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侗寨
貴州省地標建築之一
七十二侗寨位於貴州省榕江縣北約40公里的樂里鎮。走近寨子,放眼望去,只見漫山遍野都是厚厚實實的綠,因為當地侗民十分珍視自然的饋贈,所以這裡的原始植被保存得相當完好。七十二寨民風古樸,無盜無賭,鄰里和睦,秩序井然,很令村民自豪。
七十二侗寨
我去了宰盪侗寨的鼓樓。該樓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為單檐歇山頂民居式木瓦結構建築。樓高12米,有經柱4根,檐柱8根,鼓樓底層中央有圓形的火塘,四周均置有長凳。樓頂為八角攢尖,葫蘆寶頂上雕有一隻造型別緻的鸕鶿,風檐板上繪有雙龍搶寶、人物故事、牛馬蟲魚等彩色圖案。整個鼓樓檐飛角翹,八面玲瓏,滄桑古樸。聽當地人說,精於工匠的七十二寨侗族人,樂施好善,捐資建學校、修歌堂、造風雨橋……這裡的民居為兩層或三層的木質結構,依山傍水,鱗次櫛比,不用一釘一鉚的古木樓——站板鑲嵌著方正的木格,精雕細刻的各種圖案留存於窗欞之上,民居有吊腳樓、桿欄樓和四合院樓等不拘一格的各種形式。
七十二寨女孩子一個個出落得水靈靈的,皮膚細嫩透紅,身材均稱頭髮烏黑。當地有首民謠就有一句“七十二寨里好姑娘美”,說的就是七十二寨是個美女窩。
據當地人說,女人們經常用山上野生茶籽榨的油來洗髮,所以頭髮柔順飄逸;常吃山裡的韭菜“養顏美容”,所以個個皮膚白裡透紅。當你看著穿著精美古雅盛裝的侗寨女子,雍容華貴得猶如唐朝宮庭里的仕女。蘭靛草汁染出的土布衣裳,裝飾得精細而典雅,寬大無領的女服胸前呈S型的花褊,綉有龍鳳和蝴蝶,袖口的滾龍袖套繡花、鳥、蟲、魚、石榴等,圍腰的左右上角和系帶的末端綉有花朵,下綴著彩絲飄帶。所綉之處,配置著七彩圓孔的小錫片,顯示出珠光寶氣的華貴典雅。女服的下裝為百褶裙,裙長至膝,小腿裹著系花帶的腿套,足登厚底的翹鼻繡花鞋。侗族的銀飾玲瓏剔透,有頭飾、項飾、胸飾、背飾、手飾和腳飾。盛裝少女款款而來,猶如古代兜鍪的武士。據說這樣一款風彩迷人的盛裝,製作就得幾年功夫。
七十二侗寨的女性髮型與髮飾與其他支系的盤發方式不同,盤發需要接上以前剪掉的長發后,以木梳作為發簪固定髮型,把頭髮纏繞在木梳上再收尾而得,風格簡約卻不簡單。在節日身著盛裝時髮型不變,在髮型上插上工藝精美掛有吊墜的銀簪,配著雍容華貴的服飾可謂是華貴之美。日常服飾春夏秋以藍色為主,夏季以白色為多,冬季則以黑色為主,這是先民早期掌握的生活知識,是保暖,更是審美。
七十二侗寨
寨子保持著原汁原味的侗族風俗風貌,其中尤其值得一看的是侗家的雕房。雕房刻有人物花卉、飛禽走獸等,工藝精湛,裝飾性很強。七十二寨里完好地保存一幢雕房。是一幢三層吊腳樓,人字型房頂,青瓦蓋頂,瓦檐呈六角形,飛閣重檐。這座雕房的所有圖案用紅、綠、白等幾種顏色點綴。瓦檐六個角雕刻有龍圖,龍舌伸展;房屋四角都雕刻有龍鳳、鶴鳥、獅子、老鼠、螃蟹等精美圖案,房屋的正面還雕有一對馬,馬背上坐著人,旁邊有四隻老鼠,每隻老鼠嘴裡含著的大米都畫得很清楚。
