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一食
日中一食
日中一食是佛教僧侶的飲食方式。
如來處於五中:降生中國(中央大國),中夜逾城,中夜悟道,日中一食,所談中道。
唐·道宣律祖《四分律羯磨疏》云:佛教之中,一食為本。托緣開二,不是長途。至今西域統五天竺常行一食。
眾生依食而住。佛說:“如是世界十二類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六道眾生,因淫慾而生,依食而活。所以人想了脫生死,不生不滅,必須斷除導致“生”之根源的淫慾,導致“活”之根源的飲食。
佛陀為眾生解脫而制戒,從低到高,次第修行。從五戒開始的戒邪淫,提升到八關齋戒的不淫、日中一食,再到出家十戒的不淫、日中一食、不捉金錢等,目的就是讓眾生不斷地收攝身心妄想,滅除貪慾,從而達到不生不滅的解脫。
《阿含經》中記載了人類的起源。
劫初,光音天人命終來生此間,都是化生,沒有男女,以歡喜為食,身光自照,神足飛空,安樂無礙。
後來出現地味,味甜如蜜,眾生以手試嘗,覺得好吃,輾轉嘗個不停,便生貪著,以手來掬,漸成摶食。因此眾生身體變得粗澀,光明轉滅,無復神足,不能飛行。
如《楞嚴經》所言:“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穀,足不離地。”
其中吃得多的顏色粗悴,吃得少的則顏色光潤。再後來地味消失,又相繼出現地肥、粳米,食粳米階段,眾生其身粗丑,出現男女形,互相瞻視,遂生欲想,共在屏處為不凈行。
由此可見,貪戀飲食導致了眾生墮落,出現男女間的淫慾。所以淫慾為生死正因,飲食為生死助因。眾生要靠飲食吃飯而活著,卻也正因為貪戀飲食,而無法了卻生死,脫離六道。
《涅槃經》云:“智者復觀,一切眾生為飲食故身心受苦。若從眾苦而得食者,我當云何於是食中而生貪著?是故於食不生貪心。”又云:“複次智者當觀,因於飲食身得增長,我今出家受戒修道,為欲捨身,今貪此食云何當得舍此身耶?如是觀已,雖復受食,猶如曠野食其子肉,其心厭惡都不甘樂,深觀摶食有如是過。”
修行佛法,是為了舍此業報之身往生佛國——“今貪此食云何當得舍此身耶?”
不貪飲食是為了脫生死,那麼佛又為何要讓弟子一日一餐,在午前食用?皆因:“過中不食者,學佛而食也。如來處於五中:降生中國(中央大國),中夜逾城,中夜悟道,日中一食,所談中道。”
《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中佛言:“沙門一飯,暮不食,以時食,離不時食。”《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二十三:經雲“早起諸天食,日中三世諸佛食,日西畜生食,日暮鬼神食。佛制斷六趣因,令同三世佛故”。
釋云:“日中一種,佛佛常法。以住中道,假事表理,故凡所化儀,無不皆中。佛制下正顯教意,上有三趣,地獄同鬼類,欲超三界,必斷六因。故制比丘不同彼食,令依極聖,出離可期。嗟彼愚人,多餐晚食,不學諸佛,而甘同鬼畜,不知何意乎!”
日中一食是十方諸佛常住之法、中道之法。為斷生死輪迴之因,佛讓弟子日中一食,即明相后至正午前可進食一次。而多餐晚食者,不學諸佛,背棄佛法,甘同鬼畜,可謂愚人。
◇《增一阿含經》云:迦留陀夷向暮日入,著衣持缽,入城乞食。爾時極為暗冥,時迦留陀夷漸漸至長者家。又彼長者婦懷妊,聞沙門在外乞食,即自持飯出惠施之。然迦留陀夷顏色極黑,又彼時天欲降雨,處處曳電,爾時,長者婦出門見沙門顏色極黑,即時驚怖乃呼,是鬼,自便稱喚,咄哉,見鬼。即時傷胎兒,尋命終。由此因緣,佛遂立過午不食之制。
◇佛一日在王舍城耆闍崛山,爾時城中人民節會,作眾伎樂,難陀跋難陀入城觀看,眾人與食,食訖再看,日暮方還,諸比丘皆加嫌責,並往白佛,佛遂制此戒。
◇《摩訶僧只律》卷十七:爾時比丘日暝食,為世人所譏:“云何沙門釋子夜食?我等在家人尚不夜食,此輩失沙門法,何道之有?”諸比丘聞已,以是因緣往白世尊。佛告諸比丘:“汝等夜食,正應為世人所嫌。從今日後,前半日聽食,當取時。”
《大莊嚴論經》記載:昔日,佛集眾比丘僧,贊一食法,乃至欲制一食戒法,眾比丘默然無聲。一比丘名婆多梨,提出反對,言:“世尊!不要制一食戒,我不能持。”佛告比丘:“於過去生死為是飲食,受無窮苦,流轉至今。諸苦之中饑渴最苦。劫初時有一天人最先嘗地味,隨之取食。彼天人就是現在的婆多梨比丘。今亦復爾。”
