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靈蹤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子靈蹤塔坐落在汶上縣徠城西北隅寶相寺內,太子靈蹤塔始建於北宋(公元1112年),八角十三層樓閣式建築,塔高45.5米,為磚徹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建築。

整體雄偉壯觀,巍峨挺拔,充分體現了宋代建築風格,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整個塔剎呈葫蘆型,是由黃土燒制而成的,外面施黃色釉質,在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所以民間俗稱黃金塔

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太子靈蹤塔原稱寶相寺塔,因寶相寺而得名。寶相寺始建於唐代,原名昭空寺,佔地25畝。
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宋真宗封禪泰山駐蹕於此,御賜昭空寺為寶相寺。
太子靈蹤塔,建於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2年建成。
因年久失修,毀於1946年。
1993年,汶上縣葺修該塔時,在塔的地宮內發現佛“舍利”、捧真身菩薩、銀菩薩等141件稀世文物,始知此塔名為“太子靈蹤塔”。
1993年8月23日,山東省汶上縣寶相寺的西北上空,雲氣繚繞,突然出現了樓閣殿宇,門窗隱約可見,持續時間長達十多分鐘,景象格外引人注目,一段海市蜃樓奇觀出現在世人面前,在汶上出現海市蜃樓實屬罕見,這讓古老的寶相寺塔更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1994年3月9日,文化遺產保護人員在修葺太子靈蹤塔時,竟意外發現了通往塔宮的隱門。
1994年3月15日,經考古人員一系列探勘發掘打開了用青磚,糯米和白石灰混合砌壘成的隱門。
而隱門后是隱藏近千年的甬道,長3.39米,寬0.97米,高1.65米,進甬道便可看到佛龕,據參加挖掘的縣文物館董文華館長介紹,當時檀香撲鼻,金光閃爍,佛龕上方擺放著一石匣。
打開石匣內有金棺,金棺放在銀制棺架上,金棺前有銀制水月觀音菩薩一尊,上面覆蓋黃綾和108顆水晶摩尼珠,內有檀香木盒,盒內有佛牙一枚,舍利子936顆。
1995年,山東省宗教局批准汶上縣重建寶相寺。
靈蹤塔特寫
靈蹤塔特寫
2006年,汶上縣政府又在寶相寺的院外建成了大雄寶殿。
目前寺院已建成包括經修復的太子靈蹤塔、供奉殿、塔宮、迴廊、地下通道、園林、山門、天王殿、鐘鼓樓、觀音殿、文殊殿等一大批寺廟建築。
同時,還要建設一個佔地1000平方米的新的太子靈蹤塔地宮,來更好地展示佛牙聖物。
寺內由美國李玉梅女士功德支款重塑的十八羅漢,皆為大青石獨立雕刻而成,每塊約重3000千克至4000千克,造型獨特,氣宇軒昂。

建築特色


北宋東府佛牙舍利
北宋東府佛牙舍利
太子靈蹤塔,位於原寶相寺的最北端,是寶相寺的標誌性建築。寶塔為八角磚塔,底層呈蓮花狀,整體雄偉壯觀,巍峨挺拔,充分體現了宋代建築風格,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整個塔剎呈葫蘆型,是由黃土燒制而成的,外面施黃色釉質,在陽光照耀下金光閃閃,所以民間俗稱“黃金塔”。
這座古樸典雅的佛塔,塔身全部用青磚砌成,呈八角形,塔高為45.5米,底座直徑為10米,共13層,按照佛經講,只有葬釋迦牟尼佛骨和舍利的塔才是13層,這在佛教里是規格最高的。
塔頂層東西南三角各有券門佛龕一座,龕內塑有佛像,外檐每面有四羅斗拱,上刻簿片方升,四層塔檐八面雕蓮花座;塔北面有門,內有螺旋台階可登塔頂。
汶上歷史悠久,古稱中都邑,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細石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遺址在境內均有分佈,形成了黃河流域完整的史前文化序列。
據史料記載,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在此任中都宰。唐宋時期,汶上即為佛教聖地。