侗寨百姓熱情好客,要進入侗寨,會用三聲炮響和一陣熱烈的鞭炮聲迎接,並守著寨門唱起“攔路歌”。如果客人會對歌,對上三五首即可進寨;若不會對歌也不要緊,你要耐心聽完侗族姑娘的“迎賓曲”,再喝上一口侗民自製的米酒或吃上一小片肥肉、一小塊腌魚,然後在眾人發出陣陣“阿嗬”的歡笑聲后,由歌手或其他侗族姑娘為你戴上一根串有紅雞蛋和精美鞋墊的花帶,便可以進寨了。過去,侗族青年常通過這種方式來尋找本村以外自己心怡的對象,久而久之,它就成了迎客的禮節。
七十二寨民風古樸,無盜無賭,鄰里和睦,秩序井然,很令村民自豪。村民形象地說“在這裡只聽到吆牛的聲音大。”這方水土似乎特別鍾情於侗族少女,十六七歲的女孩子一個個出落得水靈靈的,皮膚細嫩透紅。當地有首民謠,唱的是七十二寨的風物特產,其中便有一句:七十二寨里好姑娘美……意指寨中代代有美女。人美心也靈,心靈手更巧。侗族婦女衣服和所佩銀飾上的龍蛇異獸、花鳥蟲魚、日月星辰等圖案無不栩栩如生,精巧有致,常令人驚嘆不已。
服飾
侗族女服飾著色濃重,工藝精巧,美觀大方,艷麗多彩,耀眼悅目。女盛裝一般由圓領、寬袖、胸襟、圍腰、袖口、百褶裙、小腿布套、龍舟形繡花鞋等部分組成。其製作方法,一般是分塊挑、綉,再連綴成套,或將已製作好的各種圖案的部件分別縫於各個部位。製作一套女盛裝,特別是挑花、繡花,全配齊往往要幾年時間才完成。女盛裝,一般過侗年節、吃新節、看鬥牛或踩蘆笙以及走親訪友時才穿戴,回家后又換衣收藏。每個女青年至少有三至五件盛裝,多的達十幾件。女盛裝還配有各種銀飾,有頭飾、頸飾、耳飾、盛裝飾、童帽等幾大類,一百多種花樣。頭飾有銀花、銀梳,頸飾有項圈、項鏈等,手飾有手鐲、玉石手鐲,耳飾有銀耳環、金耳環等,盛裝飾有銀扣等。侗族女童盛裝還配有銀鈴,分別鎖定在繡花衣上,侗族女盛裝,工藝十分複雜,比如女盛裝百褶裙,其裙子長到膝蓋,全屬青色,織裙子的布與織衣的布不同,裙布很稀,象蚊帳布,經過作米漿---染---洗---捶---曬---蒸等工序,前後需兩個月左右,才能製成,一條裙子約用布5-6米。又如女童貓頭帽,一般青色和藍色,形象象貓頭,無帽檐、只有兩個銅貓耳翹起,帽耳里縫有羊毛、貓耳下貼有銀銅人像、玉石頭像等裝飾,有和尚頭、老虎頭、獅子頭等各種各樣的圖案,帽子後面有銅鈴、各種圖案銀鉤,小孩戴帽走親訪友,一路上叮叮噹噹作響,據說還可以避邪。
沿青石板和碎石鋪成的山路來到寨門,侗寨百姓守著寨門唱起了攔路歌、迎賓曲,請你喝一口自製米酒、吃一片咸香肥肉、嘗一片鮮味腌魚,然後在眾人發出陣陣“阿嗬”的歡笑聲中,由歌手或其他侗族姑娘為你戴上一根串有紅雞蛋和精美鞋墊的花帶,這樣就可以進寨了。這是侗寨人心怡而友好的迎客禮節。
在侗寨里,月色下聽侗族情歌獨特而風趣,侗族青年的求愛方式是爬窗孔,夜深人靜,小夥子帶著自製的牛腿琴,扛著獨木梯架,來到中意姑娘卧室的窗下再爬上去,在吊腳樓高的窗欞上唱起“喊姑娘歌”。姑娘動心就會打開窗與小夥子唱“對唱歌”,雙方情投意合便會接下去唱“發誓歌”,分手時又唱“分散歌”。日後,若兩人的戀情遭到家族的反對,還會唱“逃婚出走歌”。必須經過爬窗孔雙方逐步了解有了感情后,小夥子才可以請媒人前去向姑娘求婚。有時夜幕降臨,姑娘們也常聚在一起紡紗唱歌,小夥子們會來到姑娘身旁,拉響牛腿琴,繡花鞋踏動的紡車聲,與琴聲伴奏下哼唱的優美侗歌相映成趣,那是美麗迷人的侗鄉夜韻呀!
