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龍橋樑種類有木樑風雨橋、石板橋、獨木橋等;弔橋類有藤橋、溜索、鐵鏈橋和鋼索橋;拱橋類主要是木拱橋、石拱橋兩種。雲龍古橋體現了許多的美學原理,建築風格千姿百態,式樣獨具特色。關帝對君橋採取石拱上面加一高二低的白族瓦頂式建築,橋頭建有牌坊樓,式樣在全國罕見。
雲龍是大理白族自治州最西面的一個縣份,地處滇西縱谷區,怒江從縣境西部穿過,
瀾滄江流經境內百餘公里,把縣域切為兩半,轄區內高山林立,谷箐交錯,泉水潺潺,江河擁有量達數十條,溪流數以千計。雲龍江河之多,水資源的豐富,其它地區難與之攀比,可謂是大自然的恩賜。事物總有正反兩方面,在大江大河阻隔中生活,艱難也就不言而喻了。雲龍古橋就是人們生活在這裡的各族人民智慧和創造遺產。雲龍古橋眾多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古代雲龍鹽業和銀銅礦的開發,為修橋奠定了物質基礎。雲龍是雲南鹽井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共有八井,開發最早的始於漢、唐,明、清年間成為雲南四大產鹽地之一,食鹽銷到保山、
騰衝、西藏、緬甸、印度等地。鹽業興旺,帶來百業繁榮,修橋鋪路,開拓外交。
尤其是人才輩出,有識之士捐資、倡修橋樑蔚然成風,益澤子孫後代。橋樑類型分為梁橋、浮橋、拱橋、弔橋四種,雲龍古橋四種類型都擁有,其中梁、拱、吊三種類型居多,大小古橋達近百座,少量分佈在瀾滄江上,多數建造在沘江及其交流上。沘江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記載,它發源於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途經雲龍一百多公里,最後流入瀾滄江。沘江兩岸分佈著雲龍古代的八大鹽並,人口密集。雲龍古橋的作用用最古老樸素的眼光看待,就是提供人畜通行,而放在歷史淵源上考察,它在內外交往中的地位是其它方式難以取代的,因此,古橋在雲龍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更遠一點的眼光看,雲龍古橋是中國乃至世界古橋樑藝術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份,這一點已逐步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了解和認識。雲龍古橋的發展延續,留下了獨特而厚重的橋樑文化,許多有特色的古橋還具有文物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圖)雲龍古橋
雲龍從西漢元封二年即公元前109年設縣,稱比蘇,距今已有二千多年歷史。自從人們在這裡繁衍生息,與江河作鬥爭的歷史也隨之開始,獨木橋、木船、竹筏、溜索、藤橋等浮渡方式雖然沒有史料記載,但遠古就已有之。明代記載建造的橋共有兩座:位於金泉井的砥柱橋,建於明嘉靖七年,即1528年,為兩進連跨式
風雨橋,橋面鐵鏈上鋪木板,上有木撐架覆蓋瓦頂,橫跨沘江。另一座是彩鳳橋,座落於順盪井的沘江上,屬木伸臂覆瓦風雨梁橋。其餘橋樑多為清代修造,此時正值雲龍鹽井、銀銅礦開發的鼎盛時期。橋樑之設,攸關課稅,利濟民生,有識之士慷慨捐資。縣城南端建於清道光四年的青雲橋,就為曾任陝西巡撫的石門井人楊名颺捐資所修。清代到解放初期,雲龍境內也建起了不少的
