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血的結果 展開
- 漢語漢字
- 動物體內循環系統的不透明液體
- 中醫藥術語
血
中醫藥術語
徠血,中醫術語,是循行於脈中而富有營養的紅色液態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素問·調經論》強調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
● 英文名稱:Blood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精氣學說
● 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 行於脈中,並循環流注於全身,具有營養和滋潤作用的紅色液體。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 血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在脈中運行,內而濡養臟腑,外而流行肢節,布散周身。
● 血的生成與脾胃、心、肺、肝及腎等臟器相關。
● 腎精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為一切功能活動提供支持,腎精在一定條件下也會轉化為血。
●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血主要來自於水谷精微,水谷在胃中受納與腐熟,脾發揮運化功能,將其轉化為精微物質和津液。
● 脾又通過升清功能,將精微物質轉送到肺,與肺吸入的輕清之氣相結合,最終送到心中,“奉心化赤而為血”。
● 在血的生成過程中,肝臟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但是肝主疏泄,可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正常發揮。
● 血主要在心與脈中運行,其運行需要一定的條件。血液運行與心、肺、肝、脾等臟密切相關。
● 首先需要心氣的推動,脈道的完整。
● 肺可以助心行血,肝主疏泄,調暢全身氣機,氣行則血行。
● 脾氣的固攝作用可以防止血溢出脈外,肝又能調節血量,防止出血。
● 血為富含營養的有形物質,為臟腑組織器官提供養分,承載轉輸氣和代謝物。機體生命活動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血在脈中,布散周身而發揮作用。血液虧虛,會出現面色蒼白、爪甲色白、毛髮枯槁等癥狀表現。
● 血能載氣,血有形,氣無形,無形之氣依附於有形之血,血既可以養氣,也可以載氣。
● 血還能將機體代謝產生的廢物轉運至體外。
● 血也有養神的作用,神是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思考、運算及判斷等神志活動都要以血為物質基礎。血液不足,神失所養,輕者見煩躁、健忘、多夢、失眠,重者會出現神志恍惚、昏迷或譫語等病症。
血的功能
一、濡養
血液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含有人體所需的豐富的營養物質。血在脈中循行,內至五臟六腑,外達皮肉筋骨,不斷地對全身各腑腑組織器官起著濡養和滋潤作用,以維持各臟腑組織器官發揮生理功能,保證了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難經·二十二難》將血液的這一重要功能概括為“血主濡之”。《素問·五藏生成》具體指出:“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說明全身各個部分的生理功能無一不是在血液的濡養作用下才得以正常發揮的。
血的濡養作用,較明顯地反映在面色、肌肉、皮膚、毛髮、感覺和運動等方面。血量充盈,濡養功能正常,則面色紅潤,肌肉壯實,皮膚和毛髮潤澤,感覺靈敏,運動自如。如若血量虧少,濡養功能減弱,則可能出現面色萎黃,肌肉瘦削,肌膚乾澀,毛髮不榮,肢體麻木或運動無力失靈等。
二、化神
血徠是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素問·八正神明論》說:“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靈樞·平人絕谷》說:“血脈和利,精神乃居。”說明人體的精神活動必須得到血液的營養,只有物質基礎的充盛,才能產生充沛而舒暢的精神情志活動。
在人體血氣充盛,血脈調和的前提下,其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覺靈敏,思維敏捷。反之,在諸多因素影響下,出現血液虧耗,血行異常時,都可能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病症,如精神疲憊,健忘,失眠,多夢,煩躁,驚悸,甚至神志恍惚,譫妄,昏迷等。
總之,血液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景岳全書·血證》中說:“凡為七竅之靈,為四肢之用,為筋骨之和柔,為肌肉之豐盛,以至滋臟腑,安神魂,潤顏色,充營衛,津液得以通行,二陰得以調暢,凡形質所在,無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有此形,惟賴此血,故血衰則形萎,血敗則形壞,而百骸表裡之屬,凡血虧之處,則必隨所在而各見其偏廢之病。”這是對血液的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較全面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