右),為提高二氧化碳的捕集效率,基於微細噴霧表面積大的特點,提出了氨法微細噴霧捕集煙道氣二氧化碳方法。研究了氨水濃度、流量、氣體總流量、溫度以及CO2初始進口濃度對CO2脫除率的影響,得到了大於98%的二氧化碳的捕集效率。
4、有反應湍流兩相流動的擬流體模型研究
發展和完善了統一處理有反應湍流兩相流動的擬流體模型,並應用於煤粉和液霧燃燒過程。在歐拉坐標系內全面考慮煤粉的溫升、蒸發和熱解過程(液霧的溫升和蒸發過程)及兩相湍流輸運。建立了求解擬流體模型諸控制方程的統一的數值解法。
5、火災過程中火蔓延及煙氣運動大渦模擬研究
採用大渦模擬方法研究了火災過程中火蔓延及煙氣運動過程,探討了幾種典型建築物內火災情景下火蔓延及煙氣的運動規律,分析了各種排煙措施在大型場館火災中的排煙效果,為火災中人員的逃生和消防救援的展開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6、超燃衝壓發動機燃燒室燒蝕支板強化燃燒的研究
為了提高超燃衝壓發動機燃燒室的性能,提出了燃料噴注支板與燒蝕支板組合的燃燒室新方案,並研究了新方案對超燃衝壓發動機燃燒室性能的影響。加入燒蝕支板后,燃燒室內燃料與空氣的混合效率、燃燒效率均有顯著提高,燃燒效率的提高彌補了燃燒室內總壓損失所帶來的機械能損失,使得燃料噴注支板和燒蝕支板組合方式下的燃燒室比沖高於單燃料噴注支板時的比沖。
1、2002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2、2002年度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獲獎項目《北京市能源結構調整不同技術方案分析及對完善北京市能源政策法規的建議》,第2獲獎人。
2、2001年度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獲獎項目《玻璃熔窯模擬技術在新窯爐設計中的應用及純氧燒嘴研製》,第3獲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