主要展覽


文物發現

宋跪式蓮花座鐵胎泥塑捧真身菩薩
宋跪式蓮花座鐵胎泥塑捧真身菩薩
1994年3月15日,在葺修塔體時,在塔宮內發現了佛牙、佛舍利等141件佛教聖物,經專家鑒定均為國家一級文物。
佛教文物的出土,轟動了全國,震驚了世界。
佛骨、佛舍利珍藏在石匣內,有金棺、銀槨層層相套,銀槨由銀條封箍,上放水晶牟尼串珠,黃絹覆蓋,金棺安放在精美的銀座上,前後有銀菩薩、水晶瓶七寶凈水瓶、跪拜式捧真身菩薩等。
宮室南壁、四壁各有墨書題字,石匣上刻有銘文,此為瘞藏佛教聖物的時間和人證。
面世正值1994年3月15日,與瘞藏時隔整整882年,適合佛教界陰入陽出之說。
地宮石匣銘文:
鄆州中都縣郭內趙世昌,先於熙寧六年(公年1073年)二月二十三日,躬詣京師於嘉王宮親事官孫政處,求得佛牙一肢,舍利數百顆。
今以自備及有施主將到者,以金為棺,以銀為槨,以石為匣,非不勤意也。是以葬於當縣寶相寺太子靈蹤之塔,時大宋元豐四年(公元1081)二月二十八日刻記於此。
顯世的聖物有佛牙一肢、佛舍利936顆、石匣、金棺、銀槨、捧真身菩薩、水晶凈水瓶、水晶牟尼串珠等,均為國家一級文物。

