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三家店的結果 展開
- 京劇劇目
- 地名
三家店
地名
三家店,為多意向詞。
深圳三家店、中英街、沙頭角
三家店最初只是一間店名。1962年,深沙路和沙鹽路交界的三叉路口原是塊荒地,為方便當地居民,當時的沙頭角進出口貿易公司在那裡建了一個大約20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開了一間供銷社,農藥、農具、農副產品以及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都可以在這裡買到。由於位處三叉路口,大家稱它三叉店,是沙頭角附近惟一一家賣日用品的商店。後來大家就把三叉店叫成三家店。
那時候的三家店遠近聞名,不光是寶安人知道它,連惠陽多個縣、市都有不少人知道。三家店為什麼出名?首先是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據老人們回憶,當時從外地來寶安縣必須出具“邊防通行證”,而從寶安縣城深圳到“三家店”這個地方就必須出具“特許邊防通行證”,如果再往前走要進入中英街就得出具“邊防禁區通行證”。除特殊的地理位置,三家店裡賣的貨品大部分是其他地方不可能看到的。當時的沙頭角進出口貿易公司憑藉中英街的優勢,將一些商品出口轉內銷,在三家店設了一個特需商品專櫃,專門賣一些進出口的免稅商品,例如進口餅乾、月餅、珠江面、飛馬煙、牡丹煙等。那時,沙頭角一天只有一趟公車,早上8點由鹽田開往深圳,下午3點半從深圳開回鹽田,每天到三家店來買東西的人絡繹不絕。
三家店與中英街同命運。上世紀80年代,中英街是聞名全國的“購物天堂”。從1978年開始,三家店陸續增加人手。1984年,三家店擴建成1000多平方米並改名為“利民商場”,除日常用品及農具外,還有自行車、大型家電等。不久,利民商場改名“三家店購物中心”,1985年生意最旺時,每日最高營業額可達50多萬元,商場職工也達到70多人。三家店名聲大振,廣東乃至全國很多人都來此購物。
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經濟發展的加快,內地市場供應逐漸豐富起來,繁榮的中英街也失去了往日“購物天堂”的優勢,三家店附近的商店也紛紛出現,且商品種類越來越多,三家店也不再是附近惟一購物的選擇了。1985年底,三家店重新裝修改為龍鳳賓館,2007年,三家店舊址被拆掉,如今在三家店原來的地方正在建高層住宅。就這樣,三家店完成了它的使命,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和人們的視線。但是,在老一輩人的心裡,還記得三家店,記得曾經的繁榮與便利,記得它輝煌的歷史。
三家店街道位於南昌市青雲譜區中部,是中共青雲譜區委、區政府所在地,屬青雲譜區政治、經濟、文化、商業中心。轄區北起江鈴立交橋以北的徐坊自然村,西靠迎賓大道,與京山街道相鄰;南至墨山立交橋,與南昌縣小蘭鄉相臨;東臨洪都航空工業集團公司,以洪都集團圍牆為界,與洪都街道相臨;東北面相接洪都南大道,與徐坊街道相臨,轄區自北向南呈帶狀分佈,與青雲譜鎮多處插花相接。轄區面積約9.3平方公里,下轄12個社區居委會,2個村委會,共有居民201114戶,近6萬人。轄區駐有主要企事業單位、學校70餘家,商業繁榮,是青雲譜區的繁榮板塊核心街,城南商貿中心街。
“三家店”是因民國時期,在該地段僅有茶水店、飯店、雜貨草鞋店三家店鋪而得名,是全區商業的發源地。經過幾十年的發展變遷,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三家店街道在青雲譜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以營造大和諧為核心,以黨建為龍頭,全力做好了經濟發展和社會管理兩篇文章,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青雲譜區政府熱忱歡迎海內外各界賓朋來三家店街道投資興業。
解放前,在趙家崗土家族鄉境內新合村有一令人嚮往所致的文化景觀——三家店。
三家店坐落在海拔800餘米的山坡上,在這塊山坡上,過去人們的住房分三節建修在這裡,整個這塊山坡正好被百姓住房分成了三節,故三家店又叫做三節店。