梁橋,大部份都具有古代建築特色;古橋在雲龍歷史發展中的貢獻是功不可沒的,僅古代鹽業對橋樑的依賴就可以充分說明這一點。雲龍鹽業興盛時期,五井提舉司年上繳朝廷課銀達38000多兩,鹽年產量達130萬公斤以上,大部份食鹽都要依靠瀾滄江、沘江上的橋樑,採用人背馬馱運銷到外地,又把其它地方的物資運回雲龍。
(圖)雲龍古橋
雲龍位於滇西邊陲,地理位置險要,古代和近代的許多戰爭都與橋樑相關連,留下了無數神密的史話。位於舊州鎮橋街的飛龍橋,是古代瀾滄江上著名的鐵鏈橋之一,此橋建於清
同治癸亥年,即1863年,由滇西農民起義軍領袖杜文秀派大翼長李玉樹總鎮雲龍時倡修,並賜名“飛龍橋”,1927年被土匪蕭嗚梧燒毀,翌年匪患平息后修復。1949年滇桂黔邊區縱隊副司令員朱家壁率領部隊挺進滇西,為斷
國民黨軍隊西逃退路,將橋斬斷,修復后毀於六十年代中期的洪災,現只留下東橋墩和西岸的望江樓。建於抗日戰爭時期的功果新老兩座橋,是中國第一代橫跨瀾滄江的公路鋼索弔橋,被稱為
滇緬公路的咽喉。1940年10月至1941年2月的123天中,日本飛機對功果新老兩橋轟炸16次,出動飛機242架次,投彈近千枚,將兩橋炸毀。抗戰軍民日夜搶修,恢復通車,保證了滇西大反攻的勝利。如今,彈痕累累的功果橋、老橋西橋墩、保護功果橋的高炮路、高炮台、岩石地堡等全體建築仍然完好地保存下來,成為抗日戰爭的物證;雲龍古橋類型齊全,數量繁多,建造歷史悠久,被譽為“橋樑博物館”。它的歷史價值更重要的一點,還在於它對中國、對世界的古橋樑都有一份創造和貢獻。
(圖)雲龍古橋
在當時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後,缺少鋼材、水泥等建築建材的情況下,利用木料、
藤子、石頭等原始材料,構建大跨度的橋樑,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反映出了民間能工巧匠的智慧、創造和技術水平。雲龍古橋的科學價值首先體現在合理選址上,突出的有四種特點。一按民族風俗選址:雲龍少數民族尤其是白族搞建築都注重地勢風脈,橋址一般選擇在山脈與山脈相對應的地方,接山川靈氣,鎖風水流失,圖納福吉利;二按人口分布選址:盡量兼顧人畜通行,力求一橋能輻射幾個村或一個地區,甚至於外界的交住;三按河床順直選址:避開激流、支流、彎道,保證橋樑安全;四按節儉牢固選址:儘可能把橋墩建在岩石上,青雲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西岸在巨大的石壁上鑿出平台道,砌石柱支撐鐵鏈,東面以天然石頭作橋墩,橋面板下河中心立著一塊巨石,人們稱之為“照壁石”起到防止河床深切作用,整座橋突出省工省料,美觀牢固;雲龍古橋的另一個科學價值體現在建築結構上。
(圖)雲龍古橋
溜索,僅只需一根竹繩、溜幫和溜索樹即可,看似非常簡易,但架設中同樣需要符合力學原理。溜索弧度、斜度太陡,衝力過猛,人滑到對岸停不下來,會危及生命,斜度太緩,滑行到中造停止,溜不到對岸;雲龍古橋部份大跨度的橋樑,建築結構非常複雜,古人建橋沒有條件採用設計圖紙,一般邊搞模型邊施工,想象周全,結構嚴謹,合乎科學原理,有些橋樑彙集梁、拱、吊幾種橋樑類型的長處,精心構思建造,通金橋就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座。該橋地處長新鄉大包羅村,建於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 橫跨沘江,為伸臂式單孔覆瓦木樑橋,全長40米,寬4米,凈跨29米,高12.5米。伸臂大木方從兩個橋墩分五排,層層向河心挑出,中間用五根粗大木樑銜接,上面鋪木方作橋面,伸臂木方斜埋於橋墩部份,用大量鵝卵石砌壓,保持乾燥,防避木料被腐蝕。