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維城的結果 展開
- 張維城
- 明末清初史學家、文學家
張維城
張維城
張維城(1894~1941),又名維仁,字廷珍,青浦七寶(今上海縣七寶鎮)人。南社社員。早年求學於上海龍門師範,后入吳淞中國公學商科,兼攻新聞學,深得學校創辦人于右任器重。繼進北京大學,獲法學士學位,在北京、青島等地從事新聞工作,又赴日本考察政治經濟,歸國後任北京華北大學教導長。1922年(民國11年)9月,王寵惠任北洋政府內閣總理時,被任為副秘書長。1923年南返,先後任教於中國公學,上海法學院,愛國女校大學部。1926年,在於右任、邵力子支持下,任北京“正誼通訊社”社長。1928年初,“五·三”濟南慘案發生,負責督辦“山東事件”的宣傳工作,並協助外交部籌組情報司。1929年l~9月任司長。旋以公使銜任駐朝鮮漢城總領事,被領事團推選為首席總領事。
1931年7月,國內發生“萬寶山事件”,日本警察在長春殺傷農民多人,反捏造消息,電告朝鮮各報:萬寶山韓(朝鮮)農被華人殺害,中國東北當局將下令驅逐朝鮮僑民,以挑起全朝鮮排華風潮。一周間,旅朝華僑109人被殺、160餘人被傷。維城於排華風潮初起,即致函日、朝當局,提出應防事態擴大。7月4日排華高潮掀起后,又在中國駐仁川領事蔣文鶴陪同下約見朝方外事課長和殖民當局政務總監進行緊急交涉,表明嚴正立場,強烈要求朝方當局干涉制止,並親臨現場,作出應變措施。同時,指示中國駐朝各領事館全力保護華僑,收容僑商、難胞,僅漢城總領事館即收容千餘人;又通知“中華商會”護送避難者回安東(今丹東),收容者達萬餘人;要求華僑在未獲中國政府經濟資助的情況下,向國內親友告貸集款以應急。日、朝當局為欺騙輿論,派外事課長送“救濟金”以表“慰問”,維城識破陰謀,堅拒不收,並提出強烈抗議。要求懲凶、賠償、道歉。在維城出面交涉和中國政府再三抗議及國際輿論的壓力下,日、朝當局不得已出面干涉,排華風潮歷時半月始獲平息。此後,協助中國駐日公使汪榮寶寫成《朝鮮排華慘案調查報告》,並報外交部於8月27日公布,《民國日報》又於8月24日發表與日、朝交涉的有關文件,日、朝排華真相於是大白於天下。維城對日本侵華陰謀,早有警惕。前於4月間黃炎培赴日、朝考察,在漢城,維城向黃提供朝鮮民眾受日本奴役當亡國奴的真實情況,並幫助搜集日本軍閥計劃侵華的書籍,促成黃炎培編寫《黃海環遊記》和《朝鮮》兩書。
1931年7月,調任駐芬蘭公使代辦。1932~1935年,在上海執行律師業務,同時開始編寫中、英文《朝鮮排華慘案》一書,旨在以此喚醒國人。又著手推動家鄉建設,與松江李餘生等人發起,疏通七寶蒲匯塘,總攬開河事宜;與青浦士紳合辦青滬汽車公司,溝通上海市區和西部郊區的交通;捐款為七寶小學興建教室。
1935年8月~1937年3月,任國民政府監察院審計部審計。后赴西安任審計部駐外審計兼陝西省審計處長,與邵力子、楊虎城交往甚密。
1938年,遷成都,在華西大學任教,並參與《國際與中國》雜誌的編輯,發表《改進外交行政之芻見》,對政府在抗日戰爭中的外交行政提出建設性意見。還據多年外交工作經驗和對國際形勢、海外僑胞狀況的了解,建議增設使、領館,特別要加強東南亞緬甸仰光、八莫和越南老街的駐外機構;建議增設駐外商務官、財務官,創設領事巡按官,開辦外交人員訓練所,清理使館歷任欠費……革故鼎新,重振國威。
1940年,應交通部長張嘉璈邀任部顧問,對戰時交通建設建樹頗多。抗日戰爭期間,終因操勞過度,1941年11月15日突發心臟病逝世。
張維城,教授,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省農業科技先進工作者,河南省高校科技先進工作者,河南省科普先進工作者(勞動模範),河南省小麥研究會副理事長,政協新鄉市第七屆委員會副主席,新鄉市第九屆,第十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大學期間主要靠自學不僅自修外(俄)語,而且在國家一級情報刊物發表譯文近6萬字。1997年起自學日語,1980年後應邀為河南省舉辦了多期“速成農業科技日語培訓班”,獨自承擔授課任務,編寫了一套科技日語教材和六種參考書(內部出版)。1984年正式出版《速成農業科技日語》。先後在國家和省級情報刊物發表譯文百餘篇,編譯著作兩部。
共正式出版學術著作9部,發表論文56篇,多篇獲省、部級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二、三等獎。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省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6項,地廳級科技進步獎9項。
其中,為了更好地推廣科技日語,2008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科技日語》是張維城潛心研究多年、十易其稿的作品。通過本書學習科技日語,能夠閱讀日文資料,對他們事業的幫助應該是顯而易見的。“科技日語的推廣是公益性的、非營利性的,任何對科技日語感興趣的人都可以學習。”該書在漢語和英語的基礎上,對科技日語的教學進行了詳細分析。只需96個小時的學習,就能夠具備閱讀翻譯日文科技資料的能力。