婆多梨比丘貪飲食不為法,仍然反對佛制日中一食,白佛“莫制一食法”,並說偈言:“我今不能持,世尊一食戒,若一人不善,不應制此戒。”所有的比丘僧聽聞后,低頭思維良久,說:“寧和鹿一起吃草,像蛇一樣呼吸風,不應於佛僧前,為了飲食的原因,違佛而說這樣的話。”
佛又給婆多梨比丘開方便,婆多梨還是不肯。於是,當爾之時,佛制一食戒,第二第三也如是請佛,佛猶不肯,即制戒。
婆多梨比丘離佛而去,因違佛所說,又生了極大的懺悔心,三月之中恥不見佛。自恣日越來越近,婆多梨晝夜愁惱,羸瘦毀悴,失於威德。
諸比丘對婆多梨比丘說:“世尊如果是有煩惱漏者,你可以怖畏;但佛世尊久斷諸漏,你何故畏難不去?”婆多梨比丘深切懺悔:“我為愚痴所盲,而不受佛語。就好比人要死了,不服隨病葯,我違失慈愍教,很是悔恨懊惱。”
婆多梨比丘最後與諸比丘往詣佛所,舉身投地懺悔。佛說:“假如有阿羅漢卧於糞穢污埿之中,我行背上。於意云何?彼阿羅漢會有苦惱嗎?”婆多梨比丘說“不會”。佛說:“你若得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終不違教。由於你是凡夫,愚痴空無所有,如同芭蕉中無有實,廣說如修多羅。”
——可見證道的聖人絕不會違背佛陀教誨,只有愚痴的凡夫才不相信佛語佛慧,違背佛制。如懷疑日中一食是否有害於色身,可自問:“信佛否?”若信,則不應懷疑褻瀆佛的大慈悲、大智慧,當聽佛教言,學佛而行,日中一食。
◇佛言:剃除鬚髮而為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佛說四十二章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其有嘆說一食者,則為嘆說我已,何以故?我恆嘆說一食者。其有毀辱一食者,則為毀辱我已。其有嘆說日正中食者,則為嘆說我已,何以故?我恆嘆說正中食者。其有毀辱正中食者,則為毀辱我已。——《增壹阿含經》
◇食亦不多亦不少,適得其中,常爾一食不增減,趣支命不用作筋力,但欲令身安不苦痛,有氣力得定行。若有當來比丘,當以是賢善,奉行戒,當以是賢善。——《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恆一坐而食,身體輕便,氣力強盛;汝等比丘,亦當一食,身體輕便,氣力強盛,得修梵行。——《增壹阿含經》
◇菩薩具十種法,則得圓滿成就一食。何等為十?一者、成就食時,性不貪求;二者、成就食時,性無染著;三者、隨得食時,常知止足;四者、恆依時食,不墮非時;……九者、乃至命盡,亦常一食;十者、於所食時,當起葯想。善男子!是為十法,成就一食妙行功德。——《大方廣佛華嚴經》
◇四者應作是念:我今求一食尚多有所妨,何況小食、中食、后食!若不自損則失半日之功,不能一心行道。為佛法故,為行道故,不為身命,如養馬、養豬。是故斷數數食,應受一食法。——《佛說十二頭陀經》
◇夫少欲者,若有比丘住空寂處端坐不卧,或住樹下,或在冢間,或在露處,隨有草地而坐其上。乞食而食,隨得為足,或一坐食不過一食。——《大般涅槃經》
◇複次善男子,有二種戒:一者性重戒。二者息世譏嫌戒。性重戒者,謂四禁也;息世譏嫌戒者……常受一食不曾再食,若行乞食及僧中食,常知止足不受別請。不食肉不飲酒,五辛能熏悉不食之。——《大般涅槃經》
◇佛子!一切諸佛,一食,結跏趺坐,盡過去、未來際不可說不可說一切劫,身不傾動,住不思議佛住,受寂滅樂,乃至不失化一眾生。——《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道宣律祖《四分律羯磨疏》云:佛教之中,一食為本。托緣開二,不是長途。至今西域統五天竺常行一食。(“托緣開二”即為早粥,是為老弱病幼因病體而開緣。此開緣“不是長途”,即無病者不可開,因為佛教以“一食為本”。)
◇宣化上人:什麼是正法住世?你老老實實去修行,不好虛名假利,不貪供養,就是正法住世。如果每個出家人能持銀錢戒,能坐禪,能日中一食,能時刻搭袈裟,嚴持戒律,就是正法住世。正法住世,也就是時刻依佛所教,躬行實踐。
其實不但出家眾,即使在家居士受持八關齋戒,也須日中一食。《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三十九:“是為在家人五戒、汝盡形受持。當供養三寶、勸化作諸功德。年三月六常須持齋。”《資持》解釋:“初一持齋者或受八戒、或但持齋,中前一食、中后不得妄啖。”
“齋”,即為日中一食。持齋是佛教徒的重要修持,正為“節其身,薄其淫,清其心,寡其欲”。《齋經》云:十六國眾寶不如一日受佛法齋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