聖物探秘

北宋東府佛牙舍利
北宋東府佛牙舍利
1994年3月15日,考古人員在山東省汶上縣寶相寺太子靈蹤塔地宮內發掘出大批佛教文物。經文物專家認定,這些文物件件都是聖品,價值連城。
特別是雙膝跪拜式鐵胎泥彩菩薩,舉世無雙,珍稀無比;出土的舍利達936顆,無論是歷史上還是現在,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是史無前例的;更為重大的發現是被金棺、銀槨供養的佛牙。
專家們經過考證發現,公元790年,唐朝高僧車奉朝將這顆佛牙從古印度的犍陀羅帶回中國的長安城,皇帝唐德宗對車奉朝求來佛牙的行為大為讚賞,並為車奉朝賜法名悟空,後人就將他帶回來的佛牙叫“悟空佛牙”。
公元938年,“悟空佛牙”幾經輾轉流傳到宋朝的京師開封。公元1073年,北宋皇室的王公貴族趙世昌又將“悟空佛牙”從京師嘉王宮請到古中都汶上。
根據史料記載,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於2500年前的一個月圓之夜離開塵世,時年80歲。釋迦牟尼逝世后,遺體被焚化,焚化后的屍骨結晶體和未燒盡的遺骨被稱為舍利,由他的家族和弟子們作為聖物收藏起來。
在徠歷史長河中,佛舍利因各種因緣,逐漸流散到世界各地。
唐天寶十年,即公元751年,唐玄宗派內侍省宦官張韜光出使西域,並於天寶十二年到達犍陀羅王城(今天的克什米爾地區)。張韜光的部將車奉朝因病滯留天竺。車奉朝病癒后,投在國師舍利越摩門下出家,在古印度遊歷近40載,並在60多歲時攜帶經書、佛牙和舍利等佛教無上至寶,歷盡千辛萬苦,於公元790年回到唐朝。他把帶回的經書翻譯成漢語,連同佛牙和舍利一起獻給皇帝唐德宗。唐德宗對他大為讚賞,授予他壯武將軍兼試太常卿的爵位以示榮耀,讓他住持長安城的章敬寺,並親自賜法名曰悟空。後來,吳承恩就借這位唐朝高僧悟空的盛名,演繹出一個神通廣大的“孫悟空”的藝術形象。
景點掠影
景點掠影
後人將他帶回來的佛牙叫“悟空佛牙”。悟空歸國四年後,佛牙由皇宮移入長安城西南部大莊嚴寺的佛牙寶塔供奉。公元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城,皇帝唐僖宗帶著這顆佛牙逃到四川。直到五代後唐時,即公元927年,蜀守孟知祥把佛牙送到洛陽,為皇帝唐明宗祝賀生日。十年後,一位主管國家佛教的官員叫可肇,把佛牙送到當時的京師開封,獻給皇帝石敬瑭。石敬瑭把佛牙隱藏於宮中,秘而不宣。
□然而,汶上縣出土的這顆佛牙,其石匣銘文上記述了一個叫趙世昌的人於公元1073年2月23日在京師嘉王宮求得佛牙一顆。難道這顆佛牙與京師開封的悟空佛牙是同一顆?還有,這段銘文記述的趙世昌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嘉王宮和古中都汶上又是什麼關係?
據宋朝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載:熙寧年間,他作為察訪使路過咸平縣,並在當地的寺院里見到了一顆神奇的佛牙。後來,沈括把的所見報告了王安石。王安石在驚異之餘,便有意要拜瞻這顆神奇的佛牙。咸平知縣劉定聞訊后,急忙攜佛牙舍利趕往東府向王安石進獻,並告訴王安石:這顆佛牙就是唐朝和尚悟空從天竺國求來的那顆。王安石驚嘆之餘,就在佛牙中部用小楷墨書題寫了“東府”兩字。後來,王安石又把佛牙送給了神宗皇帝的幼弟、嘉王趙頵
太子靈蹤塔
太子靈蹤塔
趙世昌的住處,就在現在的汶上。他是個有著皇家血統的“富家翁”。趙世昌在與寶相寺的永實、永堅等僧人聊天時,談起自己的堂弟、嘉王趙頵有一顆佛牙。眾僧聞知,都極仰慕,說:“如今寶相寺田園、山林眾多,寺院經濟富裕。侯爺若能把佛牙請來,眾僧願傾其所有,在寶相寺起塔供奉。”於是,趙世昌就去向堂弟求取佛牙舍利。嘉王當即答應,還親自安排親事官孫政到嘉王宮的佛牙閣迎取。趙世昌隨後將佛牙舍利帶回了寶相寺,眾僧無不感動,附近的善男信女也紛紛趕到寶相寺瞻禮膜拜。
1994年6月8日,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著名史學家、佛學家周紹良先生,受中國佛教協會委託,到汶上縣觀瞻了佛牙舍利和出土的佛教文物,作了客觀評定:這批文物是至高無上的佛教聖物。他講了三條依據:一是十三級佛塔是佛塔建造的最高品位,只有安葬佛祖的靈骨舍利才能建十三級;二是安葬的規格也屬最高等級,也只有安葬佛祖的靈骨才用石匣、金棺、銀槨;三是石匣棺頭有跪拜式鐵胎泥塑菩薩。這尊菩薩造像可以說是舉世無雙,珍罕無比。作為佛舍利,解放后第一次發現是在法門寺,第二次發現就是在寶相寺。汶上是繼法門寺發現佛指舍利之後又一次重大發現。佛牙舍利在佛教界是至高無上的聖物,在文物界是稀世珍寶。佛舍利一次發掘數百顆,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在,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是史無前例的。