據歷史記載,三家店的第一店,處在山腳,第三店處在山頂,共有十來戶人家,兩店都設有住宿,開有歇鋪。第二店處在山腰,人戶密集一點,設有煙館及活動場。在第三店之上,建有一座古廟,在古廟旁邊有一塊銅鑼碑,這碑用石頭做成,用力一敲,碑里傳出的聲音就像敲打銅鑼一樣,聲聲震耳。另外在銅鑼碑上建有一個茶亭,專供那些求神拜佛、敲打銅鑼碑人歇息。當時,凡南來北往的商販經常出沒投宿在這裡,整天三家店的來往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位於門頭溝區龍泉鎮的永定河畔,永定河三家店水閘東側。遼代的時候就已經形成村落。據說最早在此定居的只有三家,有的說是高、殷、王三家,有的說是張、劉、楊三家,有的說是田、王、趙三家,到底是哪三家已難以考證,但村名卻是因最早三戶人家而得,稱“三家店”。這裡不僅是明清京西大道的起點,也是永定河的出山口,京西故道上最大的一個古渡口,西山通往京城的咽喉要道,山區平原間物流的交易中心。早在明朝的萬曆年間,這裡就因為運煤的需要,曾在河上架起過木板橋,其倉儲物流的重要作用。明清時期,京城用的京西煤以三家店村為集散地,吸引了大批山西人來此地定居、經商,並在村裡建了山西會館。村裡還有十多座古寺廟、白衣觀音庵、古剎龍王廟、關帝廟鐵錨寺等。直到清末民初鐵路修通之後才衰落下來。該村西、南部稍高,東部稍低土壤為濕潮土,聚落平均海拔35米,高差1米。村東距小中河 1公里,村西離七乾渠2公里,屬北運河水系。地下水埋深約4米。位於門頭溝區東部。為龍泉鎮轄村。東為石景山區五里坨,南為城子。因昔日有三家客店而得名。遼代時即已村,村內文物古迹較多,位於中街的白衣觀音庵,始建於唐代,宋代、明代都曾重修,清代末此廟曾是義和團拳壇。廟內存有碑刻。位於西街的建於明代的關帝廟,舊時曾供有關帝像,清末此廟也曾是義和團拳壇。民國時重修,廟內供大鐵錨一隻,故又被稱為鐵錨寺。村中現存建於明代的二郎廟。此外,中街的山西會館,在清代及民國時期為山西公議局。村中有公路、鐵路可通,交通較方便。
千年古村三家店位於門頭溝東北部的永定河畔,曾是商賈雲集的繁華渡口,也是通往山西、陝西、內蒙古的商道起點。明清時期聚集了200多家商號,有“京西第一村”之稱。老舍筆下的駱駝祥子就曾走過這裡。如今三家店仍遺存著煤棧、龍王廟、白衣觀音庵、鐵錨寺、山西會館等遺址遺跡。
“當年這是王家大車店。這是恆太常麻鋪。”八十多歲的齊老爺子走在這條三里長街上,追憶著昔日繁華。當年這條街上,能叫上名號的店鋪就有一百六七十家,許多都是百年老店。所以這裡的房子不像一般村落,它的門戶鋪臉兒全在臨街面上,房后的院落才是宅舍。
在東街與中街的交接處有個清代建築,即三家店小學,是原來的山西會館。會館坐南朝北,有正殿六間,前面三間為卷棚頂,後面三間為正脊吻獸式,殿頂用黃琉璃瓦覆頂,殿下為青石台基。相傳山西會館是乾隆年間主理琉璃燒造的皇商趙邦慶所建,因為和皇家沾了邊,才敢用黃琉璃瓦覆頂。
三家店小學斜對面的白衣觀音庵,始建於唐代。庵坐東朝西,磚雕門樓,原供奉觀世音菩薩。
三家店是京西煤炭重要集散地,煤老闆們在村中蓋起豪宅處處。最有代表性的當數殷家大院,又叫天利煤廠大院。天利煤廠是經營200餘年的老字號,由殷姓家族創建於清道光前後,同治、光緒時期達到鼎盛。煤廠佔地3508平方米,包括三組院落,房舍73間,大門14個,構成一處完整的大型四合院。現在大門的磚雕上糊著黃泥,據說為避免當年“破四舊”,斑駁的黃泥下依舊能看出當年建築的精美和家族的興盛。
三家店也有關帝廟,卻與眾不同,因為它有個奇怪的名字——關帝廟鐵錨寺。一種說法,當地人從永定河中撈出一隻罕見的大鐵錨,被視為神物供奉在此;另一種說法,三家店西側是永定河的一古渡口,負責古道兩岸的運輸擺渡,因永定河水流湍急,要用一個有四爪、高一米、重約四百斤的大鐵錨在碼頭固定擺渡的船隻。后因通往京西的古道上修了橋,渡船的大鐵錨不用了,當地人為祈禱平安,將鎮水大鐵錨搬進廟裡供奉,久而久之此廟也改叫鐵錨寺。如今鐵錨寺雖已修繕一新,但鐵錨卻不知去向了。
三家店的龍王廟,那可是京西數十座龍王廟中香火最盛的,其前身叫龍興庵,建於明代。正殿龕台上供著五尊龍神: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四尊龍神像,以及最左側的永定河神像。永定河流域有些龍王廟也供奉過永定河神,都沒有能保存下來,這裡的永定河神像是現存的唯一一尊。陰曆六月十三是河神生日,這一天,三家店龍王廟要給龍神河神焚香上供,大擺筵席,屆時村民要到龍王廟吃壽麵,給河神祝壽。現在老人們談起給河神過生日還是興味十足,津津樂道。
如今,漫步在三家店的老街上,雖早已不見商貿聚集的熱鬧景象,但隨處可見的古樸民宅、滄桑古槐以及精美磚雕,無不在向世人訴說著古村昔日的繁華。
地址:門頭溝區龍泉鎮
乘車:乘929路、892路、890路琉璃渠村下
位於順義區南法信鎮的北部,京密路101國道貫穿其北側,南臨東六環北路和順沙路。全村現有215戶,487人,村域面積1311.94畝,耕地面積651畝,綠化面積3600平方米。2007年村總收入7963萬元,人均勞動所得997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