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道堂
四川省成都市通順橋街廟宇
愛道堂位於成都市通順橋街,佔地近10畝,古稱圓覺庵,始建於明代古北宮渠之通順橋畔,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民國初年古圓覺庵改名為十方愛道念佛堂(簡稱愛道堂)。
愛道堂大門
1941年,隆蓮法師在愛道堂奉昌圓法師之志,首創蓮宗女眾院,宏揚正法,饒益有情。後由於愛道堂殿寮狹隘,樑柱朽折,動議擴建,歷有數年,營造所費,惟待善緣。
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居士生前對愛道堂擴建事宜倍加關注,運籌帷幄,以期愛道堂梵宇重光,法恩演流。
愛道堂
作者:陳沫吾
隆蓮法師像
誦到《壇經》中“般若常在,不離自性”,“於自性中,萬法皆見,一切法在自性,名為清凈法身”,“佛是自性作”時,掩卷思量,隆蓮已走過近一個世紀的歷程,她表現出了既順乎天道自然的本性,又表現出了她立志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真可謂:自信佛緣起,自悟空門修,自到出世境,知見一尊佛。
一、佛緣自信
隆蓮法師,四川樂山人氏,1909年農曆3月13日生,俗姓游,因雙親婚變,自幼隨母在外祖父家生活。早年外祖父為其取名字叫德純;后體弱多病大姨媽為其取名字叫永康;她本人為了表白自己男女平等的思想,對父親給子女取名字存在的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表示極大的不滿,便自己取名叫銘燕?
隆蓮自幼天資聰慧過人,未語之前就能識“燕”、“蟬”二字。早年游宅“恭友堂”有門對“堂茂金萱子孫燕喜、庭輝玉樹甲第蟬聯”一幅,她就能以指示人辨識其中“燕”、“蟬”二字。3歲起她始學唐人絕句,並能琅琅上口,稍長由長輩輪流教學,無常師,自幼著童男裝,13歲就讀於樂山女子小學校,其外祖父時任該校校長,她便由童男裝改穿女生服。是年7月,外祖父去逝,她就結束了學校的讀書生活,從此在父親的幫助下,走上了自學之路。隆蓮自3歲起隨外祖母學吃素,焚香禮佛,13歲起堅持吃長素至今日。據說,一位姓熊的高士終身未娶(隆蓮父之師),教弟成人後,便離職隱居於鄉下“熊洞”,鄉親朋黨多以異人目之,來訪者眾,不堪其擾,遁居佛寺,唯恐入山不深,尤不能逃名,便雲遊至樂山、住烏尤寺,並常至游宅。隆蓮父公差至滬,熊高士囑託隆蓮父代己面求印光法師指示修行聖地,印光法師外出,隆蓮父留下信函述明來意,繼後印光法師在洋洋數千言的複信中指出:“苟能通身放下,則何處不是道場。”從此,熊高士絕意雲遊,隆蓮更堅定要走學佛修行之路,倘若說其外祖母是引導自己學佛的第一人,那麼,熊高士則是影響她學佛修行的第二人。
11歲時,隆蓮隨父游烏尤寺,得知大勇法師來山,便候於“曠怡亭”旁,親眼目睹了身著金黃色海青的大勇法師從山道上飄然而過,她自信頓起,遂自言我長必著此服,佛緣通合,大勇法師的身影便在她心中紮下了佛根,留下了人生的憧憬。
13歲那年,十分疼愛隆蓮的外祖父去世后,隆蓮在整理外祖父遺留下的大量書籍文獻中,偶然獲得一本清人張師誠著的凈土宗入門要籍《徑中徑又徑》,她翻閱之後,被“浮生若夢,一切皆空。人皆知之,也能言之,而終日營求靡已,曾不醒悟,大率以為死後即化。又或以為死即復生,不足為慮。……其苦無涯。欲脫離此苦,舍凈土奚歸耶。將起其信,先破其迷”的境界感化,從此,她就踏上了曲徑通幽的佛學的不歸路。當時,她與眾多出家人不一樣,從表象上看她既不是為了解脫生活的困苦尋求出路,也不是逃避遭受人生打擊而遁入空門,慧根也好,命定也罷,都離不開她那顆純真的童心與天時地利人和的機緣巧合。因而,我理解隆蓮法師的佛緣慧根,是自性自信起、隨緣隨源生的。
二、佛心自悟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學乃救世之母”(孫中山語),“佛教是自信而非迷信,是積極而非消極,是入世而非厭世,是兼善而非獨善”(梁啟超語),“釋迦牟尼真是大哲,他把我們平常對人生難以解決的問題,早給我們啟示了”(魯迅語)。
1931年,隆蓮隨父親第一次遠離故鄉來到省會城市成都,在父親的朋友的幫助下,她平生第一次走上成都縣女中講壇講授數學,為接濟家中生活困難盡出微薄之力,同時,其才華也顯露於社會。隆蓮一生勤奮好學多問,她先後向劉豫波、劉洙源先生學習詩詞、書畫和學佛聽經。她參加的“四川省普通行政人員和高等教育行政人員檢定考試”,其兩次成績均榮登榜首,尤以“招世之士興朝,中民之士榮官”之論說文引起世人矚目,這篇文章可以說與她少女時代所作的另一篇文章《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或者可堪稱姊妹篇,前一篇道出了隆蓮對一個國家怎樣才能鞏固政權的看法,魚爛是爛於腹,要想國家不亡必須首先鞏固政權自身。後篇則具體講了怎麼鞏固:當權者必須“在公”,要出於公心。即她在文章中所議“國家分崩離析之際,人民處水深火熱之中,有志君子將出而存危理亂,其術安在?曰:在公,唯公生明,唯明生治……”
隆蓮法師書法作品
三、佛果自到
隆蓮法師剃度師
隆蓮的思想、學說,當是稟承時代脈絡的發展而發展的,她上承釋迦傳統,下揚“即身成佛”的思想,順應思想發展大勢,融通各種佛教學說,產生出辯證唯心無“神”論佛學觀,對今時、後世的信徒和學者們,當會產生重要的研究價值和啟示,特別是她曲折坎坷的學佛歷程和大智大慧的人生實踐,可堪稱佛界楷模。後生不敢對隆蓮法師枉作評點,以上胡亂語,僅是余對蓮師的一知半解,有不敬之處,望蓮師和眾信徒們海涵,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