價值意義


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活動


佛牙現世,古塔藏瑰寶
太子靈蹤塔
太子靈蹤塔
汶上,古稱中都,孔子曾在此任中都宰。這裡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發祥地,又是古代的佛教聖地。在汶上縣城西北隅寶相寺內坐落著一座千年古塔,因寶相寺而得名寶相寺塔,又名太子靈蹤塔,此塔始建於北宋年間(公元1112年),塔高45.5米,為磚砌八角形十三層樓閣式建築。塔頂呈葫蘆蓮花形,底層東、西、南三面各砌有佛龕,說起佛牙就要從這座寶相寺塔說起,而汶上當地還有一段有關佛塔的傳奇。
太子靈蹤塔
太子靈蹤塔
塔宮南壁上刻有:“任城左榮義,榮士,中都束德儒,同迎佛牙歸葬,時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
從此判斷佛牙舍利入塔時大概是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三月十五(農曆),出土時間為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五日(陽曆),巧合的是應了佛教上說的“陰進陽出”,而且佛牙歸葬與出土時間恰好是兩種曆法的同一天,是因緣巧合還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讓人產生無限聯想。塵封千年的地宮被打開,佛教聖物佛牙舍利重現於世,世人被這個重大的發現震驚了。
佛牙背後,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佛祖釋迦牟尼出生,圓寂都在遙遠的古印度,那他的佛牙舍利怎麼會出現在萬里之外的中國山東汶上呢?記者了解到這其中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傳,在公元前485年的一個月圓之夜,佛祖釋迦牟尼在禪定中安詳地離開了人世,進入永恆的涅盤,佛的弟子們悲痛萬分。按照導師臨終遺言,進行了荼毗(特指佛的火化)儀式。佛的真身化作五色佛光,直衝霄漢。
這時住在三十三天忉利天的眾神之神帝釋天,看到佛光,知道是佛祖涅盤了,隨即騎白象、駕祥雲、持法器,攜天龍八部,準備了儲存佛舍利的七寶瓶,迅疾趕往大千世界。
帝釋天的到來讓佛弟子們手足無措。這時猛烈的火焰忽然熄滅。帝釋天揭開了佛陀火化的寶棺,他看到佛的肉身已化作無數圓潤晶瑩的五色舍利和不損的牙齒。他用雙手恭敬地捧起一顆牙舍利,這顆舍利長一寸多,顏色呈黃白,晶瑩潔凈。帝釋天細心地包裹起佛牙舍利,置入銀槨,又套金棺,恭放入三尺純金覆缽七寶塔內的舍利瓶。帝釋天命天龍八部護持佛牙塔。
這時,百花齊放,孔雀開屏,青龍吐霧,彩虹架橋。鑾駕緩緩升騰,只見五色光環顯現半天中,祥雲繚繞,佛光普照,梵音盈耳,香氣撲鼻!
而在天地界分之處,生活著一對捷疾夜叉(夜叉是一種半神,出現在印度神話和佛教神話中,與中國“母夜叉”的概念不同)。此二夜叉得知供奉佛牙舍利可祛除種種病魔邪惡,隨身供奉可使肉身金剛不壞,萬劫輪迴不滅!隨即商量如何設法取得。帝釋天迎取佛牙后在忉利天須彌山一夜間起造十三級黃金寶塔,供奉佛牙舍利。日日頂禮膜拜,四時香花不絕。
這樣過了十一個晝夜,兩個夜叉趁守護神不備,從金塔內盜取了佛牙舍利。帝釋天大怒,命護法金剛韋馱即刻捉拿盜賊。為了逃避韋馱的追捕,兩個夜叉迅疾飛往三千大千世界。
此時天竺國犍陀羅有位得道高僧名叫舍利越摩。這日深夜,舍利越摩正在禪房入定,冥悟佛牙遭劫,開天眼細看,只見護法金剛窮追二夜叉不舍,化作一道五色光從天庭向地界飛墜。閃電連連,雷鳴不絕,忽聽一聲巨響,天崩地裂,眼見一顆流星落在禪房后不遠處的小山丘上,舍利越摩尋光上山,兩個夜叉已經漸漸萎縮湮滅。所幸的是,佛牙舍利依然光彩四射,耀人眼目。舍利越摩恭敬地捧出佛牙。