侗寨情歌分兩類,一類為歌堂上琵琶伴奏的情歌,另一類為夜間清唱的無伴奏情歌。窗前月下的無伴奏情歌,歷史上是不允許登大雅之堂,認為卿卿我我有傷風化。近年來在歌堂間隙,或者豐盛大餐上,偶爾加點此類情歌,像豪華中多了點山珍野味的情趣和樂趣。
歸基村和喬勒村算得上是沒有被漢化的七十二寨里的美女窩,只是這兩個村子的姑娘出嫁后在夫家呆不住跑路的太多,離婚率太高這個事在七十二寨里是一大詬病,算是整個七十二寨美中不足的遺憾吧。
侗族一年一共有45個節日,差不多每個星期都在過節,可是最熱鬧的當數薩瑪節。薩瑪是“大祖母”之意。薩瑪是傳說中英勇善戰的女首領,百戰百勝屢建奇功,也是侗族人崇拜的平安和吉祥的神靈。許多侗寨都設有薩瑪的神壇和薩瑪祠,薩瑪節由德高望重的老婦女管理,祭薩儀式上,通常只有中老年婦女和年長的男性方有權參加。祭薩時,參加的每人喝上一口祖母茶,摘一小枝常青樹枝插於髮髻上,跟著手持半開雨傘的老婦人繞寨一周,最後在特定的場坪上同唱、同跳、同樂,氣氛莊重而熱烈。薩瑪節里,多數侗族男性心甘情願地在家帶孩子、做家務,所以當地人說,薩瑪節也是侗族的婦女節。
七十二寨侗族集體交往是以自然寨為單位,每個自然寨一年中要進行十多次的集體交往,與其他寨子共同開展豐富多彩的民族活動。
七十二寨過“侗年”,各區域的時間是不同的,分四批來過,各寨時間錯開,便於各村寨互相請客。各村寨接到邀請后便組織三十到百多人的蘆笙隊或戲班子,前去過“侗年”。
蘆笙隊走訪很滑稽,如某地方的蘆笙隊未被任何地方邀請,該地方的蘆笙隊便在一個非常寒冷的夜晚悄悄來到某一寨上的蘆笙坪,在半夜零點過後,幾十把蘆笙突然齊聲吹奏,把整個侗寨的人驚醒。侗寨戶老聽到蘆笙響后,起床集中人商量接待事宜,接著讓男女老少放鐵炮、鞭炮歡迎來賓,還到蘆笙坪中央燒一堆柴火,再讓本地蘆笙手也來一起吹奏幾曲,婦女們還用花帶捆著客人的蘆笙以示將客人留下來,與他們一起吹蘆笙踩歌堂。吹蘆笙踩歌堂要進行三到五天,吃住由東道主集體負責。間隔一段時間,該地方的蘆笙手又到他們的侗寨做客,吹蘆笙踩歌堂。
七十二寨喜愛鬥牛,他們鬥牛並不爭輸贏,不分勝負,只是賽風格、賽實力和賽友誼,也稱“以牛會友”。其中“牽鬥牛踩雞”較為滑稽風趣,它是一種集體交往活動。如果某個寨子買了打牛,其它寨子還沒有買,那麼已買打牛的寨子就組織起來,由一個德高望重的人牽著打牛,另一些人扛著彩旗、敲打鑼鼓進入沒有打牛的寨子,進寨后見雞見鴨就可去捉,寨上人見了也不生氣,老老少少還聚攏起來看熱鬧,都主動放炮歡迎,煮飯招待他們,找青草舀豬潲來喂牛。這些人回到自己寨上后,把得來的家禽家畜宰殺,併發出邀請,把被“踩”東西人家的人請來一起打牙祭。在酒席中,他們談論著打牛,激勵對方要儘快把打牛買來。等到被“踩雞”的寨子買來打牛後,他們也要親自把打牛牽到那個寨子來“踩雞”。這是一種人牛和諧的“鬥牛踩雞”活動,祖祖輩輩一直沿襲著,體現著人牛和諧相處的大諧趣與大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