木伸臂下方立條石,橫置木枋起支撐作用。上部採用馬鞍架構建弧形屋頂,起穩固、平衡、起吊整橋的作用,頭上覆蓋瓦頂。通金橋是雲南省風雨橋類最具特色、跨度最長的一座伸臂梁橋,被省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雲龍古橋類型中的梁橋部份,多數建有木架,上面覆瓦,遮擋太陽,防避風雨,抑制木料腐爛,延長壽命,提供人們歇息。選址、建築合乎科學原理,多數古橋歷經數百年,任憑洪水橫溢,仍然存留在大江大河之上。
(圖)雲龍古橋
河西橋兩面橋墩採用天然石頭砌成弧形洞,給人以穿越城門洞的感覺。雙龍橋在石拱橋上築有白族一高二低照壁圍牆,長達28.2米,牆上留有兩道通口門,也屬罕見。飛龍橋西岸的望江樓,更算是古建的藝術珍品,樓閣為上下兩層,重檐歇山頂,斗拱架疊,氣勢非凡,鐵鏈橋直通底層二道大門。登臨樓台,東觀巍峨大山,俯視“飛龍橋”雄姿,聞北來濤聲,望南去江水,心曠神怡。一座座古橋橫卧在大江大河之上,與青山綠水、田園山村融為一體,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觀。讀雲龍橋的名字,也是一種藝術享受,雲龍橋樑的命名,大體歸納為四種。一則以地名而取:永安橋、檢槽橋、河西橋、佳局橋、表村溜索、松水藤橋等;二則求風水取名:砥柱橋、永鎮橋、關風橋、義風橋、雙龍橋、永濟橋等;三則寄予一種願望:惠民橋、通金橋、安瀾橋、彩鳳橋、永賴橋等;四則名人賜名:杜文秀取的“飛龍橋”楊名颺取的“青雲橋”等。明代以來,雲龍所修的橋樑多數都有碑文記載,文人墨客、歷代官員為古橋留下了無數的詩、詞、聯、賦、摩崖等,成為橋樑文化的珍貴遺產。
(圖)雲龍古橋
飛龍橋底層牆壁上鑲有高約1.5米的、寬約1米的13塊碑文,撰寫書刻都出自文人之手,歷史價值、藝術價值雙全,正門上懸有清舉人尹陳謨作的長聯,上下聯共有174字,不妨抄來以飧讀者。上聯“天塹固稱最矣,嘆徑流滾滾,鹿石奔來,擅四瀆之封,表雄南詔。截三崇之險,扼吭西陲。直比金沙淘浪,盪射日光,潞水急湍,轟鳴雷鼓。儻異時江河聲析,出奇制勝,試下漢家樓船,定不教螟弓矯舉,走獵蒼黃,蠻錦侈張,網魚滇洱。”下聯“地軸其效靈乎?看高閣巍巍,鼃梁戴起,泝九隆而上,壓倒霽虹,聳五雲而遙,迴翔彩鳳。更饒薄甸朝霞,掛穿畫棟,蘇溪夜月,涌到朱欄。侭遷客詩酒興豪,覽物舒懷,頻灑臨川筆墨,卻何譲跨鶴仙人,橫吹短笛,停騑帝子,獨步長州。”
寶豐砥柱橋上留下的詩聯也居多,張相侯進士《詠砥柱橋》中寫道“沘江波浪涌如潮,砥柱中流萬里橋,石骨一拳排象鼻,鐵繩千丈系虹腰。雲江鎖住山川氣,金泉撐開日月杓。來往人從空際過,河聲浩浩馬蕭蕭。”民國二年(1913年)丁潤身任雲龍知事曾撰一聯“誰人敢做砥柱橋橫卧兩山擔當千夫萬馬,我心愿效沘江水環流七里聯絡一城五鄉”。青雲橋西岸懸崖上有捐資修橋者楊名颺題刻的“碧嶂迴瀾”下方橋亭內石壁上攜刻有楊名颺於清道光年間拓回的“袞雪”這兩字為三國時曹操屯兵褒谷南口石門時所書,“袞”字少三點水,以河水衝擊到照壁石上濺起的飛雪來代替,耐人尋味。
雲龍各族人民與橋樑有著特殊的情緣,在擁有橋樑帶來的幸福中,人們也呵護了它們,逢年過節老百姓都要到橋上上香,祈求大自然保佑橋樑,降福民間。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創造中,橋樑在繼續延伸和發展。如今,雲龍境內瀾滄江、怒江上建起的現代大型橋樑就有8座,沘江等河流上新增的橋樑數以百計,天塹變為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