從此聖物佛牙就來到了人間,供奉在犍陀羅。雖然這只是一個神奇的傳說,但是唐朝著名的翻譯家義凈記載:“佛有四顆牙舍利,有一顆在犍陀羅”。
佛牙東來,“悟空”立奇功
太子靈蹤塔
太子靈蹤塔
傳說歸傳說,佛牙舍利如何來到東土,歷史的真相又是如何?這還要感謝一位叫“悟空”的高僧。《大正藏》卷五一收錄《十力經序》即《悟空入竺記》記載:上都章敬寺沙門悟空,俗姓車,字奉朝。唐天寶九年,天竺(印度)一個小國派使臣來唐朝,表示願意歸附。次年,唐玄宗派大臣張韜光前往安撫,悟空時任左衛之職。在天寶十二年二月到達該國。張韜光在交付唐朝賜給國王的信物后啟程回國。悟空因患重病,無法隨行。病癒后,誓心歸佛,投在當地高僧門下出家,這名高僧正好保管著釋迦牟尼佛牙。悟空在印度那爛陀寺住了三年,因懷念家鄉,再三請求回國,最後攜帶高僧贈送的釋迦牟尼佛牙舍利和梵文貝葉經,歷盡艱辛,於貞元六年二月回到長安,將佛牙舍利及譯經進奉給朝廷。這樣佛牙舍利就隨著悟空法師不遠萬里來到了中國。
得到佛牙後唐朝在大莊嚴寺造佛牙寶塔供奉;唐武宗滅佛,不許供奉佛牙,佛牙隱匿不明;至五代後晉天福三年,佛牙輾轉至汴京;沈括於熙寧五年在京城附近看到過佛牙,此後佛牙幾經輾轉來到了寶相寺。在《宋高僧傳·唐京兆西明寺道宣傳》、《宋高僧傳》、《夢溪筆談》、《宋史·王安石傳》等古籍著作中都有相似的記述。
佛牙價值,宗教聖物無價之寶
我們了解了佛牙來到中國的曲折經歷,同時記者還了解到,在佛牙的挖掘過程中,也有其他寶物一同出現。地宮共有供奉文物114件,以質地分有:骨、鐵、金、銀、玉、水晶、瑪瑙、綠松石、玻璃等。以器類分有:金棺、銀槨、佛牙、舍利、石匣、捧真身菩薩像、石造像、鎦金銅錢、銅盒、琉璃凈瓶、水晶凈瓶、銀菩薩像等。這一重大發現進一步明確了寶相寺塔的來歷及建造年代。據考證,寶相寺始號昭空寺,建於唐代,當時是一座氣勢宏偉的大寺院。宋咸平五年,真宗皇帝封禪泰山時曾在此駐留,並改昭空寺為寶相寺。
石匣上的銘文記載,塔內供奉的佛牙舍利,為北宋熙寧六年二月,宋太祖趙匡胤的玄孫趙世昌到宋都開封,在宋英宗之子的王府內求得的。對此佛牙的情況,現已從有關資料中得以查證,北宋年間確有一顆佛牙在嘉王府內傳藏。據史料記載,此佛牙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靈骨,又因釋迦牟尼為一王國的太子,故供奉佛牙的寶相寺塔原名為太子靈蹤塔。太子靈蹤塔高13層,這種建築規格在佛教中只有在供奉最高名位的神明時才能使用,寶相寺地宮佛牙舍利為釋迦牟尼佛真身佛牙舍利,是世界佛教信仰的聖物,由此也可看出這批聖物彌足珍貴。
此外這次發掘出土的文物保存完整,數量大,種類多,製作精,等級高,可說是唐宋時期該地域文化高度發達的集中表現。出土的金銀器及水晶、琉璃等器物,綜合運用多種工藝技術,工藝水平甚為高超,藝術風格甚為瀟灑、雋秀,是研究唐宋時期金銀器製作工藝技術的珍貴資料,絲織品的發現也為研究宋代紡織工藝提供了實物資料。
寶相寺塔修繕中地宮出土的各類文物,是佛教文化的重要遺存,是佛教文化至高無上的聖物,為研究寶相寺塔的始建年代,宋代時期鄆州地區,特別是中都縣(今汶上縣)佛教的盛行情況及宋代的物質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9日,在山東省博物館開展的山東文物精品大展中,眾多寶物齊聚一堂,交相輝映、熠熠生輝,在這眾多寶物之中,最具傳奇色彩,也最吸引參觀者的莫過於來自山東汶上的佛牙舍利。佛牙舍利相傳為佛祖釋迦牟尼的牙齒,它既是佛教最高等級的聖物,又極具文物價值,而記者採訪中發現,在佛牙背後還有很多充滿傳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